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诗经 ...

  •   第二章《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处至春秋中叶五百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到了西汉被儒家奉为经典,西汉称之为经。
      3.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4.《诗经》编集来源的不同说法:一、采诗说;二、献诗说;三、删诗说
      5,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的传授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属今文诗;毛诗晚出,传授者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属于古文诗。
      6.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7.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诗经》。
      9.《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 (160)雅(105),颂(40)三类,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
      (1)《风》
      国风:十五国风,160篇,《诗经》的核心内容。是带有诸侯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多是民歌。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指音乐曲调,带有诸侯国地方特色的乐歌。
      记忆方法:周召(shao)邶(bèi)鄘(yōng)卫,齐魏唐,秦,陈,桧(gui)曹,豳(bin)
      (2)《雅》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共105篇,分大雅31、小雅14,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雅多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3)《颂》
      颂:宗庙祭祝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3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恒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信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10。《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
      周民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作品主要保存在《大雅》里,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2.农事诗
      《臣工》《咦嘻》《丰年》《载芟(shan)》《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祁谷、秋冬报禁时的禁祝乐歌。《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3)燕飨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多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
      4.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fa时政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5)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需役诗,大概有30首。《小雅·采薇》(P8)《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豳风.东山》《卫风·伯兮》(P8)《王风·君子于役》等。
      (6)婚恋诗
      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王风·采葛》等。
      ②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代表
      【主观考点 】)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七类
      1.周部族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政治怨刺诗。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和倾诉,不平的心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风,新台》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3.兵役,徭役诗。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豳风东山》《小雅·北山》等。《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4.婚姻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如《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怨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农事劳作诗。《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6.爱国抗敌诗。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
      7.歌功颂德诗。《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11《诗经》:(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欧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12.六义:(名词解释)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风,十五国风,总共160篇,指周王朝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总共105篇,指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总共40篇,指宗庙禁的舞曲歌辞。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3.四家诗:(名词解释)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14,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东汉郑玄又为“毛诗”做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主观考点
      1,简述《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一)结集情况:
      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锋询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
      ②《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
      ③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二)流传情况:
      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素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亭、小毛公赵人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答: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如《诗经·氓》是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它在开头就直接叙事。《诗经》中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兴:就是起兴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起兴。
      4.简述《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说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其写实精神和朴素自然的风格两方面
      1《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他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直接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豳风·七月》,详尽的叙述了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全部生活,揭示奴素们的哀伤痛苦,勾勒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
      2.此外,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行,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2)《诗经》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浑朴自然的纯真之美。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表现诗人真辈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诗经》的这种写实精神和朴实自然的风格,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
      5.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需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话》中评价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如《#风·七月》《周南,茉营》《魂风·硕鼠》等。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验,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的比验来展示庄姜的美丽。兴,即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雕以关雕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第三,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苯莒》《秦风莱陵》等就是这种结构。《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第四,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
      ①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确。
      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今悠悠我心”,以“子”借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
      ③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
      “灼灼”“关关”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
      ④《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6、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诗经》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其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体现在以下三点:
      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第二,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中的形象、意境等也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关雎赏析
      赏析方法:
      第一步:从“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歌内容概括。分析前人评价”等方面入手;
      第二步:对诗词内容进行详解;
      第三步:从“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修群手法,写作结构,语言特点等)”入手;
      四步:归纳总结,照应开头。可以从“内容总结、后人评价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
      1《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幅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也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也评价此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这首诗通篇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歌开篇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随后“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即景生情,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接着抒发了求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最后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3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连绵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4《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纪实,但这段诗歌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诗歌赏析
      阅读《诗经·风·硕鼠》写一篇赏析文章,500字左右。
      硕鼠硕鼠,无食我委!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适将去女,适被乐土。乐土乐士,爱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被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通将去女,适被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鼠》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2,全诗三章都以“顾鼠硕鼠”开端,“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形象地刻画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让人联想到“老鼠”因贪婪无比而硕大。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努力们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从“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难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
      3.《硕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此外,借喻是本请的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硬鼠来直接之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4.这首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更是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