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死亡 ...
-
最近在看明史,看到明朝皇帝死亡时的年纪大都在三四十岁,死得好年轻,心头不由一震,看来三四十岁确是人生的一大关,尤其看到朱瞻基、朱祁镇、朱常洛都在三十七八岁死,更使我不由有些紧张,我现在正好三十五岁,再过两三年我也将来到和他们一样的年纪,我已来到了这个关口,我能否冲破这个死亡线,我不能确定,我身体看不出有多好,我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能,老天又不会特别关照我,我又凭什么能比他们更幸运,活得更长,而撑过这个死亡线呢?我不知道。
我接受了科学思想,我是自认看透生死的人,可是当死亡“迫近”的时候,心头也不由产生某种恐惧。连自然死亡我都怕,看来畏死是人之常情,谁又喜欢面对死亡呢?那些说自己能心平气和接受死亡的人,是否出于真心,是否言之无疚呢?我想,这是值得怀疑的。
长生不死,确是人们的希望,古代那些渴望长生不死的人,其行为可能愚笨,但动机并不可笑。人是渴望长生不死的,我也是如此,谁又不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存在呢?看见光明,是人类的大希望,我想那些说希望自己“速朽”的人,可能说的才是假话。
人生是否慢长?我觉得人生好短暂,一晃眼便过了。当然小时候并不觉得如此,小时候觉得每一年都一样,好像自己怎么也长不大似的,可等真正长大以后,才感慨,时光过得好快,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在长大了的人眼里,时间都是四五年四五年地过,一展眼又是四五年过去,时间过得非常快,人生又经得起几个四五年呢?我已开始变老,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悲可怕的事实。
面对死亡,人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功成名就,青史留名”。如真能这样,许多人也“死而无憾”了。但这是有智识的人的愿望,对于一般人,就不会想这么多,他们多希望子女健康,家业有成,生活幸福,这是他们的一个朴实的愿望,对于自己,他们反而没有想那么多。
生必有死,面对死亡,还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吧 。在死之前,尽量看开一些,活得洒脱一点,也就不虚此行了,或者尽自己的努力,多做一些事,多创造一点价值,也就是了。
“青史留名” ,那是少数非常之人才能做到的,普通人也只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子女幸福”又何必过度担心,各人有各个人的幸福,他们都有自己应经历的磨难和财富,生前能帮就帮,死后也只能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成长,与己何关?
有人说: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就算成功的。我觉得这很难,如人人都想当成功人士,又岂能尽如人意?我觉得,只要一生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从容自在,也就算值得了,又何必非要去当什么“成功人士”?或许能做到如此,本身也就是成功人士了,一切就看个人的觉悟。
人人小时候都有一个英雄梦,长大了大部分都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凡,有人说,这是做人所应经历的一个境界。我觉得这很对,不论成功与否,人只有学会了接受自己,他的人生才会再次焕发出精彩。接受自己并不意味着放弃梦想,放弃奋斗,而是更加从容的追求和奋斗,而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当然,接受自己,也不意味着接受自己的恶行,做人要有崇高的追求,恶行是要努力改正的,无德者不得以此为借口,为所欲为。
接受自己,哪怕自己很平凡,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生活,直至迎接死亡,这就是成功的人生,没有遗憾的人生。
哪怕死亡即将降临,我还是按着自己的方式生活,从容不迫,不紧不慢。
求我所求,放所应放,找回真我,从容不迫,不紧不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尽我所能,又有何憾?
这话不够准确,人还是希望自己所努力的事情能够实现的,否则,只怕还是会有遗憾。所以,如果我们的愿望在死之前能够实现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
死亡之恶魔,如期降临吧,我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