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风中莲 ...
-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不为超渡,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能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大学时选修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授讲到藏传佛教的时候,便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仓央嘉措。
六世□□仓央嘉措,生于藏南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的农民家庭。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15岁才被选定为五世□□的“转世灵童”,入主布达拉宫,成为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的宗教领袖。生为活佛,这在天下人眼中无法企及的幸运,却注定了仓央嘉措一生的不幸。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仓央嘉措在被选定为六世□□前在家乡早有一位青梅竹马、恩爱至深的意中人。身为黄教的宗教领袖,黄教严禁僧徒结婚成家、接近妇女的清规戒律,并未束缚住仓央嘉措崇尚自由、渴望爱情的心灵。传说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因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经常微服夜出,与爱人私会。这段私情终因雪地上残留的脚印而曝光于世,于是他的爱人被处死,他自己也遭到囚禁。
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能容忍出轨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终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没有人能体会到无心于政治也无心于佛身、看不到未来的仓央嘉措内心的厌倦、失望、心灰意冷、彷徨无倚。在被“解送”北京的途中,24岁的年轻生命消逝于青海湖滨,是病逝?是政治谋杀?今人已无从考证,只余下那段的凄美爱情故事和他一生所作的200余首优美动人的情诗,贯穿三百年时空,供世人传唱至今!
关于仓央嘉措的结局,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另一个美好的传说——押送途中,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于是,他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其实我更相信第一个版本的结局是真的——世人总是不愿接受生命中真实的残酷,便凭着自己的想象给所有的悲剧加上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我们看到西施陪着范蠡泛舟太湖,我们在马嵬坡的青青草下找不到杨玉环的遗骨,而便如金庸金大侠般的透悟人生世情,也会在《书剑恩仇录》的末了,留下那句“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任人平添无尽遐想。
——“小猫笑我”写于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