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明堂论道 ...
-
经过三轮考核,书院从一百二十八名学子中录取了六十四名,今年还是和往年一样,一半的弟子未能通过书院的考核。
今年考核通过的六十四人,也没有被单独分到同一个班级,而是被打散分到书院原有的各个班级之中。萧齐他们五人也被统一安排到了一个班级,由书院执院王天华担任班主任,王合、王碧、唐通、朱昊、白微五位老师同时参与授课。
今天是萧齐他们上课的第一天,他们心里满怀欢喜,从此就是书院的弟子了,可以跟书院的各位同学好好切磋交流。
上课开始了,执院王天华走进教室就说:“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年我们班新进了五位同学,我们欢迎他们。”
一片掌声、欢呼声过后,王天华开始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道论”,王天华边说着边在电子屏上写下“道论”两个字。
王天华又继续说道“通天地,亘古今,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本质、现象及规律,山峰依靠它得以升高,深渊依靠它得以加深;猛兽依靠它得以奔跑,飞鸟依靠它得以飞翔,太阳、月亮依靠它而光芒永放,金、木、水、火、土、依靠它而运行次序有位,众星依靠它而恒常运行,四季依靠它而产生时节寒暑的变化,黄帝把握运用它而统治四方,赤松子把握运用它而与天地同寿,圣人掌握运用它而创造文明。它与唐尧虞舜同在便呈现为道德智慧、润泽四方,与商汤周武同在便呈现为社会繁荣昌盛。”
“你说它离你很近吧,它却能远行四极,周游六虚,存于宇宙时空之中。你说他远吧,它却常常在你的身边;你说它暗淡无光吧,它却光辉照耀四方;你说它明亮吧,它却昏昏冥冥、杳杳暗暗。它造化天地,依养万物,宇宙之内的万物都依靠它而存在,动物依靠它而生长壮老已,植物依靠它而生长化收藏。”
“它就像水一样,落水的人吸入它过多就会死亡,口渴的人适量饮用它就可以保存生命,得以存活”
“它也像一把刀,蠢笨愚坏的人拿它来行凶泄愤就会祸害万方,有道的王者圣人拿它来可以止动乱、安平世;有人因为它而成功,也有人因为他而失败。”
“各位同学有什么想法,大家怎么看呢?”王天华问到。
见大家没有回答,王天华把眼光投向了新来的五个同学身上问道:“萧齐、朱启、王玉、白薇、唐宇,你们五位新来的同学怎么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都把眼光投向了萧齐他们五个人,期待着五人给大家回复。
五人彼此看了看彼此,用眼神相互示意了一下。
随后萧齐站了起来:“老师,我对道的理解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空,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萧齐又继续说道:“天地之道是可以命名、言说、表达的,但并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所认识的道,没有命名的混沌时空是天地伊始的来源本源,是天地的开始。天地被剥离出来后,作为万物化生的根源是可以命名,可以说清楚她的前前后后的。要从无法命名、无法认识的混沌时空之中了解和认识天地生成化灭的奥妙,就要从可以命名的天地时空之中,观察思考天地万物生生化化的规律。无法命名的混沌时空和可以命名的天地时空,虽然称呼他们不一样,但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道,空虚无物,你怎么用都用不完它,它也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是万物之主宰,它清澈透明,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也没有可以观察考量的现象,用眼睛看不出它长什么样,用手去触摸触觉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只能靠每个人自身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去获知它。虽然它没有固定形体,但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存在的,而且主宰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与生长变化。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生出来,因为它一直都存在,在天地没有化生之前就已经有它的身影了,也不知它的名字是什么,只能勉强地给它命名为‘道’,称呼它为‘大’。”
王天华说:“很好!理解的很到位。”
这时唐宇疑惑的问到:“老师,如何理解‘惟道无定形,虚凝为一气,散布为万物’。”
王天华说:“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和气的关系,明清之际黄宗羲《太极图讲义》说‘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也就说能够贯通天地时空,横亘古今,跨越千年的,无非只是一气罢了。你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虽然说的都是道,但是不是也很像气,气古往今来都在宇宙中存在,气也无时无刻不在,离我们远吧,是不是也很远,离我们近吧,是不是也很近。换句话来说道的实体是气,而且古往今来的先贤都把道等同于气,道说的就是气的本质、现象及规律。”
唐宇说:“哦,老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
王天华说:“是的,明清以前有非常多的文字都论述说明了这一个问题,有时间你可以自己去查查相关的资料,看看相关的书籍,他们都在论述这一个问题。”
唐宇说:“好的,谢谢老师!”
此时,王天华看了看时间,已经不知不觉间过去了三个小时。便向同学们说到:“时间到了,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都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随后,同学们便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