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时府 ...
-
(脑子存放处)……
酴醿荣盛,春红谢落。正值春夏交替之际,阴雨绵绵,青烟笼罩着流水石桥,船只在岸边停泊。雨水浸洗轩台楼阁,为江南更添一抹诗情画意。
维梁是鱼米之乡,有一座百年古桥--尘缘桥。相传,樾国公主奉先皇旨意,视察维梁的水利工程。视察时,其不慎落入水中,得桥上一书生相救。公主欲以百金作酬,书先谢绝。本以为二人就此了无交集,书生金榜题名,先皇圣旨一道,将公主许配给书生。在新婚之夜,二人认出对方,激动不已,此后两人恩爱不移,成就一段佳话。世人将那桥取名为尘缘桥。
前阵子,在此桥上,一公子拾起香蕙,追上前方那手柄油纸伞的女子。
"姑娘,请留步。不知这香囊是姑娘你的吗?"
女子回首,四目相对,似在双方眼中看尽星辰瀚海,再定眼,又只剩对方。可能缘动上苍,时时偶遇,情爱之种生根发芽。
女子是江南地带有名的商贾时家千金时芜,而男子是怀安王嫡长子、当今皇贵妃的亲侄子,苏聊因。一位商贾之家,一位皇亲国戚,门门不当,户不对,本该有诸多阻拦,但怀安王苏皓认为,有情人怎能因地位而分,便应许这门亲事。怀安王府上下柱开始了忙碌。待纳米、问名、纳吉、纳征,请亲一系列事完了,今日便是迎亲之日。
天公作美,出桥吉时一到,天空作晴,细君坐上花桥,一声起桥之下,向京城出发。聘礼带回外加上时府出的嫁妆,真正的八抬大桥,十里红妆。引得维梁城的百姓驻足观望。
"这是哪家人出嫁啊?"真真盛大!一位妇人抱着男孩说道。
“您不是维梁人吧?那桥子上的是时家老爷的掌上明珠,也将是怀安世子妃。"站在她身旁小姑娘说。
“我是邻郡来的,小姑娘,你给我细说说。"
“这维梁城最大的酒楼,品珍阁,万雪斋都时家的。时家老爷还是一个大善人,每月中旬都会派人在东边的桥上施粥。前阵子,细君在那与世子结识的。"
"那真有福缘。”
"可不是嘛,我都恨不得那桥上的人是我。但哪是说想就想的。时芜小姐不仅貌美无双,更是饱读经文。可惜只是一女子,若为男子,怕不是科举状元。"姑娘向前方投去艳羡的目光。
妇人就在那看着,好一阵子才看到队伍尽头。队伍走了,大伙也就都散了。这才看到妇人身边还跟着一个身高约莫十岁的女孩。与妇人一样满身补丁的衣服上沾着些许尘土,不干净却也不邋遢。
“娘,我想吃糖葫芦。”妇人看着怀中孩子
“乖啊,乖哦,咱们不吃,虫虫会咬掉你的小牙齿。”妇人轻轻地哄着。
小孩捂着嘴,摇摇头,说:“不吃了,不吃了!”
身旁的女孩原本被勾起的渴望在听到“不吃”后黯淡。
妇人注意到女孩的变化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愧疚与自责。
这样食不果腹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妇人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似的带着女孩一边问路,一边摸索着来到了时府。
因为是时光的大喜之日,时府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府内祝贺道谢声、觥筹交错声,声声不息。门口也不乏有人领着喜糖,沾沾喜气。
妇人凑上前麻溜地说着吉祥话。最终得到了一把喜糖。妇人捧着,挤出人群,将它们分给了男孩女孩。
“娘,你吃!”女孩将糖剥开,向妇人递去。
“娘不吃。”妇人看着女孩说,“意儿想不想天天有糖吃。”
“想!”
“那跟娘来。”妇人牵着女孩几经周转。萧意儿看着娘将平日里最为宝贵的一支素钗递给了一位陌生人,她知道那是爹爹送给娘的。
到最后,一位慈和善目的老人在萧意儿面前蹲下,牵起她的手,“孩子叫什么名字?”
“萧意儿。”
“乖孩子,以后你就跟着我吧。”
萧意儿哪里还不懂发生了什么,瞬间双眼浸满了泪水。握着老人的手也不自主地颤抖。
“我,我想和娘再说几句话。行,行吗?”
老人松开了手,点了点头,“去吧。”
萧意儿转身,飞扑进母亲的怀里,带着哭腔说:“娘,我会好好攒钱,去找你的,等我!”
妇人取下头上的木簪,塞入意儿手里,“娘等你。”
说罢,转身离开,她听着身后传来的抽噎声越来越小,强忍不去回首,可泪已淌下。她怕回头,就不舍分离。
萧意儿看着母亲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终于忍不住发声大哭。老人轻轻地抚摸她的头。渐渐的,萧意儿平复了下来。
“我是庄嬷嬷,以后就跟着嬷嬷,好不?”
“嗯。”萧意儿红着眼眶答道。
庄嬷嬷是府上的管家,是时夫人的陪嫁丫鬟。庄嬷嬷领着萧意儿进到外院。
绿荫丛立,中间开辟出一条石子路来,而地上的每一块石子通体无瑕,大小相映,是萧意儿不曾见过的。但直觉告诉她,随便一块就可以买下她的性命。再向前走,走上一座红木桥,两旁是清澈的湖水,几条红鲤游动,拨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恰巧一条红鲤跃出水面,阳光照射在鱼尾上金光流烁。
来不及欣赏,萧意儿被庄嬷嬷带到年轻的女子面前。女子穿着牙白色的交领襦裙,发间别着艳色海棠,衬着姣好的面庞更加娇俏。
“嬷嬷好。”女子欠身行礼。
“希儿,新来了个小丫头,你看看在哪合适些,找个活计干干。”
希儿看着萧意儿,说:“这个头……嗯……就让先她扫扫院子吧。”
“行,这丫头就交给你了,我让别处忙了。”
萧意儿换了丫鬟服饰,领取了扫帚之后,来到了东厢房。
东厢房是时府小少爷时稹的住处。由于大小姐的出嫁,时稹便随着老爷和夫人上了京城,约莫要两月才会归来。但这住处却不可一日不打扫。
东厢房也是一块不小的地方,虽比不上外院宏大,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左侧种着小片竹林,透过竹叶,可见其中的石桌石椅。右侧有颗平仲,其叶蓁蓁,浓绿盛茂。院落中央摆着几处盆景,环着水缸。水缸中一朵菡萏成了这片郁郁葱葱中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