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殉葬 ...

  •   【景泰已逝,朱祁镇的报复却并未中止。朱祁钰信重的臣子被害,从前在迎他回朝和改立太子这些事上没有偏向他的人也被清算,被提拔的是复辟功臣,英宗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赤胆忠心。
      但复辟功臣们不久便搞起内讧,互相攻讦陷害,英宗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到疲惫,下令禁用“夺门”二字,试图将这一经历抹去。

      天顺元年,徐有贞被排挤出朝堂;四年,石亨死于狱中;五年,曹吉祥反叛,凌迟。
      至此,夺门之变的核心人物各自走完了剧本,只是不知天子在天顺五年得知曹吉祥反叛时,会不会想起某个正月,这位太监也是如此背主的。】

      “与虎谋皮,必受其害。”朱祁钰淡淡说了一句,曹吉祥早已被拖下去处置,据说他在牢中哭喊多时,声称自己愿为景皇效力。
      但背主之臣,无人敢用。
      也就只有那个愚蠢的哥哥了,他大约以为曹吉祥他们是真的忠君才会拥护他复辟,但朱祁镇不曾想过,这些人当年能为从龙之功抛弃前主,往后自然也会倚仗夺门功绩骄奢自傲。

      【大约失去帝位的经历让他太过不安,看哪个大臣都担心他们再有什么小心思,朱祁镇开始倚重锦衣卫,门达、逯杲为其中代表。
      特务治国最没用,尤其上面坐着的还是个神经特别敏感的皇帝。校尉所至之处,巡抚镇守畏惧,朝臣行贿免灾。明史记载“无贿者辄执送达,天下朝觐官大半被谴,逮一人,数大家立破。”

      时间微妙地重叠,金银美器、珠宝华服,像多年前贿赂王振一样再赠给其他人。
      帝王换了一轮还是那副秉性,当权者依然是耀武扬威无德鼠辈,不是大太监也会是锦衣卫,只是再没有清风满袖的于谦。】

      永乐帝叹息:“锦衣卫权势至此……”
      向来好性的朱高炽也忍不住暗骂,这孙子属实死性不改,从王振到门达逯杲,掉过一个坑还要主动钻第二个,国朝臣子的家产都要当贿银送完了。
      有钱能靠贿赂保全自身,那些真正廉洁的难不成只能等家破人亡么?太祖严惩贪吏才过去多少年,子孙居然已帮着养硕鼠了。

      【要说朱祁镇在后世评价里一无是处,也没有,有一块金是贴在他脸上的,废除人殉制度。但要细论,该不该算他的功绩其实也很难说。
      我们来复盘一下所谓废殉的整个过程:

      周王朱有燉死前祈求丧事从俭,不用人殉,朱祁镇听从,下旨让妃夫人以下不殉葬,年纪小爹妈还在的夫人可以回家。但旨意下得太晚,周王妻妾们已经殉死,朱祁镇只能表彰她们贞烈。
      受此触动,也为他被捕后日夜哭泣眼睛受损的钱皇后考虑,朱祁镇下旨死后不用殉葬。旨意原文是“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意思很明确,殉葬不道德,我死了我的妃子们不要殉。】

      李世民忍不住了:“这只是宽宥自己的妃子,自己的后事,和废除制度有什么关系?”
      房玄龄思虑一番:“朱祁镇叫门之事无法抹去,冤杀忠臣更是令人痛恨,想来修史者也找不出这位英宗的长处,只能在其生平中挑拣些事迹来写。”
      杜如晦微笑,毕竟坐上皇位的,还是那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生人殉葬已是旧俗,多年不用,那明朝却又要废殉……”长孙皇后抱着女儿开口。
      如今帝王多以财物珍宝陪葬,陛下就打算将自己珍爱的书画陪入帝陵,如何又提起活人生殉,甚至成制,要帝王下旨来废除?

      【一直到朱见深在位时,辽王请求自己儿子的妻妾殉葬,帝曰“先帝上宾,顾命毋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
      朱见深觉得好,可以为万世法,他死之前也下令不要人殉,自此,方成体制。
      明史英宗后纪便写成了“罢宫妃殉葬,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引用者众,渐渐流传下去,便成了英宗废除人殉,功德无量。

      怎么说呢……其实两汉以后就不太提倡逼着后妃宫女一块儿死了,要“仁”嘛,搞点俑人就行,直到辽元又开始大肆鼓吹,朱元璋接过大旗,活人生殉才彻底死灰复燃。如今断了,也算是老朱家自己敲木鱼。
      只是要论人殉,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土木堡那些活生生的命呢。】

      朱元璋分外疑惑:“人殉咋了,看天幕说的好像活人生殉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这崽子光做这一件事都能让人吹捧,以至于忽视那么大的罪?”
      马皇后垂目:“当上皇帝就忘了小民之苦么,生殉的都是好人家的儿女,谁无父母兄弟,废了也罢,何况听来并不算他的功绩。”
      朱元璋本想说“能殉天子是莫大恩典”,见老妻面色不善闭了嘴,横竖还有许多年岁共度,提这些为时尚早。天幕不过后世普通女子,自然不懂何为皇室尊荣。
      ·
      朱瞻基在天幕光辉下白着脸,他当然知道皇室尊荣,知道朝天女户,知道许多女人被埋在陵寝下。
      女人为皇帝的死后哀荣尽力,继任天子自然有所表彰。殉葬的女子死去了,轻飘飘的溢美之词被赐下,她们的家人也得优恤,活人们踩在死人坟头相视而笑。

      无数女儿被父兄亲手奉上,埋在幽暗深黑的泥土中,寂然无声的坟墓吞噬一条又一条鲜活的命,溢出的红色只装饰天家把玩的珊瑚与珠翠。
      无数男儿踩着姊妹的血肉得了金银和官位,森森白骨供养着世袭的锦衣卫。朝天女户说出去甚至是个荣耀的名头——这家的女儿为君尽忠,这家的儿郎得此殊荣。

      墙外有宫人凄厉的歌声:“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无人呵斥,无人阻拦。

      【活人殉葬,中国古代最令人发指的存在之一。通过自愿或强迫的方式,使墓主生前的妻妾、仆人随殉,认为这样能让死者在地底有人服侍,或死后有冥福。
      很难理解吧,但对古人来说,这也算“排场”的一种。王族排场如何重要呢,溥仪自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去御花园一趟,身边人员构成是这样的:

      “一名敬事房太监,两名总管太监,坐轿两边各有小太监扶着轿杆,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一群太监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御茶房太监捧装有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御药房的太监担着药,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这个杂七杂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虽繁琐了些,倒像个皇帝的样子。”年轻的李隆基点头,只奇怪那溥仪自传是个什么玩意儿,谁家皇帝还有空写自传。
      这一天天的忙都忙不过来,哪个当皇帝的不是夙兴夜寐终日忙碌?那些沉溺酒色财气,看重帝王排场的尽是庸碌之君,他可不愿做这样的天子。

      【生前寻常出行便如此,更何况死后。从殷商开始,便有人祭,至春秋,臣子也要随殉,让君王死后依然做君王。《诗经》中《秦风·黄鸟》一章记载的便是秦穆公死后以大夫奄息、仲行、鍼虎殉葬,秦人哀而歌之: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要说大家有多在意三位良才,应该也没有。更多是哀其人而自伤,大夫尚且要为君王殉葬,无权无势的平民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首《黄鸟》,重点只是那一句。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但百姓无法说出口,因为君王殉葬之风并不停息,王公显贵也随之效仿,《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人命好似很重要,又好似根本不重要,不过上位者眼中一个数字,是事死如事生的一环。

      而生殉的数目是很难计量的,肉眼可窥的是大臣,是后妃,但许多宫女、修建陵墓的工匠沉默地被掩埋在黄土之下。
      经年之后,白骨无声。】

      天幕语气沉恸,不满人殉之意溢于言表,天幕之下,生殉依然风行的时代,民众们又唱起了《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时代从未走远,诗三百所唱千百年也不曾变更。

      陵寝无声,活人却有喉舌。

      歌声愈传愈广,海潮一样拍打着天穹,许多国君被惊动,听数不尽的农人、工匠、优伶、宫人、妻妾、家臣唱这一首诗经,唱春秋被生殉的三位贤能,唱历朝历代生殉的死者。
      最后只汇成一句。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君主们困惑,暴怒,颓然,有些沉寂许久,有些杀了更多人,朱元璋摩挲着冷凝的印玺,久违地想起幼时面容模糊的邻人,有些死于冻饿,有些亡于贪吏,于是他这些年投身于此。
      还有一些虽困苦但勉强活着,某日却忽然失去踪迹,他当时不解,如今想来,大概埋骨于某处无声坟冢。
      帝王在高位上沉默良久,终是叹息。

      当日深夜,历朝废人殉,为万世法。

  • 作者有话要说:  标①②③小标是不是有点影响阅读效果?改成最后统一发本章参考史料好了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明史列传第四》
    《明史本纪第十二》
    《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
    《明史列传六十四》
    溥仪《我的前半生》
    《明史·后妃传》
    佚名 明宫词
    《秦风 黄鸟》
    《墨子·节葬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