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自从有了哲学家 ...

  •   王守仁看到热热闹闹聊起来、时不时崩出几个带色段子的人,心里感慨:人哪,果然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在场的不乏旧时大儒,怎么说起这种话题也个个兴奋……不过,确实很有趣就是了。
      等到餐厅打烊,众人才意犹未尽地回房休息。

      第二天的行程本来是大学和博物馆。对于欧洲古典文学,杨慎很有研究,可惜他的同伴都对此不怎么感兴趣,唯一有共同语言的解缙还和徐渭吵个不停。歌德大学走了不到一半,霍光提议不如分开各自行动,晚上在住处集合。
      王守仁觉得自己一不是文学家,二不是考古学家,三不是经济学家,在这里逛的实在没有太大乐趣。一个哲学家,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哲学家出产频率最高的国家,就连他们的足球教练,也能提出理论体系,自成一派。
      为什么哲学家辈出的德国丝毫吸引不了心学创始人王守仁的兴趣?
      因为王先生的身边,就有一位堪称世界上哲学家的鼻祖——李耳。
      李耳,俗称老子,是一位伟大也不足以形容的先哲,他的思想不管是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2500后的工业社会、甚至再往后推2500年,从来没有、也不会褪色。刘邦这样的草根领袖信仰他、李世民一家号称是回家钓鱼的李耳后代,自然对其也推崇备至。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繁华的时期,皇帝的治国策略中,道家无为的思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个人,和同时代的孔子一点也不一样。他既没有创立学派,也没有教导弟子,甚至连名字也是后人揣测的。
      人家说老子姓李名耳。
      那好吧,我就叫李耳。
      他一辈子追求的是隐蔽自己,在寻找隐居之所的途中,把改变哲学史的《道德经》交给了一个关吏,然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或者死在哪里。
      如果李耳不是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一起,穿越到21世纪,估计他也会立刻找个地方,让自己趋于虚无吧。
      王守仁对此曾经问过李耳:您的一生是如何渡过的。
      李耳就说,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作什么?息在哪?
      李耳说,浇水,捉虫,种地,摘菜;高山,流水,深谷,幽林。
      并不在于占有,而在于感悟。
      王守仁感到,这个人才是真正把生命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他追求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平和的思想境界,因此,他的理论适合任何一个想“生活”的人。
      于是,他从未有过敌人,他所展示的理性界限,囊括了任何一个有思想或没思想的物体。
      在与李耳交谈的时间里,王守仁才明白了,他的生命没有最后,他的思想来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于是,李耳和宇宙万物融合了,他获得了永恒。
      王守仁被这个人的思想所陶醉,他深深地感到,如果人人都能清静无为、无时无刻不感悟大地、空气、生物等一切环绕在生命周围的事物,每个人都能与宇宙融合,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在理解了李耳本人深层思想的核心以后,王守仁就觉得站在他们眼前的两位年轻人违反了他自己口口声声宣扬的理论,并且毫不自知。
      年轻人穿着立领的黑色神父服,带着金边眼镜,一连纯真,满怀期待和希望地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向他们宣传教义。
      X教信条方面比较严格,包括教徒从属于国王、总统或司法长官、尊重法律、相信先知存在等等。
      作为古代中国最杰出的两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从东方的思维来看此教义,确实有些异议。
      比如,X教在创立初期崇尚一夫多妻制度,后来因为法律限制废除。如果神是强大的,相信神就能获得救赎,那么为什么要在法律的限制下废除自己的信仰?这是一个悖论。
      又比如,X教反对同X恋……道家的“万物与我为一”和心学的“知行合一”其实都是赞同人类要依心而行,如果一个人天生喜爱同X,那么强加于其的异性也许可能就是个枷锁。
      再比如,X教号称如果相信神,并与之“沟通”,死后就能获得救赎,获得永生;如果不相信神,后果自负。李耳的道德经从没提到过神、王守仁则是更偏向于实践的思想家,这样“要求高度忠诚”的神,他们都表示无语。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1章 自从有了哲学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