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 ...

  •   “为什么我们不去找布拉金斯基教授呢?”
      为了迎接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莫斯科这所著名的美术学院计划举行纪念画展。看得出来,师生们的创作热忱很高。“可是缺少一幅肖像画。”瓦西连柯院长说,“当然了,参展的肖像画不少,可是作画的人到底没有经历过战争……”
      是的,需要一幅真正动人的战士肖像:作者要能像主人公最亲爱的人那样,展现出战时主人公最真挚的热情与痛苦、眼泪与欢笑、爱与恨……如果作者能和主人公并肩战斗过,那就很容易了。院长自己尝试过这个任务,可他总觉得不满意。毕竟战争结束那年,他才七岁。
      “布拉金斯基教授不是一直在画一幅肖像吗?”一个学生向院长提议。
      是的,对于卫国战争,学院里再也没有谁,能比九十岁的伊万布拉金斯基教授更有感触了。他是学院还健在的教师中唯一上过卫国战争前线的。战争刚爆发,正就读美术学院二年级的他就志愿参军,在前线上度过了全部四年的战争时光。胜利后他重回课堂,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几十年来,每逢胜利节,这位光荣的老兵总要穿上洗刷干净的旧军装,胸前十几枚勋章密密挂满,庄严而沉默地在青年学生们敬佩的目光中走过。

      如今他早已退休在家,却依然精神矍铄。每当学生们上门请教时,总能发现教授在一幅青年战士的肖像前默默沉思。这幅画已经画了很久,布拉金斯基从前线回来后带的第一批学生就曾见过——瓦西连柯院长就是其中的一员。几乎是在第一眼看到那幅画之时,当时还是个大学生的瓦西连柯就被深深感动了:画上是一位年轻英俊、头发乌黑的战士,在他那东亚人特有的线条柔和的面孔上,洋溢着青年人高尚而勇敢的气质。清秀而坚定的嘴角边,流露着饱经战火考验后所特有的严峻和温柔。“多么动人的肖像啊。”几十年后,已经成为美术学院院长的瓦西连柯一想起来,还是忍不住赞叹,“布拉金斯基教授没有给青年战士画上眼睛,可即使是在这未完成的肖像上,也还能看到这个年轻人的美好的灵魂……”
      “这是一个中国人,我在前线的战友。”面对着每一次好奇的询问,伊万布拉金斯基总是这么回答,“战争一结束就回国去了。”
      几十年来,布拉金斯基教授绘出过许多双传神的眼睛,可是在这张青年战士的肖像里,眉宇下面却始终是阴影一片,否则这幅作品早就可以成为传世名作了。这成了美术学院的一个谜。后来,关于肖像的另一件怪事流传开来:据最近见过那幅肖像的学生说:布拉金斯基教授给画中人的脖子上添了一个小白马形状的挂坠——和教授胸前挂着的那个一模一样。
      为了请布拉金斯基教授完成这幅杰作,学生们来到了教授家。当他们站在画前的时候,尽管肖像依然没有眼睛,可布拉金斯基教授尽毕生之力所表现出来的、青年战士的灵魂,仿佛在一瞬间攫住了这些和平年代里生长的年轻人的心……
      “亲爱的年轻人,很抱歉,我画不好他的眼睛……”白发苍苍的教授怀着小孩似的歉疚说,“瞧,我努力了几十年……”
      就在这时,一个学生近乎自言自语地低声说:“就是他,这个人我见过的……”

      教授以老年人不常见的那种急切,骤然抓紧了学生的手: “你说什么?!”
      “我三岁前住在伏尔加河畔的白杨村。”学生说,“在刚记事的时候,我就记住了这张中国人的面孔……”
      “真的?你说真的,年轻人?”布拉金斯基教授响亮得不自然的声音打断了学生的话,随即又低了下来,“不可能……王耀六十六年前就回国去了……再说,就算你见到的是他,也早该是个老头了……”
      “我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学生略带惶恐地回答,“当年我才三岁,我也不记得在什么情况下见到了这个人。可是我记得这张脸。”学生的声音开始坚定起来了,“就是这么年轻,就是这样的轮廓和神情,这么有感染力的面孔,又是个中国人,所以我才那么小就能记得。”他的声音是那样不容置疑,以至于其他人虽然困惑不解,却也都认为他没有撒谎。
      仿佛有一枚长长的流星,从布拉金斯基教授那双苍老的眼睛中缓缓滑过。察觉了教授的激动不安,学生们恭恭敬敬地告别说:他们该回去了,希望老教授能能够尽力完成这幅肖像,为六十五周年胜利日的纪念画展锦上添花。当屋子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年迈的伊万布拉金斯基颤颤巍巍地走到肖像前。缓缓地伸出松树皮般粗糙的双手,像对待最亲爱的人一样,轻轻摩挲画中人那年轻英俊的面孔,一颗晶莹的泪珠顺着教授沟壑丛生的脸颊缓缓地爬下来,落在他胸口那枚小白马形状的挂坠上——和画中人胸口一模一样的小白马……
      “耀,是你么?”教授喑哑地问,凝视着画中人眉宇下面的那一片雾霭,“原谅我吧,我可从来没有忘记你的眼睛,我知道怎样画,可是却不能画上去,你知道的……我活到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会相信这么荒唐的话——你没有回国去,你就生活在伏尔加河畔……而且还那么年轻……”
      “爷爷!”布拉金斯基的小孙女莲诺奇卡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他的身边,懂事地握住了他的手,“爷爷,我在隔壁房间,都听到啦……您又想念那个中国战友啦?我和爸爸妈妈陪您去白杨村一趟吧,也许您能碰见他……”
      当火车载着伊万布拉金斯基和他的家人,缓缓驶出莫斯科的时候,这位曾经的前线战士和美术教授一遍遍安慰自己:即使找不到王耀也没什么——永葆青春这种事怎么可能存在呢?他只是趁自己还硬朗,到伏尔加河畔那个名叫白杨村的小村落去走一走,也许就能找到新的灵感——毕竟,在战争年代,在白杨村也曾发生过战斗……
      伊万出神地凝望着车窗外飞掠而过的无边绿野,七十年前,在严峻的1941年,他曾和亲爱的战友们在这里拼死保卫过莫斯科……战后,他常常徘徊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旧战场上写生。得到了多少灵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能走过当初他与王耀并肩战斗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寸土和每一棵树都会记得他们青春年少的模样,记得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就像他现在朝着伏尔加河畔的白杨村前行,去寻找王耀一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