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武则天-诗 ...


  •   《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比来:近来。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

      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创作背景】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唐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

      唐太宗驾崩之后,她和其他嫔妃被送入感业寺当了尼姑。在此期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有了暧昧关系。

      感业寺中的四年,是武则天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写下了《如意娘》这首诗。

      【赏析】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

      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

      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

      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如意娘》一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

      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夜愁示诸宾》)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

      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

      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

      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

      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

      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

      “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

      李白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也可以说看碧成朱。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

      《柳亭诗话》载: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

      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

      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简析】

      《如意娘》是一首情诗。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因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精神恍惚,身体衰弱;

      后两句写其泪湿衣裙,有箱中石榴裙为证。

      全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 腊日宣诏幸上菀》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天早上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让它知晓。

      百花一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

      【注释】

      腊日:农历腊月初八。

      幸:皇上驾临。

      上苑:皇家园林,即神都苑(又称上林苑),在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之西,以花著称。

      唐诗中有“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之句。

      春:指春神。

      须:必须。

      【赏析】

      此诗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堪称上乘之作。

      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

      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

      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首诗写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价值的诗歌。

      诏书属于应用文体,诗歌属于文学文体,武则天用诗的形式写诏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可见武则天的写诗技巧,亦可见唐代诗风之盛。

      诗歌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的开始两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一写因,一写果,同时引起悬念,颇具戏剧性、情节性。

      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

      立意不可谓不奇,构思不可谓不奇,想象极为丰富。

      “春”神是虚幻之物,如今却对她宣诏,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武则天想干什么,第三句发”回答了读者的疑问。

      腊八节,正是寒意极浓之时,百花一般在春天才开放。

      虽是违背常理的想法,但却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第三句的有力补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为诏书的写作要求。

      这首诗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在咏腊八节的诗作中是难得的佳篇。

      《游九龙潭》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简析】

      此诗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

      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众多的公主后妃在山洞间游玩,想必灰暗的山石会为之光彩四射。

      前半句是动景映静境;

      后半句一涧对一峰,高低相形,气势突现。

      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想象奇特、描写夸张,“双凤”是指自己与太平公主。

      “九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此地为九龙潭,作者想象着能在水中见到蛟龙倒腾,不过,她本人也就是一条真龙了。

      颈联“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从颔联的写宏观之景转而写微观的细小事物,从潭心含九龙化为酒中浮竹叶,衔接自然奇巧。

      竹叶美酒,芙蓉玉杯,皆华美之物,皇室的高贵和奢靡尽显在小小的杯酒中。尾联笔锋陡转,“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检验回顾一下,家乡山水的风景,只有风吹动松树的声音是相同的。

      很平实的语句,很质朴的思绪情感,或许作者在作此诗句的时候是有一种思乡的淡然的情绪。

      身在政治的阴谋权诈中,她还所剩下无关权力和斗争的东西很稀少了,因为她的生命已经充斥着权杖和百姓。

      《早春夜宴》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

      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

      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简析】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这是一首写游宴山水的诗,相当有特色。第一句表明时节,第二句说明和谐愉悦的气氛,第三四句描写美景,五六两句突出主题,最后两句写分别的不舍。此诗对仗工整,清新自然,虽然声律不够谐和,但已接近五律格式。

      律诗体制的定型和规范化,沈佺期、宋之问贡献较大,而武则天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作为最高统治者,她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她的时代,还称不上是唐诗繁盛的时代。但有了她的精心培育,唐诗已经蓄势待发,预示着它的繁盛时代终将到来。

      《曳鼎歌》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简析】

      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女皇武则天重铸九鼎,表明其政权已趋巩固。此时,她正式君临天下已七个年头,四海富庶,国家强盛。在此之前,她造明堂,建天枢,中岳封禅,相继成功,女皇志满意得,权力鼎盛,于是铸九鼎再显君威。

      由此可知,如何写鼎文,非同一般。女皇亲撰铭文,以示重视。她以那如椽大笔突兀从河图写起,一连四句,历数三皇五帝。这样开头,气势不凡,立马使人想起“河出国,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古训,寓意深长。接着写“天下光宅,海内雍熙”,颂扬武周政权是光明灿烂的和谐社会。

      自从公元684年改元光宅以来,经12年经营,认为光宅天下的目标达到了。最后以“上玄降鉴,方建隆基”结束全诗,归功于天,指明君权神授,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叫她建立隆盛的大周基业。

      文如其人,出自政治家之手的鼎文,成了一篇政治宣言,抒发了胜利者的豪情。这里,武则天以三皇五帝这些圣君自况,其意更耐人寻味。此诗气势雄伟,音韵铿锵,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杰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