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 9 章 ...

  •   2018-2019学年广西贵港市七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
      A. “事异则备变”
      B.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 加强君主集权
      D. 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讲的是宋国有一个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一根株,有一天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了株上,折断了脖子死了。这个人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整天守在株旁边,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兔子再也没有出现,他本人却因此成为宋国的笑柄。
      说那些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当今社会的人,就像这个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是愚蠢且不切实际的。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明韩非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A正确;
      事情变化了,准备工作也要相应地变化。换句话说,当面临的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计划,以适应新的情况。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 )
      A. 背离孔子理念
      B. 具有民本思想
      C. 推崇德治主张
      D. 倡导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故B正确;
      孟子并未背离孔子理念,故A错误;
      德治、人性本善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在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而且在司法审判中被当作参考资料。这意味着《春秋》中的某些道德观念、价值观和故事被用于指导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做出判断。
      东汉时期,一些儒学大师如马融、郑玄等人对法律的注释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在法律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法律解释和判决不仅仅基于法律条文,还要参照儒家的道德和哲学思想。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正确;
      汉代治国思想是尊儒尚法,并没有否定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故A项错误;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故B错误;
      C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
      A.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材料体现不出来。
      B.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市民阶层还没有崛起。
      C.陶渊明希望构建其世外桃源,是对现实黑暗生活的一种否定,而孙悟空的形象直接体现了反对封建政治和黑暗现实的特点。
      D.陶渊明的思想并不是冲击封建等级制度。
      故选:C。

      书法是一种艺术。一种字体,有人谓之:“如云行流水,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它是( )
      A. 草书
      B. 楷书
      C. 行书
      D. 隶书

      书法的笔势应该如同云朵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移动,如同水流在河流中畅快地流淌,自然而不拘泥于形式。书法的线条既不应该过于粗犷也不应该过于纤细,应该恰到好处地在粗细之间变化。这种笔势不是真正的草书,也不拘泥于固定的方形或圆形的框架,而是楷书和隶书的灵活运用。

      草书的特点是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与材料“非真非草”不符,排除A;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材料“乃楷隶之捷也”不符,排除B;
      根据材料“如云行流水,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可知该书法是行书,C项正确;
      隶书的特点是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与材料“乃楷隶之捷也”不符,排除D。
      故选:C。

      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
      A. 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 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 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 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要损失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也不试图从天下(即整个社会)中获取利益,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和谐有序。
      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梁启超最初对这个主张非常怀疑,甚至讨厌它,因为他可能认为这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梁启超后来理解到,个体的权利集合起来就是整体的权利,个人的权利观念累积起来就构成了国家的权利观念。
      “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如果每个人都坚决不肯损失自己的一点点利益,那么谁还敢去侵犯别人的利益,去损失他们的利益呢?
      “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因此,所以说社会和谐有序(天下治矣)并不是空话,而是有道理的。

      “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表明梁启超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表明他( )
      A.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 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 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
      D. 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的观点,反映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的教育主张和政治态度。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旧学为体”:指的是以传统的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为基础,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
      - “新学为用”:指的是吸收和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张之洞的这一观点表明,他既不主张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不完全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他试图找到一种平衡,即在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的基础上,适度地引入西方的新学,以实用为主,不使两者偏废。
      因此,选项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最符合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主张。选项A、C和D都与张之洞的观点不符,因为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兴民权、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或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