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期末——考试 ...
-
交完答题卡,我一脸怒容地走出教室。此刻,我只想扇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下午这门考试是“文学作品分析”,这个学期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各出一题,然后七选二。
选做一直是Y大的传统。很多人都说这一点很人性化。嗯,想来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如此的。当然,我并不否认这种方式的合理性。但是,我觉得这种开卷的选做是真的不适合我。甚至,对我来说会有点吃亏。
我是一个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无论我面对的事情是什么,我最怕选择。这个考试可好,一下子给了七个选项,让我选两个。
毫无疑问,之前做好的准备在考场的气氛打乱,我在自己觉得能选的四个题里面选了两个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我很难答好的题。一题是选取魏晋六朝的拟诗作品谈谈与之相关的问题,一题是选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并说说该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看吧,这两题看起来都比较常规,按理来说,答好也不难,更何况是开卷考呢。
第一题倒也罢了,但我动笔写《红楼梦》那题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脑子进水了:我对这本小说的内容根本就不熟悉!
是的,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小学时候看过一遍盗版的《红楼梦》,之后的岁月我从未完整地将这本小说看完过。
可是,笔已题,无退路,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它写完。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我现在仍然在懊悔。因为这次考试再一次教训了我,有时候选择真的比努力更重要。其实剩下的五个题目里,有两个题目涉及的作品我更熟悉,可是我却选择了题目看起来更简单的两题。
家教回来的路上,我想了很多,不知道算不算开导了自己。回顾本科至今的多次开卷考试,我发现,每次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融入更多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可一旦我过分依赖带去的材料,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时,结果往往很糟糕。开卷的意义或许从来不是把材料中所有相关的内容都抄上去,而是在调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中融入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论述的思路、结构。
想到这些,我心中释然许多。只是有点失落,考了半辈子的试,今日才想明白一点。这次的考试,过了最好,不过的话,也要坦然面对,接受补考的命运。
本来考完之后确实很想发疯,可想通一点之后,连发疯的兴致都没有了。今日的胡言乱语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