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老禹家 ...

  •   “哎九哥,慢点走,我挑两条个头儿大的,给老爷子带回去!”禹家老九正要走,鱼贩子老四手里开始挑着两条大鱼。
      禹家老九按住老四正在挑鱼的胳膊,“打住吧,哪有白拿你的道理,回来再说吧!”正说着,禹家老九已经转身离开,一只手摆了摆,就这么走了。
      就是这么个别扭的人,三不管出了名的,老禹家讲义气的耍儿,哥们儿弟兄多,愣是不占人家一点便宜,甚至只是两条河里捞的鱼。但是三不管地界儿混的,哪有干干净净的,这位九哥碰上自己看不惯的事儿,也会出手打个报不平,顺便混口饭吃。搁当年的老天津,这营生也叫“切锅儿”。
      禹老九回到家,一个三级跳的小四合院。所谓的三级跳的小四合院,就是院里比马路低,屋里比院里低,冬天还好,一到夏天,就怕下大雨,哗哗的雨水从大街上往屋里灌,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男孩子们就该上场了,拿着小搪瓷盆儿,一盘一盘的从屋里往外面瓢水。
      四合院里,一共五间房,两间北房,一间是禹老爷子和老太太住,另一间是禹家老九住。西房是本家儿三大爷全家住,终年见不到阳光,南房更是如此,卖给了一对儿来天津打工的外地两口子。两口子都是文化人,但是和这津味十足的四合院显得格格不入。
      老禹家是老天津卫里有名有姓的家族了,他们的名声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所得到的。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如此有名,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是家族的人丁非常旺盛。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老禹家的禹老爷子和老太太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大家庭是非常少见的。每生一个孩子,政府会给予补贴二斤鸡蛋,这是一种很实惠的鼓励,于是老两口子就一不做二不休,将兴盛老禹家的重任发扬光大了。
      在老禹家的十三个孩子中,九个活了下来。禹家老九,作为家族里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五个姐姐。这个大家庭在那些最穷困的年月里,共同经历了生活的艰难。
      当时,家中的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几个孩子甚至需要共享一条棉裤。每当有孩子需要出门办事,他就能穿上这条棉裤。这条棉裤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也但同时无可厚非的,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相互关爱的象征,姐们兄弟之间,穷着闹着,也就这么长大成人了。
      老禹家在当时之所以有名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犯浑”。这种称呼并没有任何褒义,而是对老禹家人的一个贬低和批评。老禹家的人就被邻居们这样评价。他们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做出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事情,而且脾气暴躁,容易发怒。
      左邻右舍之间,很少有人敢主动挑衅老禹家。这是因为老禹家的人非常强悍和有势力,如果有人敢对他们进行挑衅,很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暴力回应。因此,邻居们通常会尽量避免与老禹家发生冲突和争执。
      老禹家的“犯浑”形象让邻居们对他们敬而远之,不敢轻易靠近。这种形象不仅影响了邻居们对他们的看法,也让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孤立和被排斥的地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