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2020-2021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高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取爱妃一笑,最终导致亡国,这已成为千古笑谈。当时诸侯之所以上当,主要与西周哪一制度有关( )
      A. 内服制度
      B. 外服制度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A.内外服制主要是商朝实行,故排除;
      内外服制是指将王朝的领土分为内服和外服两个部分,分别进行管理和统治。
      内服是指商朝的都城附近及其周边地区,这一区域是商王直接统治的核心地区。商王在此区域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力,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内服区域通常包括商朝的都城、王宫、宗庙等重要机构,以及商王的亲族和贵族居住地。

      B.外服制度主要指的是不受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商代实行,故排除

      C.宗法制主要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D.分封制下诸侯有随军作战的义务,主要的方式是周王点燃狼烟,材料中正是这一规定的体现,故正确。
      故选:D。

      《礼记??乐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间听之,则莫不和;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动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说明“乐”的主要功能是( )
      A. 维护家族纲常伦理
      B. 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 强化宗族血缘认同
      D. 塑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这段话描述了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作用。在古代中国,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和娱乐的形式,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共同聆听音乐,能够促进君臣之间的和谐;在族长乡里,长动听的音乐能够促使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和谐顺从;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同聆听音乐,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反映了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工具。

      通过音乐和礼仪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稳定的制度。礼乐制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礼和乐。
      礼(Li):礼主要是指一套复杂的礼仪规范,包括宫廷礼仪、宗教礼仪、丧葬礼仪等。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明确了社会等级和角色,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程序和方式。礼的核心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等级关系。
      乐(Yue):乐则是指音乐和与之相关的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在礼乐制中,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和艺术表达,它还具有政治和社会功能。特定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被用来表达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政治理念,同时也是宫廷仪式和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间听之,则莫不和;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动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表明“乐”的主要功能是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D错在“平等”,排除。
      故选:B。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
      A.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西周时期,周王将“我邦”与“我家”并列,要求臣下尽心保家卫邦,这种表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理念。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四个选项:
      A.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这个选项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在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虽然西周确实有宗法制度,但这个选项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邦我家”的表述。
      B.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个选项指的是官职和禄位世代相传的制度。虽然这个制度在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但它与“我邦我家”的表述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这个选项强调的是国家和家族在组织结构上的相似性。周王将“我邦我家”并列,要求臣下保家卫邦,正体现了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这个选项指的是国家政权集中在中央的一种政治制度。然而,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以这个选项并不符合题意。
      因此,答案是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君主是家长,百姓是家庭成员,大臣们有责任保卫国家和家庭。简单举例,就像一个家庭的家长(父亲)会要求家庭成员(孩子)尽力保护家庭(家园),同理,一个国家的君主(国王)也会要求臣民(大臣)尽力保卫国家(家邦)。

      “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表明秦朝( )
      A. 政治管理体系严密
      B. 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 地方割据隐患消除
      D.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这段话是说秦朝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百官的职位体系,不再效法古代的制度,开始废除诸侯封地,改为设置郡守。太尉负责军事,丞相领导所有官员,还设置了御史大夫来监督丞相。同时,设立了郡守、郡尉、县令等官职来管理地方。
      简单来说,这段话描述了秦朝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度,这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管理和控制整个国家。

      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严密。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是否得以提高。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消除”表述绝对化。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等级制度。
      故选:A。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影响深远。以下属于秦朝确立的地方管理制度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设立郡县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正确;
      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在中央设立的政治制度,排除AB;
      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故选:C。

      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 2436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选官制度功能弱化
      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宰相的祖辈任官情况中无官职的人所占的比例最大。北宋时无官职的人占宰相总数的33.8%,而南宋时这个比例增加到了58.1%。这说明在两宋时期,大量的宰相出自无官职家庭。这张表格也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底层出身的人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两宋时期,统治者实行了相对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社会底层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统治阶层。
      因此,两宋时期宰相对于无官职家庭出身的开放性逐渐增强。

      A.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B.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
      C.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C项错误;
      D.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有学者对明代165位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做了统计,其中任职在1年以下的占18.63%,1~2年的占22.98%,2~5年的占26.09%,15~20年的占6.83%,20年以上的仅占2.49%.这一现象折射出( )
      A. 内阁履行丞相职能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阁臣地位日益显赫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材料反映明代内阁大臣任职年限普遍较短,最短只有几天,说明君主随时可以更换大臣,大臣时刻面临被替换的风险,这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履行丞相职能,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
      材料反映内阁大臣任职年限普遍较短,无法得出“阁臣地位日益显赫”的结论,排除C。
      答案选D

      清代军机处很少用勤杂人员,凡扫地打水等事务一般由军机处较低级别的官员负责,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 独掌政务决策权
      B. 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
      C. 军机人员素质高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清代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其设置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用兵,同时涉及到部分政务,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A项错误;
      清代军机处很少用勤杂人员,凡扫地打水等事务一般由军机处较低级别的官员负责,这说明清代军机处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B项正确;
      清代军机处较低级别的官员负责扫地打水等事务,这是为了保密,而不是说明军机人员素质高,C项错误;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用兵的需要,同时为了保密,这和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故选B

      1839年,林则徐令英美鸦片商交出鸦片后,未封锁广州海口,只要求外商具结保证不携带鸦片。此后半年中,共有62艘外国商船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还在正常贸易。只有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英国商人退出广州,并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入广州贸易。上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 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广泛理解
      B. 清政府秉持了自由贸易原则
      C. 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
      D. 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
      这个题目描述了1839年林则徐对鸦片贸易的处理方式以及后续的贸易情况。林则徐要求英美鸦片商交出鸦片,但没有封锁广州海口,只是要求外商保证不再携带鸦片。在这段时间里,有62艘外国商船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继续正常贸易。然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却带领英国商人退出广州,并下令英国商船不准进入广州贸易。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个选项:
      A. 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广泛理解: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题目中并没有提到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的理解,反而提到了英国对清政府的抵制。
      B. 清政府秉持了自由贸易原则: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因为题目中提到清政府要求外商保证不再携带鸦片,这说明清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贸易。
      C. 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这个选项是正确的。题目中提到了林则徐要求交出鸦片和英国商人退出广州的情况,说明鸦片走私是导致中英冲突的主要原因。
      D. 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题目中只提到英国商人退出广州贸易,并没有提到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即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

      洪仁玕依据自己在香港等地的所见所闻,完成《资政新篇》。该书末尾写道“恭录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下列主张最有可能出自《资政新篇》的是( )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C.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D.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之一,由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洪仁玕撰写。
      这部著作是在太平天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旨在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治改革:建议设立议会,实行选举制度,以民主方式选拔官员,限制君权,实现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制衡。
      2. 经济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保护私有财产,实行自由贸易,吸引外国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3. 社会改革:提倡教育普及,改善民生,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和谐。
      4. 法制建设:建立法律体系,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法治建设。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改革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体现了洪仁玕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吸收和借鉴。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重重,以及清政府的强大压力,这些改革建议并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尽管如此,《资政新篇》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早期向西方学习现代化制度的代表性文献之一。
      恭录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这句话出自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这句话的意思是,洪仁玕在他的著作中慎重地记录了他在香港等地观察到的西方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这表明洪仁玕对这些西方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视,并认为它们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建立国家的原则是重视礼义而不是权谋,最重要的目标是赢得人们的心,而不是掌握技艺。
      B.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呢?回答是:是为了用西方的策略来对付西方,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制服西方。

      C.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大家穿同样的衣服,用同样的钱,到处都分配平均,每个人都暖和饱足。
      D.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如果有人能制造出像外国那样的火车,一天一夜能行驶七八千里,那么允许这个人独自享受利润,等到专利期满了,其他人就可以仿造。

      A.《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的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不属于《资政新篇》的内容。
      B.这是魏源的《海国图志》的内容。
      C.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D.选项是介绍西方的火车技术,可能出自《资政新篇》。
      故选:D。

      《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包括:
      世界地理:介绍了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
      各国政治:简要描述了各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官制等。
      经济贸易:分析了各国的经济状况、贸易政策、商业活动等。
      军事力量:介绍了各国的军事组织、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等。
      文化教育:探讨了各国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科学技术等。
      《海国图志》是清朝最早的综合性世界地理著作,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源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的面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振兴中华。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为后来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871 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造成作者忧心忡忡的原因是(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
      B. 《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
      C. 《北京条约》签订后对英支付巨额赔款
      D.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开办工厂

      现在长江长达二千数百里,洋人的船只在这里来来往往,获得了很大的利润。
      这种情况就像是客人占据了主人的位置,对此感到非常忧虑。
      这里的“喧宾夺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客人侵占了主人的地位或事物,比喻外来者占据了原有的位置或优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外国船只在中国内河的贸易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表达了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通航。据此依据材料“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故B正确。
      题干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支付巨额赔款”“允许外商开办工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
      故选:B。

      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中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来共同瓜分对华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
      A. 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
      B. 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
      C. 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
      D.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即19世纪末,西方各国争夺对华贷款份额,表明当时对华资本输出已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勾结又斗争,不是“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
      列强争夺对华贷款份额不能说明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故B项错误。
      列强在对华贷款问题上的勾结与斗争不能说明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C项错误。
      故选:D。

      某条约签署后,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清政府发号施令。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清政府发号施令”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准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设立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故D正确;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是1842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供英国贸易。
      赔偿英国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
      规定英商在华进出货物应缴纳的关税,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Treaty of Peking)是1860年中国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的,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进一步开放天津一处为通商口岸。
      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赔偿英法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Treaty of Shimonoseki)是1895年中国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结束了甲午战争。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割让台湾、澎湖群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沙市是中国湖北省荆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北岸。沙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沙市曾是楚国的郢都外港,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

      1895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在给丁汝昌的劝降中写道:“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这封劝降书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
      A. 封建专制旧制度亟待革新
      B. 清政府部分官员腐败无能
      C.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失败
      D. 中国将领对时局认识不清

      “封建专制旧制度亟待革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前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

      “亟待”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急迫地等待或需要尽快处理的事情。它通常用来形容事情的紧迫性,表示某事需要尽快解决或采取行动。
      “亟待”的读音是:jí dài。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在这个时候,我国(日本)实际上迫切需要摒弃旧的治理方式,推行新的政治制度,这是确保国家能够生存和独立的重要举措。现在,贵国(中国)也不得不把摒弃旧有的治理方式,寻求新的政治方案作为当务之急,迫切地进行改革,这样国家才能够安定;否则,怎么可能避免失败和灭亡的命运呢?”

      材料信息“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说明甲午战争日本取胜是因为制度的革新,而清政府的失败则是因为制度的落后,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未强调官员的腐败导致战败,排除;
      C项,此时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尚未开始,排除;
      D项,题干信息未体现中国将领对时局的认识,排除。
      故选:A。

      20世纪40年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曾有辛亥革命的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这说明( )
      A. 辛亥革命并没有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 只有亲历革命才能正确认识革命
      C. 辛亥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D.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持时空观念

      “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
      现在的有些人回过头来批评当时的革命者,认为他们没有反帝的思想,但实际上,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就随意评价前人的对错,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A说法不符合史实,且只是对题干信息片面的解读;
      B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亲历革命才能正确认识革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正确认识革命;
      C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题干信息“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体现了辛亥革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体现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该持有时空观念,D正确。
      故选:D。

      1912年元旦,S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宣告了( )
      A. 辛亥革命已经胜利
      B. 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C. 清朝统治已被推翻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从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可以被视为不彻底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彻底解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
      B.1912年元旦,S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C.清政府是在1912年2月份被推翻的;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3月份。
      故选: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 让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C. 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
      D. 否定君主专制
      依据题干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从本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权在民思想实际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权,不可能让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故A项错误。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故B项错误。(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它的特征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则以租佃、做佣工或者交纳地租的方式生活在地主土地上。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农民的深重苦难。
      土地改革之前,假设有一个村庄,村里有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则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地主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剥削农民,而农民则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和人际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
      然而,1950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改革完成后,假设上述村庄中的地主土地被没收,并平均分配给了农民。现在,每个农民都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可以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收取的粮食归自己所有。这样一来,农民不再需要向地主交纳地租,也不再受地主的直接剥削。
      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意义:农民从被剥削的被动角色转变为土地的拥有者和生产的主动参与者,封建土地关系被打破,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随之瓦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前,建立的中华民国就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故C项错误。
      故选:D。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由此可见( )
      A. 救亡图存运动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B. 马克思主义得到全国各界认可
      C. 晚清政府外交失败激发群众觉悟
      D. 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几个月来,国内的群众运动像风一样迅速兴起,尽管他们遭受了各种压迫和困难,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不怕牺牲;面对正义的大义,他们绝不会退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自救,才是当务之急。
      A.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开始的特点,在五四运动之前救亡图存就开始出现了;
      B.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C.清朝在1912年已经被推翻了;
      D.从材料中“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故选:D。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J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
      A. 参加北伐战争
      B. 拒绝张杨兵谏,导致西安事变
      C. 组织徐州会战
      D. 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
      A. 北伐战争(1926年-1928年):这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而发动的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他领导的军队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奠定了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 西安事变(193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领袖J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的军队软禁在西安,迫使J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并与共产党合作抵抗日本侵略。最终,J同意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要求,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西安事变”。
      C. 徐州会战(1938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在徐州地区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造成了日军的重大损失。徐州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D. 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1933年):这是国民党政府在对共产党的战争中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J亲自指挥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此次围剿是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军队规模最大、力度最猛的一次进攻,最终导致了红军的重大损失,其中包括长征的起始。
      A.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开始的,符合材料的时间特点;
      B.西安事变是1936年;
      C.徐州会战是1938年;
      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是1933年。
      选A

      《东史郎日记》中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七三一部队”以中国活人做试验
      ④太原会战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东史郎(Shiro Ishiro)是一位日本士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侵华日军。东史郎后来成为了一名和平主义者,并且在日本公开揭露和反对战争罪行,特别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全国性的抗战部署,其中太原作为华北的重要城市,成为了日军进攻的重点之一。

      华北一般大致包括
      山东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

      太原会战是战争,不是具体的惨案。
      故选:B。

      中共“一大”纲领和中心任务的制定,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还未完全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B. 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上首次提出武装斗争
      C. 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建立起来了
      D. 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中共一大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M、何叔衡,广州的陈公博,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共一大的纲领,即《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文献,它确定了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基本问题。纲领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中共一大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成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有力力量。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书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成为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一大上,党制定出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纲领,指出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纲领和任务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正确;
      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排除B;
      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排除C;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五四运动,排除D。
      故选:A。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的革命斗争。这场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国家将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斗争包括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场革命最终在1949年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常认为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又称中国同盟会或革命同盟会,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的团结,它在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发展成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它宣传革命思想,推动革命事业。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辛亥革命于1911年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八七会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左倾"和"右倾"是政治术语,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革命党人在国民议会中坐在主席台的左侧,保守派坐在右侧,因此得名。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广泛用于描述政治立场和倾向。
      通常情况下,"左倾"指的是政治立场偏向于激进、进步、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支持社会平等、工人阶级权益和政府干预经济等领域。左倾思想强调国家或者集体对于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而"右倾"则是指政治立场偏向于保守、反动、资本主义或者君主制,支持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较少的政府干预。右倾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以及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
      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是指发生在1789年至1799年间的法国社会政治变革,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旧有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被推翻,新的共和制确立。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法国,也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关键事件包括:
      -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事件通常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宣布了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天赋人权。
      - 1792年,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被废黜。
      - 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实施极端的共和主义政策,推行恐怖统治。
      -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结束了混乱的政治局面,建立了拿破仑执政的执政府。
      拿破仑时期是指1799年至1815年,拿破仑·波拿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成为法国的领袖,并最终称帝,建立了拿破仑帝国。拿破仑时期,法国的对外战争极大地扩张了法国的领土,同时也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一些理念,如法律平等、民族自决等。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关系在于,拿破仑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崛起的,他利用了革命期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通过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掌握了权力。拿破仑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大革命成果的捍卫者,他巩固了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律体系,并将其扩展到法国占领的欧洲各地。然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导致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持续冲突,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和流放。
      总的来说,法国大革命为拿破仑的崛起提供了舞台,而拿破仑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推广了革命的理念,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表明( )
      A.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B. 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C. 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D. 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牺牲,如果中国被日本打败,那么日本将能够将其在亚洲的军队调往其他地区,如澳洲和印度,这将严重威胁到盟国的战略安全。
      罗斯福的话表明中国为抗击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A;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D项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初步建立的。这一年的10月1日,M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随后,在1952年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了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目的是将国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农业改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行土地公有化和集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被鼓励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集体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活条件。
      3. 工商业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即国家与私营企业主共同投资经营,逐步实现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改造措施使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主导,私有制经济逐步被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取代。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纲领;针对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党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即照顾其利益,又督促其不断进步,充分发挥其作为革命动力之一的作用。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
      B. 多党合作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C. 土地革命战争的成果得到巩固
      D. 中国共产党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方针策略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纲领,就像是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地主有很多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共产党通过革命,把地主的土地没收了,然后把这些土地分给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农民,让农民有自己的土地,这样他们就会更努力地种地,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就像是这样一个例子:在革命中,资产阶级有的人可能支持革命,有的人可能反对革命。共产党就会和那些支持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一起反对共同的敌人。但同时,共产党也会对那些反对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进行斗争,防止他们阻碍革命的发展。这样,共产党就能团结更多的人才来完成革命的任务。

      多党合作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意思是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共同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努力工作。

      A.据材料“针对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党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即照顾其利益,又督促其不断进步,充分发挥其作为革命动力之一的作用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而不是强调其对革命的大力支持,排除A;
      B.多党合作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C.土地革命战争的成果得到巩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
      D.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方针政策,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符合题意。
      故选:D。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
      A. 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B. 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C. 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D.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革命成功之后,中国需要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来发展国家,让国家变得富强,国营经济变得更强大。等到国家发展和经济条件都准备好之后,才会逐步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简单例子:就像一个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国家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发展,建设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国家一切都准备好了,人民也愿意的时候,国家才会逐步改变现在的财产所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根据题干材料中“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可知C正确。
      A说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而题干是1949年3月,排除。
      B社会主义革命是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之一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实行的。
      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三大改造是指中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主要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简单举例来说:
      1. 农业改造:就像一个村庄里的农民,以前他们各自种地,土地是私有的。通过改革,土地被收归集体所有,农民变成了集体农庄的成员,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分享收成。
      2.手工业改造:村里的手工艺人,以前都是自己独立制作商品,卖出后归自己所有。改革后,这些手工艺人加入了合作社,大家一起合作制作商品,收益也一起分享。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城里的工厂和企业,以前是私人所有的。改革后,这些工厂和企业被国家接管,变成了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收益也用于大家的福利。
      通过这三大改造,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宋濂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风格典雅,条理清晰,被誉为“明初散文第一”。他的作品《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广为后世传诵。
      除了文学成就,宋濂在哲学和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主张“性命双修”,并在实践中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修炼。在史学方面,宋濂参与了《元史》的编纂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段话是说,在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制度转变为郡县制度的时期,汉、隋、唐、宋四个朝代是最为兴盛的。但是,这些朝代的疆域面积都没有达到元朝那么广阔。元朝在东南方向的疆域不亚于汉、唐,而在西北方向的疆域则超过了它们,有些地方甚至难以用里程来限制。元朝设立了中央的中书省,下面还有十一个行中书省,来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解析
      清代基层社会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构成了清朝时期社会结构的基础。下面简要介绍这三大系列及其举例:
      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这是清朝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征税而设立的一种官方组织形式。里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社区,保甲是指以十户为一保,若干保为一甲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坊厢则是指城市中的行政区划。例如,清朝在每个村庄设立里社,每个里社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户数,负责征收税赋、维护治安等任务。保甲制度则通过组织村民进行军事训练,增强村民的自卫能力,同时也便于政府对民众的控制。
      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这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家族是指一个家族内的直系和旁系后代,宗族则包括多个家族,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乡族则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多个家族或宗族形成的共同体。例如,一个村庄里的多个家族,他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或者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共同处理村内的事务,如祭祀、防御、互助等。
      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些组织是基于经济活动和职业相同的需要而形成的。乡族组织可能是基于同一个地区的居民,他们共同经营某种产业或者有相同的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则是同一职业的人形成的团体,如商人会馆、手工业者行会等。这些组织不仅负责经济活动,也负责成员之间的互助和纠纷解决。例如,一些地方的商人群体,他们会在外地设立会馆,不仅作为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同乡互助和交流的场所。
      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在清朝基层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1)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一问结合郡县制的影响进行回答,二问根据题意结合元朝建立版图扩大的相关背景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清代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官方出面组织…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可从中央集权、稳定统一、经济发展、文明延续等角度进行分析。

      (1)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最主要创新:行省制。
      原因:疆域辽阔。
      (2)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趋势:中央集权加强。
      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形式和时机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在别无其他选择和面临帝国主义巨大外来压力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要诉诸暴力革命的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及自身命运的主宰则显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史上的地位就如同俄国1905年革命、法国1830年和1848年革命等一样,是一次更为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总预演和必要的过渡阶段。
      俄国1905年革命:这次革命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的一系列抗议和暴动,它为后来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础。
      法国1830年革命:这次革命又称为“七月革命”,它结束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为后来的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等事件埋下了伏笔。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在法国巴黎存在的一个短暂的无产阶级政权。它是在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的背景下诞生的。巴黎市民组成的国民自卫军在巴黎市政厅夺取了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巴黎公社试图实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实行工人自治,推行社会改革,但最终在法国政府的军队镇压下失败。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滑铁卢战役是一场在1815年6月18日发生的决定性战役,由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法军与由英国首相威灵顿公爵领导的盟军(主要由英国、普鲁士和荷兰组成)对抗。这场战役是在拿破仑从流放返回法国并再次夺取政权后不久发生的,他试图重建他的帝国并重振法国的影响力。
      普鲁士曾是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邦国,后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核心部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鲁士作为政治实体的存在彻底结束。根据波茨坦协定,普鲁士的领土被分割,部分划归波兰和苏联,其余部分成为今天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天的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不再有普鲁士这样的政治实体。

      -摘编自师泽生、林毅《辛亥革命的价值与启示》
      材料二:董必武回忆道:过去我们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S掌握不住了,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失败对中国的有识之士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失败迫使他们去追求更高、更美的理想,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造就了最初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李淑兰、宗妍《辛亥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概括出来。
      (2)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从材料和书本知识中也能够得出。
      故答案为: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王朝统治腐朽,
      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以S为首的革命党人,
      创建了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政党,
      为开展革命奠定组织基础。

      (2)积极影响: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
      全面抗战大事年表(部分)
      阶段时间事件
      防御阶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
      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上海沦陷
      1937年9-11月太原会战,华北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8年1-5月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938年6-10月武汉会战,广州、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1939年9-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0年8-12月百团大战
      1941年9-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3年夏鄂西会战
      反攻阶段1944年4-12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打通大陆交通线
      1945年4-6月湘西会战
      根据材料提取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一论题:从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日军的休整周期越来越长。

      阐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相互配合。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占领区域太大,战线太长,兵力分散。
      难以集中力量持续发动进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逐渐陷人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实力大大增强。这些都导致侵华日军从防御阶段的几乎不休整到相持阶段的休整周期不断拉长。
      综上所述。日军休整周期的不断拉长是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坚持抗战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阐述: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民奋力抵抗。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以巨大的牺牲粉碎了日军速胜的妄想。全面抗战初期,日军以军事上的优势先后占领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大片国土。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日军的暴行之下,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将抗日战争拖入相持阶段。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在中国战场几乎每年都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我国军民的巨大伤亡和牺牲。中国人民不属不挠,不畏牺牲。坚持抗战。并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章 第 7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