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现场的尾声 ...

  •   看完一个眼镜展,出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打算散散步再回去。

      从江的这岸去到江的对岸需要跨过一座斜拱桥,沿路可以赏景。斜拱桥全长大概不知多少米,步行不停留的话不用十分钟,以我的脚程。

      暑期游人多,上桥需要排队过安检。

      站在曲曲折折的队尾,听着江对岸大型场馆中震天响的音乐,周围是全在拍照的人群。走入一道方向既定、速度既定、目的既定的轨道,人就可以放空了,只需像机器一样随着车头前进。

      抱着保温箱子卖绿豆冰棍的大叔路过,音乐声猛烈敲打,宽敞从容经过的阿姨踩着一双行走时无法让双腿直立的高跟鞋。后方人群逐渐超过我,明明我没有落队,却越排越往后了。

      终于上桥。城市的夜景很好,今夜月色更好。但是桥上所见和上桥前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经过正在向某个摄影小哥画饼的阿姨。

      “等到淡季的时候我找你拍,拍全天!”

      “好,可以!”

      路过一对拍照的姐妹。

      “没事,一切都可以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就用美颜相机欺骗自己。”

      月亮很低,一弯月牙悬挂在远处江岸的楼房之上。手机摄像对准,相当模糊,什么摄像头比得过肉眼,不拍了。挂着各种广告牌的游轮穿桥而过,哗啦啦水声盖不过江对岸的音乐声响。

      很快走到拱桥最高点,接着平平无奇地开始走下坡路。

      下坡到一半,遇见一堆正在拍照的人群。我站去旁边围观。

      拍照的人是一对女生,应该互为闺蜜。两个男摄影,一个白衣短裤,一个黑衣长裤。

      摄影师们看起来很专业,设备都是相机,补光灯一应俱全。白衣摄影脱了鞋,鞋子和其他东西诸如音箱、补光灯、水杯一起放在地上。他们的背包在另一边离得较远的位置。

      拍照女生靠着桥栏坐在地上,披发,穿吊带,外罩白色衬衫,牛仔超短裤,黑色人字拖。她倚栏望空沉思,妆容精致,眼睛周围有细碎的闪光点缀。

      桥栏扶手下方的灯带正好照在她的脸上,她撑得住顶光。可是哪怕撑得住,顶光照下来的阴影依然显得面部有些凹凸不平。

      她拨乱微卷的头发,问摄影小哥有没有出来一种破碎感。

      这么一说,大概明白了她的拍照思路。我站去正在拍摄的白衣摄影后面,正大光明地偷瞧他的相机画面。画中破碎感难以察觉,但的确至少是寻常人不会拍摄的角度。

      白衣摄影不搭理女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独自占用所有自认为最佳的拍摄角度,哪怕自己遮挡到另一位摄影师。

      “大哥,我们沟通一下?”黑衣摄影有些不满,“你这拍得不对啊,应该从上往下拍吧。”

      黑衣摄影指点的依据在他的手机里。趁着展示出来的时候偷瞧一眼,手机里是一个女生蹲在桥上暗沉色调的破碎感照片。

      好吧,原来有模板。

      这两个摄影师似乎互不认识。他们之间的氛围不太协调,女生们明显有所察觉,放任不管。

      白衣摄影这时从地上爬起来,扭头看见我,问我:“你也是玩摄影的?”

      我说不是,我是围观的。

      “拍照片”和“玩摄影”。人们开口,一贯喜欢拔高自己,大约能猜到这白衣摄影为什么理所当然地独自霸占最佳角度了,大概觉得自己拍得很好吧。

      接下来轮到黑衣摄影拍摄。这个摄影师明显注重细节,当先问两位女生是不是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女生们不在意地说不累,显然没把他的细节放在心上。

      并且终于愿意打光。正面光打上去,女生的面部一下子平整了。于是我站定多看一会儿。

      没什么好瞧的,拍来拍去都是相似的角度,不过是放大点和放小点的区别。

      我想等等看会不会有什么戏剧性的发展,于是站到桥边,改为看路过的人群。

      人群什么年龄段都有,情侣、一家三口、朋友是常见的组合,老人少见。

      两个摄影师的相机和拍照时的架势看起来很专业,容易引起路人侧目,只是很少有驻足观看的。

      拍照的女生浑然不在意路人眼光,将外罩的衬衫拉下一点,露出一截肩膀,增加破碎感。

      地上的音响放着歌:“万丈红尘不分离~~~~你轮回的印记~~~”

      路过一对中年夫妻,应该是中年。男的盯着女生瞧,一直盯着,走过去了还要回头看。男的妻子推了一把他的肩膀,显然在表达不满,男的终于收回视线,看了自己妻子一眼,走远了。

      路过的女生大多好奇、惊喜,或者平淡地看一眼。

      年轻的男性如果专注于说话或是和同行的人打闹,往往注意不到这里有群拍照的人。注意到了,有的扫了一眼便走过去了,有的好奇地多看几眼,有的也会探头往摄影小哥的相机里偷瞧,有的余光看见然后非礼勿视。

      一家三口中的男性也表现出很多种情况,有的带着小孩,小孩跑到相机前,忽然发现闯入某种领地,赶紧拉着小孩离开;有的也会观察,看看女生,看看摄影师,看看堆放在地上的物品,观察整个场景;有的只看女生,看几眼,或者一直盯着瞧。

      眼神差别挺明显的,不过没什么有意思的好看。我又改为看摄影师的相机画面。

      仍是一张女生的侧脸,白衣摄影放大照片看面部细节,接着顺手下滑,快速地划过女生胸口,然后马上将相册关了,接着拍,估计是知道我站在身后。

      划得再快也没漏掉细节,吊带是白色的,露出里面内衣的边边是黑色的。

      女生的吊带比较宽松我一早都发现了,拍照过程中她有拉过一次,过一会儿领口还是会往下掉,露出一点点内衣,不会露胸。

      这群人的表现没有一点让我觉得意外的地方,越看越无聊,水都喝光了一瓶。

      这时来了两个女生模仿,其中一个学着也蹲在桥栏下做出破碎状,友人帮着拍照。

      “她蹲这儿是拍照,我蹲这儿是拉屎~~~”

      “哈哈哈哈哈。”

      我蹭了蹭热闹,接着往桥下走。

      接近桥尾的位置也有人在拍照,也有一个摄影师举着看起来很专业的相机。

      这个摄影师相当拘谨,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拘谨,不用靠近都能察觉。

      我站在他后面看,他用相当不会控制光线的拍法将画中女生的皮肤拍成了极深的黄色。估计自己都知道,快门键迟迟不敢按下。我扭头走了。

      下了桥是在一座岛上。这座岛以两条路和旁边通向江岸的一座很大的场馆相连,下桥的人需要绕过这座场馆才能走到江对岸然后搭乘地铁。

      音乐声已经停止,此时过了十点半。

      这两条路,一条通行人,一条通车,而现在两条路都被封了,桥上下来的人全部被堵在原地。

      我和其他路人一样查看情况,行人路口有保安把守,通车的路口也聚了一大堆无法出去的行人。

      聚集的行人中有几个正在和保安沟通,是否应该解封放行。保安没接到通知,拦着不放行。

      场馆的音乐声已经停了。不想再走回桥的另一边搭乘地铁,便站旁边等着。

      听了几句,差不多了解情况。今晚那座场馆中举办演唱会,附近的路全部被封了。

      人群中几个阿姨、大叔和保安闹了起来。

      “那边也不给我们过,这边也不给我们过!”

      “领导还没通知......等通知,好不好,大家配合一下好不好?”

      “你给他们说一下,是不是?”

      “你们这样很影响(这座城市)的形象好吧!”

      “赶快解封!!”

      “没有收到通知啊!”

      “我们从桥上走下来,都已经结束了,你们还在这里封着,是不是没道理?”

      “打12345!!”

      保安都激动起来,不再好声好气地说话。

      打头的大叔最终激动地喊一嗓子:“我们把车堵了!”

      喊了几次,居然有人附和。接连几个年纪大的人领着队伍往车道走,看架势真是要去堵车。

      我一看这有热闹瞧了,兴致勃勃地盲从大众,堵车好啊!

      大叔的打算似乎是可能会堵着明星开出来的车。演唱会刚结束不久,那个明星可能还没走。

      我估计不太可能。这是岛上,那个明星肯定不从这里走,而且附近看起来人少,明星出没得地方哪会这么少人。

      不过这个点也该解封了。我准备一边看热闹,一边猜是哪个明星举办演唱会。

      没车经过。大叔们又和保安争论起来。

      再闹一阵,保安终于解封放行。

      没热闹看了。我估计上桥前就已经接近演唱会的尾声,那个明星大约的确是早就走了。

      继续随着人群往前,绕过这个场馆去坐地铁。

      无意间发现,领头大叔的同行人中有个坐轮椅的老爷爷,难怪那么着急回家。

      一路上看见成群的保安,穿着全黑制服或者荧色能反光的背心。

      走到了场馆大门前的空地,看见更多保安。好几群,每群都有很多人,粗略数,总共至少几百号人了。感觉是在下班前做最后一次集会。

      “什么明星这么大架子。”推着轮椅的大叔不屑地吐槽。

      也是,我也在想,什么明星,这么大架子。

      场馆大门前,聚集大批还没散去的粉丝。

      粉丝几乎全是女生,应当年纪都不大,看起来顶多十几二十来岁,正一堆一堆地聚集拍照或是干别的。有的人穿着cos服,认不出来什么角色。

      部分保安们还忙着驱散粉丝,女孩们磨磨唧唧不愿意离去。

      她们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像一个个班集体一样地聚在一起。

      好奇她们在干什么,我挑了一团凑过去打探。

      里面有女生在派什么东西。仔细看是在派小卡片,似乎是免费派的,我厚着脸皮拿了一张。

      掌心大小的卡片,画着个Q版的男角色,趴在地上,不认识。

      派卡的女生喊着派完了派完了,这堆聚起来的人就散开了。

      她们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包里全是物料或者周边,小挂件、照片、海报之类的。我以为是在买卖,又凑去围观另一堆人,才知道不是买,是在互换。

      用自己的周边互换别人手里的周边。这场演唱会的明星似乎是个团体,有好几个人。粉丝可能拥有的不是自己所粉的那个明星的周边,于是进行互换。

      保安还在赶人,我一边走,一边随机挑了个女生打听是哪家的明星。

      女生说了什么侦探什么的,我以为是少年侦探团。这名字听着很耳熟。

      我问都有谁啊。

      她报菜名一样地说了好几个名字。我听完一个没记住。

      和女生散开,我再挑了一团人群围观。这群人的中心是个物料很丰富的女生,手里的东西单凭自己很难全部拿住。让我很惊讶的是,大部分粉丝会对物料丰富的人以老师敬称,听着挺稀奇。敬称老师的原因是想白嫖物料,有不少女生会像刚才那个派小卡片的女生那样大方。物料多的人看起来也是事先专门准备了这些物料用在这个时候互换。

      看得多了,我发现她们部分人进行互换并不完全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相当多的人纯粹为了互换而互换。她们其实无所谓手里的周边是谁的,但是必须参与互换这个环节,仿佛不参与就不能算这个明星团体的粉丝。

      以前不知道演唱会尾声还有这样一个粉丝互换的环节。想一想也挺合理,前面的演唱会热闹非凡,曲终之后为了不让人散得太快,必须延长最后一环,好让繁华和落幕之间有个过渡。

      演唱会进行中,粉丝们有朝向同一个中心的凝聚力;演唱会散后,簇拥的粉丝群体需要在离开这个中心后还能有凝聚起来的力量。于是衍生出了互换这个环节。

      时间长了,互换的环节就变成最后巩固粉丝,加强群体力量必不可少的一步。需要所在群体的认同,合群既能安心,又能肯定自身价值,这或许是她们追星的部分意义。

      我问我这张卡片能不能换,她说能。

      递出去的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卡片背面还有图画,是这个Q版男角色对应的真人照片,还是不认识。

      小卡片换来一张更大的照片,过了胶的。照片是个男明星,叫齐什么。算值的,毕竟是白嫖。

      可是仔细看,这不是照片,是某个综艺的截图,男明星是拿着麦克风,比较模糊,名字都看不清楚。

      过去一个月了,这张截图现在还留着。到今天写这篇随笔的时候才上网查了一下这个明星团体。

      少年侦探团——这不是柯南里面的吗!

      再仔细查过,原来是叫南波万,名侦探学院。

      还是不认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