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后面可能有亚种登场,本章我们讲解一下生物的学名结构,这次是举例教学,就用本章登场的梁龙、异特龙和角鼻龙。
一个生物的学名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种加词+属名”,属名即该生物在“属”这一级分类的名字;“种加词”则是形容该属下这一物种的词语,但这一词语并不一定是形容该物种的某个特征,也可以是某个科学家的名字或某些有象征意义的词,总之只要能让该物种和其他亚种区分开即可。
举个例子,本章中的“哈氏梁龙”,其中的“梁龙”就是属名,来自梁龙属;“哈氏”就是种加词,用来纪念某位科学家,而非指该梁龙的某种特征。
再举个有亚种的例子,异特龙目前可以分为两个种——“脆弱异特龙”和“詹氏异特龙”,都是“异特龙”作为属名,其中脆弱异特龙为模式种(即首个被发现并描述的种),“脆弱”这个种加词描述的是化石特征;詹式异特龙为亚种,“詹氏”用于纪念科学家,二者并没有使用同一种起名逻辑,但种加词的确将它们区分开了。
不过这种命名方式也会闹出翻译笑话,比如角鼻龙的模式种“角鼻角鼻龙”,在拉丁语中“角鼻龙”有专门的单词,并不会和种加词“角鼻”产生重复,但翻译成了中文就……叠词词,恶心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