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浮云蔽日 ...

  •   很遗憾,13班的同学对《农村新事》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农村新事儿不像是戏剧,更像是相声。这一点魏来城承认,他的确借鉴了相声《专家指导》。也有同学认为,这部剧缺少共鸣。这一点魏来城并不同意。
      好在,一共有4位同学写作了剧本大纲。于是班主任老师决定,交给同学们民主投票。
      于绵轻要写一部归属感相关的剧,即在北京的文化中找到归属。杨沐霖要写班级生活中的趣事,让魏来城模仿何老师讲课、茅大师跳操。
      当大佬上台时,台下并不抱有什么期待。可能是因为大佬平时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并不怎么好。大佬说:“这是一个关于权力与阴谋、忠诚与背叛、反映人性善恶的故事。”同学们一下子被震慑到了。
      他接着说:“唐朝名将刘文静……”是的,他这部剧写的是刘文静因与裴寂从志同道合到产生隔阂的故事。刘文静于酒后狂言,大骂裴寂,被诬告谋反。唐高祖听信谗言,将刘文静处死。听到这儿,魏来城多少有些憋不住。因为原创短剧大赛要求在十二分钟以内,并且不能换场换幕。一个人由生到死,谁知道要写多少场?
      不料,投票结果出来后,大佬的《浮云蔽日》高居第二,《农村新事》遗憾落选。这让魏来城愤愤不平。于是他写了一篇长文:
      农村新事儿落选之后,其实我还是有一肚子话要说的。对于一个编剧,尤其是不成熟的编剧来说,每一篇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于农村新事儿的情感大概就相当于父亲对儿子的情感吧。之所以是儿子,因为它确实土气,女儿的话至少会打扮一下。所以虽然我知道我儿子不好,但是还是要为他说几句话的。
      第一是土。可是农村新事儿确实是要带些土气的,这个还真是难以避免。再加上土沟,那可称土上加土了。但我并不以为土是什么贬义,也并不觉得因为土这篇剧作就是失败的。土反映了客观真实的状况。
      第二是共鸣。可是土沟没有共情,那么别的剧情就有共情了吗?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与具体的问题。戏剧通过反映具体问题可以有反映现实普遍问题的功能,土沟的乡村振兴可以反映所有乡村的振兴。不是乡村人难道就不能感受乡村振兴了吗?我不是湘西人,但是我可以知道沈从文笔下美丽的湘西那儿有一个绒线店里的女孩子,那儿有一个撑船的姑娘,那儿有一个唱情歌的小伙子。我没在胡同里生活过,可是我对四合院、对北京的古建筑也可以共情。我可以对现在的事、现在的人共情,也可以对过去的事、过去的人共情,还可以对将来的事、将来的人共情。我没有谈过恋爱,但可以为别人的爱情而流泪;没有参加工作,但可以为敬业奉献的人而动容。由此可见,共情无关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好的作品自然会引发观众或读者的感情。
      第三是情节。我的剧作不敢说有多好的情节,可是情节矛盾冲突都还是具备的。至于说更像相声而不像戏剧,我的确借鉴的是相声的元素。可是,不像戏剧,实在是有点过火了。难道真的要自备服化道,才算是真正的戏剧吗?难道穿着校服演就不能算戏剧吗?难道是非常严密的情节才能算戏剧吗?所以我的剧不算戏剧这一点是有待商榷的。当然情节有待完善,这是我承认的。
      第四关于演出场合。我的戏剧主要表现三个主题。一是小品喜剧。二是乡村振兴。三是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这三点每一点都符合学校戏剧节的场合。观众只要能看出一点,我觉得戏剧就不算失败。至于联欢会或者春晚上更适合这种小品,我的确得承认。
      同学们说我的戏剧有诸多问题,我当然承认。但是肯定不好意思承认。我的作品的确有改进空间,但是我不想改了。同学们不喜欢,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并不会是因为我写的这个剧作,所以才因我这个人而轻视它。还是那句话,艺术永远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观众愿意看什么,人民群众喜欢什么,剧作家说了不算,艺术家说了不算,只有群众说了才算。
      哪怕到现在,我还是想要单推我的剧本。但是同学们考虑的肯定有道理。所以,我现在接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