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皇帝住所 ...
-
这金扉重檐的九间大殿乾清宫,康熙和他之前的皇帝生前在这里居住,死后在这里停灵。乾清宫正殿两侧的东暖阁、西暖阁分别是皇帝的书房和卧室。雍正皇帝继位后,将寝宫搬到了养心殿。养心殿就成为雍正之后的历代清朝皇帝的寝宫。
雍正帝却在康熙死后,将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只住几天的洞房。清代皇帝结婚称作“大婚”。
在清朝称皇帝吃饭为“传膳”、“用膳”或“进膳”。早膳通常在早7点左右,晚膳在中午12点到午后两点之间,晚6点还会进一次晚点小吃,因为这一餐一般要喝酒,所以也叫“酒膳”。他们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皇帝的寝宫和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届时,由太监迅速按规章布好膳桌,送上膳食。
那么,帝后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呢?帝后们吃饭的菜单,被称为“膳单”。从大批皇宫的“膳单”上,可以看到宫廷菜极其讲究、丰富多样,原料都是上等的燕窝、鱼翅、熊掌等。一桌膳食有几十品。
帝后们每日的膳食,不仅讲究花样多,还讲究一定的搭配比例。比如皇帝的饭菜比例是:盘肉22斤,鸡5只,鸭3只,各种青菜十几斤,各种萝卜60个等等。
菜盘里的银牌,用来检验饭菜里有没有毒。他们使用的餐具都非常讲究。清顺治帝在谈到他的妻子孝献皇后时说,餐桌上若有一样不是金的,她便不高兴。帝后都是独自用膳。吃不完的,赏给宫女、太监。
帝后们在膳食后,通常都要吃干鲜水果。盛产于两广、福建等地的鲜荔枝,就是珍贵的土贡。土贡,就是指进贡的土特产品。
鲜荔枝是当时珍贵的土贡
鲜荔枝贡进入宫,要立即呈报皇帝,同时有人数数,记帐,总数多少,每日摘下多少,脱落或烂掉的多少等等,都记载得非常详细准确。一般来说,皇帝每天也就吃三四个,赏赐贵妃、嫔妃一两个,赏给皇太子、公主、亲王等每人一个、这些都一一登记入薄。
这就是皇帝的朝服。朝服上除了必不可少的龙,还有四十三条,十二章纹饰。这十二章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仪)、藻、火、米粉、黼(斧)、黻(福)。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
这几件龙袍怎么这么小呢?清代出了几个小皇帝,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年龄在三岁、四岁和六岁、八岁不等,有小龙袍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是小皇帝的虎头鞋。皇帝穿的朝靴。后、妃穿的高底鞋,有元宝底,花盆底。从鞋的大小,可以想见满族妇女是不裹脚的。
清光绪帝的便帽,也是用珍珠、珊瑚珠穿成的。清末皇后的朝冠,上面镶有东珠82颗、珍珠522颗,猫眼石8块、十个金凤以及金、玉、珊瑚、宝石等缀饰。
清代帝后大臣佩带朝珠,朝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也是108颗。清代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者,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朝珠也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皇帝随身还会带一些杂物,比如吃食刀、耳挖子、牙签、香囊、荷包等等。
御花园的石子路图案非常精美
那时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这一天,皇帝要去辞旧迎新。元旦这天,皇帝会乘四人轿到钦安殿拜真武大帝;乘十六人轿至奉先殿祭祖;乘大礼轿到长安左门外“堂子”祭祀;乘十六人轿至太和殿升座。
在清代,帝、后、妃、嫔在什么场合坐什么轿子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既讲排场,又有等级。
紫禁城里的宫廷花园,除了御花园、乾隆花园,还有外西路慈宁宫南边的慈宁宫花园。这座花园比御花园小,占地6800多平方米,很多人把它叫做“寡妇园”。这是为什么呢?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彦贞:“这里是专供太皇太后和皇太妃等休息的场所。她们在当朝皇帝去世以后就由内廷的东西六宫,搬到这里来了。整天也无所事事,专门就是烧香念佛以求来世。”
后妃们在当朝皇帝死后,都要由东西六宫迁到慈宁宫,过着孀居而少有天伦之乐的生活。也难怪这专供她们休憩的慈宁宫花园被称为“寡妇园”了。
平日里的紫禁城总是显得肃穆庄严,宫里的生活严禁刻板。只有到唱戏的时候,宫里才会平添一些热闹。看戏,也是帝后们的主要消遣方式。
康熙帝六十寿辰,从神武门至海淀畅春园,沿途十几公里,设置戏台四十九座。从这幅《康熙万寿庆典图卷》中,可以看到清宫里盛行演戏。
康、雍、乾三朝,演的多是昆腔戏和弋阳腔戏。今天为人熟知的京剧,当时叫乱弹戏,是在乾隆朝后期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