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读《罪与罚》有感 ...
-
故事稍微有点长,让我想想从哪里说起。按照惯例,一般以总分总的形式去写感想。先从故事以外开始吧。
第一次读罪与罚看的是耿济之译本,那是一本盗版书(我觉得是),印刷还算清晰,但字体小、排列紧密,纸张还很薄,反面的油墨会透到正面,十分影响阅读心情与效率。是以我读到第一部第三章就放下了它。当时读完感觉到了俄国酒馆的浑浊的、混有煤油、呕吐物、发酵的肮脏气味,耿译很精炼,顺带一提先前我读荣译白夜觉得陀思怎么这么多废话,这么多絮絮叨叨的拟声词,地下室虽然也是碎碎念,但没那么碎嘴,从前我认为的译者的问题,现在看来陀思的风格要占相当大的责任,太啰嗦了。机缘巧合下,重拾了这本书,花费大约五天时间,尽可能流畅连续地读完了(我不想拖,拖着拖着就不想读了,比如西哲史)。在读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悬疑故事,探讨了人性之罪。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出场人物比较多的推理小说,要么讲怎么犯罪怎么脱罪,要么讲如何推理破案。但实际上本文的案件是最不要紧的。
故事分为六部,第一部背景介绍,大概描述了罗佳的近况和他最近想干的一件事;第二部事件发生,第三部主要写罗佳的妹妹杜尼亚在家乡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妹妹和母亲准备来圣彼得堡;第四部写罗佳与卢仁的交锋;第五部交代索尼娅家的事,以及罗佳的自白;第六部写了侦查官、谢维的劝告,罗佳告别众人,下定决心自首。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按时间顺序开始吧:、
文官:引出索尼娅一家。
阿廖娜:被杀的老太婆,据传是个很坏的人。
丽扎维达:老太婆的妹妹,倒霉的被杀掉的目击证人。
拉祖米欣:罗佳的同学,一个热心肠的好人,多次帮助罗佳,后来罗佳把妹妹和母亲都托付给了他。
卢仁:杜尼亚的未婚夫。理想型是把他当做上帝的柔顺的贫苦的女人,是个铁公鸡。和杜尼亚决裂后,试图栽赃索尼娅偷钱,那句话说的太难听了——“最后又考虑到您的社会地位,以及随之而养成的习惯,……,这种怀疑是残忍的,然而……却是公正的!”,闻之不似人言。
杜尼亚:罗佳的妹妹,一个聪敏倔强的姑娘。为了哥哥和明知不爱她不会珍重她的卢仁订婚,也因卢仁的性情卑劣而决裂。始终爱着她的母亲与哥哥。在面对地主的强逼时敢于举枪,被比如绝境时言语也不屈从。
卡捷利娜:索尼娅的继母,一个沉浸在旧日贵族荣光里的、过分有自尊心的可怜女人。她一面打骂孩子,却也一面整夜吻索尼娅的脚,在索尼娅被诬陷时,她也会为索尼娅撑腰,坚定地相信她。
索尼娅:一个圣母式的好姑娘,生活带给她太多的苦难,但她仍然善良纯真,并把纯洁的灵魂奉献给上帝,把爱与宽恕献给每一个人。罗佳在那座墙纸都要脱落的房间里向索尼娅告诫,自陈罪状,亲吻她的脚。索尼娅劝告罗佳去自首,去受苦。
谢维:地主,在乡下时爱上了家庭女教师杜尼亚,并在和玛尔法的婚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后来被杜尼亚骂醒了(姑且这么认为吧),在妻子死后带着钱来到圣彼得堡骗女人、顺便撒钱。偷听发现了罗佳杀人的事情,跟罗佳聊过后、试图强逼杜尼亚,失败后决定自杀。
罗佳:(天哪我们终于讲到罗佳了,我都快没有耐性了)本文的男主,一个大学读了一半没钱读完的前大学生,穷困潦倒,但这种穷困,更多源于他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和不去工作。从出场起就疾病产生,时常发热。写过一篇跟超人理论有关的论文,将世界上的人分为平常与不平常的,平常人是社会的质料,主要负责繁衍,不平常人决定社会的方向,从平常迈向不平常时,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在罗佳看来不平常人有杀人的权利。
超人哲学:尼采提出的理论,关键词:超人与末人,超人是立法的创造者,上帝已死,在永恒轮回中拥抱命运,超人是精神与文化层面的超越者,创造而非掠夺,超越指的是内在超越而非外界压迫,强者道德需尊重生命的自主性。
其实了解超人哲学后,罗佳的行为逻辑和内心挣扎就很一目了然了。据罗佳所言,最初他是为了获取一笔至少三千卢布的读书创业基金,为了减轻母亲妹妹的负担。不得不说这种困窘的生活跟他自己不愿工作、当散财童子有很大的关系。
他无意间听到了某个大学生对杀害阿廖娜的高谈阔论——“杀了她,拿走她的钱,然后藉助于那些钱,献身于全人类的工作和公共的事业。你认为怎么样,难道做出成万件好事来还抵不过一宗小小的罪行吗?用一个人的生命,却可以救出成千人的生命,使他们免于沦亡和消灭。一个人的死换来一百人的生存,这是简简单单的算术!再者,这个害肺痨病的、愚蠢的、恶毒的老婆子的生命放在天平上一衡量,算得了什么呢?无非是一只虱子或者一只蟑螂的生命,而且连这也比不上,因为老婆子是个有害的人。” 他仿佛受到了一种“命运的指引”决心杀死阿廖娜。
在这里罗佳违背了在实现超越时,不得压迫他人以掠夺权利的准则。杀人本质上就是利用强权掠夺,走了向外求的庸人之路。那么再提出一个问题:拿破仑是不是超人?尼采赞美他打破了封建特权,以生命的强力颠覆旧世界;却也说过“拿破仑是一把火,他烧毁了腐朽的森林,却无法亲手种下新树。”。可见拿破仑是庸众与超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物,他释放了生命的强力去征服、去压迫、去千篇一律地统治,最终还是沦为了虚无主义的工具。
罗佳在论文中写到:“‘不平常’的人有权利……其实也不是真有合法的权利,而是自己觉得自己有权利,按自己良心的要求,越过……某些障碍,并且也仅仅是在某种情形下才可以这样做的,也就是如果要实现他的思想,非这样做不可的话(他这种思想对全人类来说,有的时候可能是有拯救作用的)。……
“人类的立法者和创办人,从远古起,直到李库尔赫、梭伦、拿破仑等人,无一例外,都是罪犯,这纯粹是因为他们定出新法律,从而推翻了古老的法律,而旧法律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被社会上的人视为神圣的。而且,当然,如果只有流血对他们才有帮助,他们是不会望而却步,停止流血的(有的时候他们屠杀的全然是无辜的人,后者为保卫古老的法律而英勇牺牲了)。甚至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这些恩人和立法者大部分都是特别令人胆寒的屠杀者。一句话,我推论说,所有那些人,不仅指伟人,而且指稍稍越出常规的人,也就是甚至只稍稍能够说出几句新的见解的人,按他们的本性,势必都是罪犯,只是,当然,程度上有轻有重罢了。否则他们就很难越出常规,可是,要他们留在常规中,当然,他们是不会同意的,这又是他们的本性使他们如此,而且,依我看来,他们甚至也不应当同意。一句话,您看得明白,那篇论文到此为止并没有说出什么特别新颖的话。这些话已经发表过一千次,人们也已经读过一千次了。讲到我把人分成平常的和不平常的,那么我同意,这种分法略略有点武断,不过要知道,我认为这也不可能有精确的数字。我只是相信我的主要思想。这个思想无非是按照自然规律,人大体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低等的(平等的),也就是所谓仅仅为繁殖同类而出力的材料;另一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也就是有天赋或者有才华的人,能够在四周的人当中发表新的言论。当然,要分类的话,这里还可以无休无止地再分下去,不过这两种人藉以互相区别的特征却已经相当突出了:头一种人,也就是上面讲过的材料,大体说来,从本性上看,都是保守的人,规规矩矩,俯首听命,而且也喜欢俯首听命。依我看来,他们也应当俯首听命,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使命,这对他们来说丝毫也没有什么不体面的。第二种人都犯法,都是破坏者,或者有这种倾向,这要依他们的才干而定。这些人的罪行,不用说,是相对的,而且多种多样。他们大部分在彼此极不相同的宣言当中,要求破坏现在,以便建立较好的未来。可是,如果他们为实现他们的思想而必须跨过尸体,不惜流血,那么依我看来,他们就可能顺应内心的要求,本着良心允许自己采取不惜流血的手段,不过这要依他们的思想以及那种思想的规模如何而定,这一点要请您注意。我在那篇论文里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谈到他们犯罪的权利。”
(原谅我必须引用大段原文才能尽可能还原罗佳的思想)
好吧我们总结一下,就是罗佳认为:只要最终得到的结果足够伟大,不平常的人有权杀死足够多的人。(当然这个总结比较武断,大家意会一下)真的是这样的吗?回顾超人哲学,有一个隐性前提——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尼采提到,超人并非天生,而是又庸人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平常人有着成为超人的潜质;此外超越应当是创造性的动作,而非通过摧毁他人的可能性去完成。杀人这种行为,从物理上抹杀了他人的可能性、法理上抹杀了凶手的可能性。
罗佳说到:任何一个超越他人的人以及有超越倾向的人,都必定是罪犯。超越一定要建立在他人的生命之上吗?不是的。超越可以建立在掠夺他人生命之上吗?杀人者还有资格成为超人吗?为了超越而犯下的法理规定的罪行,真的是超越者应当承担的罪行吗?毕竟人是自己的立法者,没有法,怎么会有罪。所以罗佳说自己没有罪。
罗佳为了超越而杀人,杀人后却没有下一步跨越,他把杀人摆在超越的前面,倒因为果了。(虽然私以为二者也没什么因果关系)一心想着,只要杀掉老太婆,后面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好起来。他把超越作为一种结果去追求,实际上超越是一个过程,一个即使陷入永恒轮回也会坚定选择的过程,也许根本没有终点,这是一个莫比乌斯环。罗佳并不坚定,从事件发生前后,他都在摇摆不定,纠结杀还是不杀,纠结是痛快自首,还是设法脱罪,不需要什么永恒轮回,他自己也明白了自己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罗佳不信教,但在侦查官问起信不信上帝时说信。真的假的,一个人怎么能既信上帝,又不信教,这不矛盾吗?还是说他是什么异教徒?也不是啊。说起这个,超人哲学第一条就是认为上帝已死。什么叫已死,是曾经存在现在死了,还是根本不存在?
好了,再谈哲学就没完没了了。总之罗佳的理论非常粗糙,信念也不坚定,他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来说说索尼娅:在罗佳的理论模型里,索尼娅在哪个坐标?完全找不到她的位置,罗佳该不会是双轨并行的思想吧?在引入宗教概念后,索尼娅坐到了圣母的位置,罗佳在经受极大的苦痛后,不由自主向索尼娅告解,请求她的宽恕,也请求主的宽恕。
在最后决定自首时,罗佳面对中尉的尊重,以外得知地主的死讯,他犹疑了,直到走出警局,看到索尼娅对他拍手,他才下定决心,面对自己的命运。
尾声里提到,罗佳在西伯利亚服苦役时,在某个瞬间开窍,爱上了索尼娅。从此皈依主,回到庸人的道路上去。我不想深思突如其来的爱情,单说信教这一点,罗佳真的得到救赎了吗?他觉得自己救赎不了别人,转而向上帝祈求救赎,确实符合庸人的软弱性。有点黑色幽默了。
写到这儿差不多该打住了,罗佳我们已经分析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点,比如:地主为什么自杀,索尼娅在本文中的作用,索尼娅的拯救之旅为什么变成爱情之旅,罗佳更深层的想法,和他信奉这套理论的原因等等,都没有展开思考。读完地下室手记后,应该会写一篇读后感,等死屋手记、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后,会写一篇总结,把陀思的几本书串一串。不得不说,读西方文学,离不开西方哲学,还是得把西哲史看完。
最后,赞美与亲吻留给我们全文最忠诚的朋友,拉丝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