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第七十章 ...

  •   确定了这个想法,王丞相就和谢楹讨价还价起来。在几处重要的官职空缺上做了交换,王丞相算是同意了谢楹这个异想天开的念头。

      谢微得官的消息果然极大地刺激了朝中官员,官员们群情激奋,反对起来,却发现几位重臣都一言不发。

      “王丞相?李大人?你们说句话啊。”众人纷纷道。

      王丞相咳嗽了一声,“太后娘娘执意如此,我们能怎么办?”

      “就算她是太后,也不能为所欲为!这天下是圣上的天下!”

      王丞相瞥了他一眼:“那你去和圣上说吧。”

      那人一时说不出话来,圣上如今这么小,能听得懂什么?还不是都听太后的话?

      太傅孔宾拂袖而去,坚定了太后是个祸乱朝纲的女人的想法。

      小皇帝如今每日都和孔宾读书,只是他不喜欢这位老师,孔宾太严肃了,讲起经义来他又听不懂,每日课上都在打瞌睡。

      孔宾对着皇帝也如对别的学生般一样严厉,被发现偷懒就打小皇帝手心,小皇帝眼泪汪汪地跑回去向谢楹告状,谢楹反而替孔宾说话,让他更勤勉些,弄的小皇帝不开心起来。

      原先还有宫女太监们偷偷带着小皇帝玩乐,可这些人被发现后都被谢楹赶走了,现在他身边的人都不敢带他去玩,整日里就劝他好好读书,令小皇帝心烦不已。

      孔宾今日没和小皇帝讲经义,而是讲了一个古代太后干政的故事。

      小皇帝听得懵懵懂懂,却觉得比平时讲的好听,也不打瞌睡了。孔宾讲完后,还有些意犹未尽,“那个皇帝最后怎么样了?”

      孔宾道:“那个皇帝不得人心,被废黜了,圣上,您要记住,后宫不得干政啊。”

      小皇帝回去后就问了谢楹:“母后,什么是后宫不得干政?”

      御书房里顿时鸦雀无声,小皇帝也感觉周围的气氛有些奇怪,往母后身边靠了靠。

      谢楹笑着问道:“圣上,这是谁告诉你的?”

      “是太傅今天给我讲的故事。”

      谢楹哄了他两句,让他写完字去御花园里玩一会,小皇帝顿时高高兴兴地跑开了。

      有跟着小皇帝的太监一五一十的将孔宾今日说的话告诉了谢楹。

      德全悄悄看了眼谢楹的脸色,问道:“娘娘,要不要给圣上换个老师?”

      谢楹喝了口茶,“不必了。孔宾是天下最有名的大儒,他都教不了圣上,还有谁能教?”

      谢楹倒不担心孔宾能把小皇帝教坏,他的才学和品行都是有的,教一个稚子绰绰有余了。就算直了点,也没什么不好。小皇帝要是能学的像他,倒也不错。

      大臣中仍然有对太后垂帘听政颇有微词的人,谢楹每日上朝都要和这些人斗智斗勇,突然也感觉到了几分贤宗当初的难处。

      就这么一日复一日,承兴初年到了年尾,贤宗的三年孝期未过,民间不敢大操大办,却也开始张罗起过年的物品来,市集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可是随着年关将近,京城外突然涌来了一大批流民,在城门外徘徊不去,京兆府尹蒋济城不敢隐瞒,第二天就在早朝上上报了此事。

      谢楹问:“流民是从哪里来的?”

      蒋济城回道:“据臣派去的人查探,流民大多来自平州一带。”

      有大臣问道:“平州发生了何事?怎么这么多流民?”

      这个问题没人能答得上来。

      谢楹冷冷道:“出了这么大的事,竟然一个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天下还是圣上的天下吗?”

      大臣们跪下道:“臣等无能。”

      太常少卿庾观道:“娘娘,臣府里有一个管家老家在平州,前几天有亲戚来投他,臣就多嘴问了一句,他说平州今年遭了水灾,粮食颗粒无收,许多百姓流离失所,都逃家往外跑了。”

      大臣们惊了一下,问道:“怎么平州刺史没有上报此事?”

      “平州前年刚修了堤坝,怎么会受灾如此严重?”

      庾观吞吞吐吐道:“娘娘,据那从平州来的人说,今年黄河决堤,大水漫灌,死了不少人。又因当地官员未能及时安置百姓,不少活下来的人也都饿死了,不少百姓为了活命,只能往外跑。”

      “你听说了这等事,为何不早日禀报圣上?”谢楹是真有些生气了。

      庾观低头道:“臣心中一直胆战心惊,但从未听平州来的官员提及此事,臣也不敢妄下断言,这几日见京外流民渐多,才知道管家竟所言非虚。”

      “黄河决堤,那涿州、幽州、益州恐怕也都受了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哀家却一无所知,安居宫中,哀家愧对先帝!”

      主忧臣辱,大臣们跪在地上磕起了头,“是臣等有罪!”

      小皇帝不知所措,问他的母后:“这些人怎么都跪下了?”

      谢楹道:“都起身吧。此事还要仰仗诸位来解决呢。”

      一番话说的众臣脸上火辣辣的,一位大臣道:“娘娘,臣认为当派人去平州查探一番。”

      “等派人查探回来,平州百姓恐怕都饿死了!”

      王丞相等各位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完后,才向龙椅背后的人道:“娘娘,事有轻重缓急。如今城门外大量流民集聚,时日长了就怕生变。可令人在城外每日施粥,先安抚下来。平州那边不知具体情况就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今应当派人快马加鞭赶去平州一带尽快收集民情,同时派人带粮食、药物等去平州赈灾。定州、德州富庶,且靠近平州,娘娘可令这两地的官员暂时收拢流民,免得流民四处流窜,若被有心人利用,恐怕生乱。”

      谢楹问道:“谁可去平州赈灾?”

      平州如今不知是什么情况,这不是个好差事,但要是干好了,也一定功劳不小。

      众人争论起来,薛显突然上前道:“娘娘,臣愿往。”

      反对的人还来不及说他资历太浅,谢楹就点了头:“此事就派薛大人去一趟吧。京兆府尽快摸清外面流民的情况,户部拨出银两去施粥赠药,保证这些人不会冻死饿死。”

      其他人只能道:“娘娘仁心。”

      早朝散后,谢楹继续在御书房和几位大臣商讨平州之事,最终商定了流民的救济方案和平州之行的流程。

      陪小皇帝用完了午膳,还没休息多久,内侍就过来说孔宾已经在等着圣上了。

      小皇帝顿时苦起了脸,一张脸皱的跟包子似的。

      “母后,我今天可以不学吗?”

      “那圣上想干什么?”

      小皇帝想去玩,但他不敢告诉谢楹。

      谢楹等了一会,见他不说话,耐心道:“圣上,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像你的父皇一样当一个明君。”

      小皇帝道:“当皇帝好累啊。”

      谢楹抱了他一下,“圣上好好读书,晚上我让御书房做圣上最爱吃的芙蓉糕好不好?”

      小皇帝在被身边人劝了一大堆话之后,见他的母后是不可能让他不去读书的,最后垂头丧气地走了。

      京兆府尹蒋济城在仔细了解城门外流民情况后,心中更加不寒而栗。据这些流民所说,平州如今已是人间地狱了。

      朝廷在城外施粥之后,各权贵之家和京中富户也纷纷在城外设了棚子施粥赠药,一些平民百姓也送了些不要的旧衣服来。

      王丞相道:“这些人久在这里不是办法,还是该设法着这些人回乡。”

      “可这些人要是在家乡活得下去,又何必一路逃亡至此呢?”

      王丞相皱了眉:“所以还是要等派去的人回来才能知道平州情况。”

      快马加鞭赶去平州的人很快就返了程,谢楹让他在早朝上详细讲了平州的现状,所有人都惊呆了。

      平州的事态远比大臣们想的要眼中,如今正是年关,平州街上却空无一人,大水退去后,有百姓回来,却发现房屋早被洪水毁坏,想种地,田地却已被当地大族所占,百姓无地可种,无家可归,还要上交官府的赋税,除了走不动的老者,几乎能跑的人全都逃离了平州。

      早朝上一时寂静无声,谢楹怒道:“平州刺史到底想干什么?”

      王丞相最先道:“娘娘,平州如今的情况,恐怕薛大人难以应付,平州刺史无能,当派一人去接守平州刺史之职,尽快安定民心。”

      “左都御史宗朋可堪此任。”

      宗朋是反对谢楹干政的,不过此人确有才能,事出紧急,谢楹没再跟王丞相纠缠人选,“就派此人去吧。”

      京中各位大臣为平州忧心不已的时候,小皇帝感受不到这种紧张的气氛,每天最不高兴的事就是去孔宾那里读书。

      孔宾跟他讲平州的灾情他也听不懂,听说京城外有不少流民,反而起来兴趣。

      “朕能不能出宫看看?”

      孔宾一时哑然,流民堆里人多眼杂,乱哄哄的,他哪里敢怂恿小皇帝出宫去看流民?

      孔宾含糊道:“圣上心中有他们,就是百姓之福了。”

      “你说他们在老家没饭吃,那都吃什么?”

      孔宾叹道:“贫者食树叶、草根者都有,等树叶都吃完了,甚至有饿到吃泥土的。”

      小皇帝吓了一跳,“泥土能吃吗?”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