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放羊少年与洱海传说 ...
-
洱海之畔,有这样一个少年,他叫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平日里只能靠放牧为生。段思平从小便跟随父亲,在广袤的苍山上放牧,习武,父亲经常给他讲家族辉煌的历史。十几岁的他,学得一身好武艺,也能识文断字,俨然村里孩子中的佼佼者。
一日,阳光正好,段思平如往常一样,放牧于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他独自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牛羊悠闲地吃草,自己啃起母亲给带的蘑菇野菜饼子,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家族的荣耀,想起了父亲的教诲,更想起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他不甘心就一直做个放羊娃。
恍惚间,一头牛突然走到了段思平的身边,它用那双充满灵性的眼睛看着段思平,仿佛要说些什么。段思平惊讶地看着这头牛,只见它低下头,轻轻地角触了触地面,然后抬起头,望向远方。
段思平心中一动,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站起身来,走到它的身边,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就在这时,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思平啊,你是天生的王者,将来必定有所成就。”
段思平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另人惊讶的是羊也开口说话了:“思平为王。”
日暮西山,段思平赶着牛羊往家里走,任凭夕阳把自己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一个巨人。走到山脚下,有几匹正在吃草的马也向着他呼叫: “思平为王!思平为王!”回到家中,门前的那几只鸡也对着他齐叫: “思平为王!思平为王!”
那以后,“思平为王”这句话却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他心里。他不知道这一切是否真实,但从那天起,段思平变得更加刻苦努力。他不仅在放羊的时候努力练武,还时常向村里的长者请教问题。
时光荏苒,放牧的段思平已经长大成人。他身材魁梧,体魄雄健,举手投足间,流又露出一种贵族特有的从容不迫的文雅气质。游侠高方的出现推动了段思平命运的轮盘。
苍山之巅,一阵悠扬的笛声又远及近,段思平停下手中挥舞着的牧羊棍,好奇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的游侠。
“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吹奏?” 段思平问道,眼中充满了对这个不羁之人的好奇。
高方放下笛子,微微一笑,道:“在下高方,游历至此。听闻喜睑风光旖旎,特来一游。阁下是这山中的牧羊人?”
段思平点头,又问:“听你的笛声,似乎带着几分江湖的豪气,似乎又带着不满?”
高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道:“原来兄台也颇懂音律,我行走江湖多年,见惯了中原朝廷暴政,心中早已积郁难平。本以为这南诏国是世外桃源,来了才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剥削和压迫,阁下若也有此意,何不与我一同,仗剑天涯,为这世间的不平事出一份力?”
段思平心中一动,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紧握牧羊棍,坚定地说:“我虽只是一介牧羊人,但对土豪乡绅们的所作所为早已忍无可忍。若高兄不弃,我愿意与你一道,为这贫苦百姓讨个活路!”
两人四目相对,一股志同道合的豪情在心中激荡。
时间匆匆,转眼间段思平和高方已组织起一支名为“通海义军”的队伍。他们在山野间练习武艺,准备着对抗长和国的那一天。
一日,通海义军接到消息,长和国的税吏将经过山下的小镇,正是行动的好机会。段思平和高方带领着队伍,悄然下山。
小镇的集市上,税吏正横征暴敛,百姓敢怒不敢言。段思平见状,怒火中烧,他大喝一声,挺身而出:“住手!”
税吏一惊,见是个牧羊打扮的青年,冷笑道:“哪里来的野小子,敢管你爷爷的事?”
段思平不慌不忙,道:“我乃喜睑段思平,今日就要管上一管!”
税吏大怒,拔刀相向。段思平挥舞牧羊棍,与税吏斗在一起。他的棍法虽不及高方的剑法精妙,但每一棍都虎虎生风,带着一股牧羊人特有的朴实与坚韧。
高方也拔剑相助。他的剑法轻灵飘逸,每一剑都如同行云流水,与段思平的棍法相得益彰。
税吏不敌,败下阵来。通海义军首战告捷,百姓们欢呼雀跃,段思平“思平为王”的传说也在民间传开。
然而,好景不长,长和国的大军很快就来到了喜睑。杨干贞亲自领军,他倒要看看是哪个敢大言不惭地打着“思平为王”的旗号作乱一方。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段思平和高方带领着通海义军,在苍山之上与常和国的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高方一马当先,剑光如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段思平则挥舞着牧羊棍,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但段思平他们都是年轻的孩子,没有作战经验,在兵力上也不占优势,高方为了保护段思平,被敌军的暗箭所伤,壮烈牺牲。段思平也受了重伤,躲进了一个破山洞,外面下起了大雨。
山洞口一只蜘蛛在结网,搜山的官兵看见洞口完好的蜘蛛网便以为段思平没在洞中,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