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他有着很多让人喜欢的条件。他是文坛领袖,诗家妙手,又是武艺超群的少年英雄;他是名门之后,地位高高在上,后来更是当了皇帝;说起相貌,想象一下他和父亲,弟弟都是一时风流人物,长得自然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可这些不都是世俗的眼光看到的吗?难道我喜欢他真是为了这些原因?我仔细想了想,不是的,我并非因此而喜欢他,我喜欢他的也许是一种感觉,是他诗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忧郁吧。
看到旧年栽种的树木长大,他为时光流逝而忧;看到周围的朋友凋零殆尽,他为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而忧;看到即将分开的新婚夫妇,他为离别而忧;在诗中,他有时又化身为思念游子的思妇,为身世悲凉而忧;祭奠自己一生伟业的父亲,他着力写的不是父亲的丰功伟绩,而同样是忧,是“其物犹在,其人不存”的物是人非之忧,是小鹿嗷嗷待哺,而老鹿已死的骨肉天人永隔之忧。他说“忧来无方,人莫知之”,他有那么多的忧愁,有时竟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何而忧了。
船山先生说他的诗是仙品,我深以为然。毕竟,这样的敏感和诗心岂是常人所有的呢?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是多情之人。可从现成的史料来看,他的身边倒是从来不缺女人的,尤其是称帝之后,比如薛灵芸,田尚衣,段琼树,莫巧笑,李夫人,柴夫人,两位刘贵人等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有几个算是爱情呢?
我想他大概永远不会忘记建安五年的那一天。年方十八岁的少年,遇见了天下闻名的佳人。那时的她多么美啊,纵是蓬头垢面亦不掩国色。看她入了迷,手中的剑哐啷落地竟然毫不察觉,那是他的初恋吧。毕竟是年少轻狂,他竟不惜为此去忤逆自己敬若神明的父亲。后来,她终于成了他的妻,成了他一双儿女的母亲。可当他成了皇帝,她在邺城等到的不是皇后的凤冠,却是浓烈的鸩酒。他恨她,恨她的冷漠,恨她什么都不在乎,更加恨她跟子建的暧昧不清。无奈,她的心他总是没有明白,后来明白了,已经晚了。
他的忧又何尝不是因为没有人理解的苦闷。天下人都骂他是篡权夺位的贼子,这倒也罢了。他既然作的出来就不会理会这些。可父亲也不理解他,幼弟早夭,他劝父亲不要过于悲痛,可父亲却说“仓舒之死,是我之不幸,尔曹之大幸”。在父亲眼里,他是个矫情自饰的人。这倒也罢了,父亲从来只是关心儿子的才能的。竟然她也不理解他。现实中无人理解,他只好到诗的世界中去寻求安慰,所以他化作思夫的怨女或是身世可怜的弃妇,所以他的文中有诉不尽的忧。
也许,那是在某个令人烦躁的夏夜,可能第二天,父亲就要比试他们的才华。他正望着夜空难以成眠。他总是失眠,甄宓认为那是他在想着怎样对付弟弟,他哑然失笑,在他们的眼里他永远都是个把权势看的高于一切的人。怎么会有人相信,他从小就喜欢看静谧的夜空。在他们看来那是他那个才子弟弟才该有的行为。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是谁吟着自己的句子。他循声而望,是一个素衣女子。
你是谁?
副相大人,如此良辰,正是与三五友人结伴同游的好时节。
我公务繁忙,哪有这份闲情雅致。
您恐怕是口是心非了。
你以为你能了解我吗?
我总觉得您精明强干只是您的表面,而内心深处是孤寂。
他没有想到,这个平日里从没注意过的侍婢,竟然比父亲,妻子,比所有的人都更了解自己。于是,他爱上了她。她与他并肩作战,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后来,他力排众议封她为后,他们毕竟更长久。不知是谁说过,总有一个女子,使男孩变成男人,但他得不到她,这几乎是一定的。甄宓无疑对他来说就是这个女子,他虽然娶为妻,但终究没算是得到她。而郭女王不同,她在最合适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她是最理解他的人。能有这样两个女子相拌,他真是很幸运。他的爱情也只有这两次吧。
至于,后来那些女子,我都觉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好货。细想这些女子,都是有一点绝处的。像薛灵芸擅长女红,能绣他最喜欢的迷迭香;莫琼树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胭脂涂在颊上;段巧笑会梳形似蝉翼的发髻。以诗人之心当然喜欢这样有情趣有灵性的女子了。可这哪是爱,为了满足封建地主阶级的总头子(我要进行阶级批判了,笑)的贪欲真是害苦了这些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