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高考,然后高中毕业 ...
-
1
王富贵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
准确来说是高中毕业生,准大一新生。
和大部分人一样按部就班的上完了高中,所在的高中是市里的第十名。就高中这个类型的学校来说,本市共有20所高中。
“三条大路走中央,我这就是中庸。”
王富贵对于此事是这么评价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王富贵从小和父母们画的饼就是“我会尽量做到中等偏上。”
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中等偏上都是一个不同的概念。
但总之在王富贵的判断体系里,首先打败50%的人上初中,其次打败50%的人上高中,最后打败50%的人上本科。
“已经是中等偏上了好吧?而且乘起来我已经打败了比50%要多的多的人了。”王富贵对于此事是这样评价的。
“好吧。”那位已经很难跟上年轻人的思维节奏的母亲这么说道。
“你想报什么专业,就你自己决定吧,我们也不弄不明白这些。”那位一贯心大,沉默寡言占大多数时候的父亲这么说道。
王富贵对于自己的高考分数预估的是500分,实际到手490多分。非常中庸的一个数字,刚刚好到本科。
至少王富贵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接下来摆在王富贵面前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给自己选一所学校,选一个专业。
2
作为一个父母只是放任而没有靠谱支持的准大一新生。
王富贵曾经上过一个大当。那个时候好心的班主任在班里宣传所谓的报考助手,花了200块钱买了一张所谓的VIP卡,据说可以帮学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优化专业选项。但事实上这张卡没有任何的意义,那只是一群人搜集到了足够多的分数线相关资讯,然后制成的一个类excel文档罢了。
当然在这里王富贵并不是心疼那200块钱。王富贵只是在思考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专业里究竟有没有一个是真正适合的,未来有用的。
出门在外,不能靠父母,那就只能靠朋友。而靠谱的朋友没有很多,但也没有很少。
年纪轻轻凭着超绝智商考进x科大本科医学的靠谱学姐。
这个成绩太高了,毫无参考价值。
另辟蹊径,选择了走美术道路,然后通过特长生加分考上了xx艺术大学的学长。
依然没有参考价值,王富贵不是特长生。
于是这件事情就单纯的变成了,让我们看看这些在可选择范围内的专业和院校究竟有没有靠谱的。
以当前的普遍就业市场环境来说,可以水的专业其实都大差不差。不可以水的专业其实都大卷特卷。
考虑到这种情况,王富贵同学对于此事的评价是:“既然要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
好吧,实际上不是这一句。
但是基本上可以转换成这一句。
因为王富贵选择了all。
最后王富贵成功被某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录取了。
“抛开一切客观条件不谈,这不起码是个本科专业嘛。”
于是此件事情变成了定局。
可喜可贺的一点是,学校四人间,宿舍有淋浴和厕所,上床下桌可以加床帘。
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已经可以决定一些事情了。
当然,这些都是入学之后要考虑的事情,首先是先过暑假。
3
广袤的土地,一切都非常的随意。
表面上看上去可能是省会城市和省内小县城的区别。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的区别就好像从英格兰跑到苏格兰,或者从法国跑到德国那样,无论是气候条件,饮食习惯或者是方言,基本都可以这么类比。
对一个虽然因为高考完成,有了家长发的基金资助,但依然囊中羞涩的准大一新生来说,出国游啊,横跨半个中国支流的事情,没点人脉和财力是不需要肖想的了。
于是事情就简化成是到周围的几个省份逛一逛,还是就在自己的这个省份里逛一逛。
首先照例把附近的亲戚都拜访一圈。不管是永远的隔壁家的小孩儿,还是永远的把王富贵当成隔壁家小孩儿的隔壁家,一起吃个饭,聚个餐,然后对眼下的社会环境进行一番点评,年轻人凑在一起,念叨着诸如二次元,吃谷手办之类的内容,然后在合家欢的餐桌上面做一个无情的点头机器。
“所以这种生活还要持续多久?”王富贵轻声询问身边的表弟。
“直到我们背上行李离家出走为止。”
一个非常客观的回答。
于是一场高中毕业生大学入学前的旅行就开始了。
交通工具以高铁为主。偶尔夹杂长途汽车,飞机和火车。
几乎所有景点都打出了凭准考证免门票的广告。
于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轻而易举的就上当了。
在小小的古镇里面逛呀逛呀逛,吃常见的臭豆腐和开花大香肠。
此类行径基本上三次就到头了,因为真的腻了。
尤其是如此炎热的夏天。
王富贵绝望的看看身边的人,精通人性的表弟点了点头,于是两人开始转战各大商业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