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研究生生涯很快结束,顾徐宣的心情却不如想象中的轻松。她已经尽力争取过很多机会,参加了多个大厂的实习,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然而,随着影视寒冬期的到来,越来越多进组的机会开始消失,曾经的光鲜前景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她发现,无论是传媒行业还是影视行业,竞争都异常激烈。她在不断努力的同时,也渐渐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仿佛拼尽全力却依旧没能跨越那道看不见的门槛。
最终,顾徐宣做出了决定,放弃了留在大城市追求更大机会的梦想,选择回到苏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进入了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做着自己并不完全热爱的工作。虽然薪资和待遇很是一般,但是至少过着朝九晚五,有着双休的日子。
不论是那些曾经的实习机会还好,顾徐宣始终觉得自己的心里总有一种无法忽视的不满足感。她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工作,偶尔在休息时间会翻阅一些拍摄技巧、剧本写作的书籍,心中时常涌动着一种冲动,渴望能再尝试一次自己的创作,哪怕只是一点点。
与祝天予闲聊时,她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有一个梦想,想拍摄短剧。那些在课堂上学到的拍摄技巧和剧本编写的知识,依然深藏在她心里,只是她一直没有机会去付诸实践。她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够筹划一部属于自己的短剧,去拍摄自己心中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理解。
“也许我可以尝试拍一些短剧,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至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顾徐宣有时会这么对朋友说。
朋友们虽然支持她,但也常常劝她现实一点,毕竟短剧的拍摄需要资金、团队和时间,而这些她现在似乎都没有。然而,每当她看到一些独立短片或小成本制作的作品,她就会心生向往,觉得那些作品里的创意和情感远比大厂的作品更加打动人心。她明白,自己虽然没有大厂的资源和背景,但她可以从小的开始,慢慢积累自己的经验和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徐宣越来越觉得,如果她一直停留在现在的岗位上,始终会错过那些她真正热爱的事物。于是,她开始更加认真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尽量在工作之余开始筹备短剧的拍摄。她寻找合适的剧本,开始联系拍摄设备租赁公司,甚至开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组建小团队的可能性。她知道,这一切都不容易,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重新启程。
就在一个周末,顾徐宣偶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张鑫然的一条动态,原来他已经开始参与一个新的IP项目。看到这些,她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有些许的怀念,也有一种莫名的动力。张鑫然的作品始终充满创意与突破,他一直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不断尝试新的东西。而她,也终于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不再因为过去的种种犹豫而停滞不前。
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短剧拍摄的计划中。尽管她知道这条路依旧充满了不确定,但她已经不再畏惧。她明白,正如她过去所做的一切,这一次,她依旧会坚持到底。
顾徐宣的短剧拍摄计划逐渐成型。她把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从剧本的构思到演员的挑选,再到拍摄场地和设备的租赁,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挑战,但也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和满足感。她利用自己在广告公司积累的经验,开始小规模筹备,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尽善尽美。虽然预算紧张,团队也只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她并不在意这些,她知道,最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有一天,她坐在办公室的桌前,翻阅着自己为短剧构思的剧本,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张鑫然的好友申请的消息。
添加回好友。
他说他最近在忙一个小项目,正好有些空档,问她是否需要一些拍摄上的建议。顾徐宣心里一阵复杂,想了想,决定回应:“其实我也在做一个小短剧的拍摄,刚开始有些迷茫,可能需要一些建议。”
张鑫然很快回了她,“你做得不错,敢于尝试。需要什么帮助就告诉我,拍摄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会尽量帮你解决。”
顾徐宣的心里升起一股温暖。她知道,他是那个曾经见证过她奋斗和迷茫的朋友,而现在,他依然愿意伸出援手。她仔细想了想,打算请求张鑫然帮忙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尽管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疏远,但她知道,若是在创作上得到他的帮助,这个项目会更顺利。
“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你能参与我的项目。”顾徐宣坦诚地写道。
张鑫然没有立刻回复,顾徐宣的心脏不禁跳得有些快。她不确定张鑫然是否愿意重新参与她的事业,毕竟两人已经有段时间没有深聊过。他的回复稍显迟疑,“我现在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如果能帮到你,我会尽力。先把剧本发给我看看吧。”
几天后,顾徐宣把剧本发给了张鑫然,心情有些忐忑。她不确定自己的剧本是否能够得到认可,毕竟这只是她第一次尝试创作短剧,许多地方都不够成熟。张鑫然详细看完剧本后,给她发了长长的一段反馈,既肯定了她的创意,也指出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拍摄的角度和情感的铺垫方面。虽然意见中不乏挑剔,但她感激不已,因为这些意见都是针对作品本身的,而非个人。
“做得很好,继续努力,”张鑫然最后写道,“我相信你会走得更远。剧本再打磨打磨也许会更好。”
这段交流让顾徐宣有了更多的信心,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剧本,并根据张鑫然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她没有急于开始拍摄,而是多次和朋友们讨论,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尽可能做到最好。
终于,拍摄日到了。顾徐宣站在摄影机旁,看着自己的团队准备就绪,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虽然一切都还很小,但她知道,这一刻,自己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迈向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开始感受到,这些年来积累的所有经验和努力,终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拍摄过程中,顾徐宣发现自己逐渐找到了节奏,尽管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技术上的挑战,但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完成这部作品。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她都尽力做到最好,希望能够传达出她想要表达的情感。
项目完成后,顾徐宣终于意识到,不论这部短剧最终能走多远,至少她已经迈出了自己渴望已久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一个短剧的拍摄,而是她重拾自信、重拾梦想的一次重要经历。
几个月后,顾徐宣的短剧在一个小型的短片影展上放映。尽管它的规模不大,但她依然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这是她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看到那些观众们被她的故事打动,顾徐宣终于明白,自己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个职业上的成功,更是对梦想的坚持和对自我的超越。
她不再迷茫,也不再为过去的选择而感到后悔。因为她知道,未来的路,依旧在自己脚下延展。
顾徐宣的创作热情并没有因为短剧的初步成功而停歇,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她开始琢磨,自己能否通过一个更有深度、更具社会意义的短剧,来表达自己对于女性解放与独立的看法。她想要写一部以女性视角打破一切枷锁的剧,探索女性如何挣脱传统束缚,勇敢追求自我与自由的故事。
顾徐宣知道,这样的剧本需要挑选合适的演员,尤其是女性角色,应该由那些有潜力、有故事的年轻演员来诠释。她开始联系一些不太出名但颜值出众且有演技潜力的新人演员。虽然预算依然有限,团队的力量也不算强大,但她坚定地相信,通过一部好的作品,自己能够突破这些困境。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人手不足,一些重要的配角甚至是小场景,她不得不亲自上阵。她拿起了导演之外的身份,亲自饰演其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理解角色的每一份情感,也将自己融入到剧本里,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她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自己在这种亲力亲为的过程中更加接近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随着拍摄的推进,顾徐宣渐渐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成果。剧本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被家庭束缚、还是被社会观念限制,最后都在剧中展现了打破枷锁、追求自由的过程。她精心安排了每个细节,无论是剧情的推进还是镜头的选择,都力求让每一幕都充满力量,带着一种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当短剧终于完成并上传到短剧推荐平台时,顾徐宣心中有些忐忑。这一次,她知道自己付出的比以往更多,不仅仅是作品的创意,还有她对剧中角色的深情投入。
平台的流量开始迅速增长,评论区的观众纷纷表示被剧中的情感所打动,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以及女性角色在剧中的成长与蜕变,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部短剧在各大平台的推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口碑。观众纷纷关注起了剧中男女主角的演技,打开各种视频平台,自来水式的观众推荐让他们站在更高的舞台。
甚至有不少导演和制作人主动找到了顾徐宣,希望能合作拍摄其他作品。顾徐宣明白,这是她在另一个层面上实现了成功,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梦想的普通人,而是通过一部部作品,打破了自己给自己搭设的曾经的一切局限,她好似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看到男女主角在公众眼中的知名度迅速提升,顾徐宣不禁露出了微笑。她知道,这不只是一个拍摄成功的项目,更是自己一直追求的那份打破枷锁、挣脱束缚的梦想,终于在现实中开花结果。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满足,因为她知道,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她从未停下过追逐梦想的步伐。
那一刻,顾徐宣终于明白了,自己虽然没有按照原定的轨迹走,但她仍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走到了梦想的另一端。无论未来多么不可预测,她都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用自己的创作和作品,去为自己的梦想,为那些像自己一样的追梦人,像自己一样的那些渴望自由的灵魂,争取了一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