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官家生得是心病,请太医的事情瞒不住圣人,官家受了箭伤的消息不胫而走,圣人闻风赶至勤政殿时,众人的脸色都不大好。
      尤其官家,失了血的面庞发白,衬得眼睛更黑。只有惠王跪在地上,连背影都透露出颓丧。
      圣人自然要问官家受伤的原因,无人敢应时,官家才解释道:“是同舟乱党,朕都差点忘记算他们的账。”
      同舟同行,风雨共生。当初官家与同舟教主私交颇深,连登基后清除势力,都少不了同舟会的帮衬。可最后,变成如此两败俱伤模样。
      圣人没有参与过这些,插不上什么话,尴尬笑笑:“陛下身体还未养好,此事以后再说吧。”
      “不行。”官家即刻否认,“同舟会是朕的一根刺,如鲠在喉,高枕难忧。”
      让谁去好呢,官家的目光不断轮转。同舟会是个棘手的问题,倘若一定要作个比喻的话,就好比存了反心的母家。官家被这荒唐的想法逗笑,“承兆,你替朕去。”
      太子脸色嬗变,自他被废开始,这位仁王便渐渐要成为官家的心腹,查盐税的是仁王,西北钱粮转运是仁王,勘察皇陵是仁王,长此以往还要太子作什么呢!
      季承兆连忙下跪请罪:“陛下不可!儿臣身上已有个勘察陵寝的任务了,陛下也该薅些其他羊的毛,儿臣该说不说,新婚之后儿臣在家里还没呆过两个月呢。”
      一时间气氛竟有些轻松,官家自然听到了那些闷笑,索性摆手道:“罢了,没出息的人。”他哪里听不出来,季承兆是不想任这个职务,才编出这套说词来糊弄他。
      官家轻轻叹气,“都下去吧。”
      三日后,季承肃奉旨入宫觐见。官家把同舟会的事情交给了他,“西北大捷后,朕还没有与你单独说过话。”
      “儿臣岂敢劳烦陛下惦念。”季承肃笑道,辛校臣给他办了个小椅,难得让他坐着。“不知陛下身体如何了?伤口可有日日敷药。”
      官家道都是小事,这个儿子与他不算亲厚,但好在忠心。“你为百姓上刀山下火海,朕一笔一笔都记在心里。”官家去看季承肃的反应,并没有他所预料的动容。
      季承肃从椅子上离开,又跪在地面上,“儿臣职责所在。”
      官家又让辛校臣扶起他,“别动不动就跪,你的膝盖也是不想要了。”官家终于说起同舟会的事情,“朕找你,想让你去办同舟会的事情。”
      季承肃眼瞅着就要跪下,辛校臣一把扶住笑道:“殿下,您再跪奴才都弯不起膝盖了。”
      季承肃闻言微躬身子道:“儿臣恐怕难以胜任。”
      同舟会是官家的一根刺,事态无非变成两种结果,这根刺愈演愈烈,或者被他完全拔除。
      哪种都要靠老天的眷顾。
      “你能。”官家拿出书写好的密诏,“朕的特谕,允许你凭借此文到州府调兵。”
      季承肃愣着不敢接旨,这是明晃晃的兵权,官家俨然是拿地方太平作赌,堵季承肃一心一意为朝廷。
      “地方一十三省。”官家目光幽远,“都在你的手里了。”
      “儿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辛校臣还是没拦住季承肃跪到地上的举动,“儿臣本是武夫,无需这些人马。”
      “丹书铁卷,朕没有再改的道理。明日宣王将奉明诏彻查同舟会一事,你一个月以后再出发吧。”官家阖眼,“朕累了,回去吧。”
      诏书比秋风还要凉,季承肃不敢在街上多停留,快马赶回家中。青临一见季承肃暗淡的模样,心知出了问题。
      季承肃拿出诏书时,青临险些跪下听旨。“快过来看。”季承肃话不多说,展开铺在青临面前,“官家让我去查同舟会的事情。”
      御笔工整,是官家手书,青临不认得可季承肃认得,官家在赌季承肃的忠诚。
      “这是…”青临慌了神,“我只以为同舟会派衙门去就行…”
      “同舟会是官家的私事。”季承肃都说不好,“当时官家登基,朝局不稳,是同舟会在江湖清理了一批人。”可眼下变成了季承肃奉官家的命去清肃同舟会。
      “什么时候去?”青临问道。
      季承肃没有抬头:“我想带你去。”
      什么?青临怀疑自己听错了,她看向季承肃,可对方的眼里一片坦诚。“官家明日派宣王去,这是明旨。我猜宣王应该是招抚云云,而他也不会知道我的这道密诏。”
      “只有你我都不在上都,一切才合理。”季承肃想起季承兆那番不惭的新婚之言,才觉得自己似乎也没有在府中停留多久。
      原来如此,青临释然:“殿下要我去,我恐怕帮不上什么忙的。”
      “不用。”季承肃卷起诏书,“把这个放在你手里。”
      青临的心又紧绷到嗓子眼:“啊?”
      “这么重要的东西放在我身上,要是丢失必有大祸。”季承肃看着工笔书写的皇六子景王季承肃几个字,“我若有意外,此诏如同兵符,可号总兵调派。”
      “诏书上可没说同舟会的事情。”青临迟疑,“他们会不会以为这是谋乱?”
      这上面只有特派皇六子景王季承肃为外省特务钦差,赐调派总兵专职几句话。除上都以外可都是外省,官家当真信的过季承肃?
      “不到情急,我怎么敢用这种专权。”
      青临是紧张到忘记了,眼前的季承肃是刀山火海里拼出来的将军,不是上都里只会盘算的小人。
      她知道自己一直是后者。
      “我会请旨,让咱们去出游。”季承肃仍在想,“少说半月,总之要跟宣王的行程错开。”
      翌日官家果然念了派宣王去处理同舟会的旨意,官家说得模糊,明确的字眼一概用调查盖过。宣王便稀里糊涂地收拾了行李,连方向都不甚明确。
      官家派了成台部的张忻孺与宣王同去。
      朝野私下都叫这位张主事为“二舅”,张忻孺是太子元妻张奉鸾的二舅,这名头一直到张忻孺任成台部主事后叫的人才少些。
      原因无他,这为张忻孺虽然刚正不阿,脾气却是极好的。宣王与他一同前往,倒也稍微轻松些。
      三日后,季承兆奉命去督办修建陵寝一事,这天下集大成的术士都在奉国别苑所在的平京,季承兆便是准备去前去此地。临行前,季承兆请求官家把赵荚乔装带上。季承兆说得情真意切,有赵荚在总好过他这个文弱书生的花拳绣腿。气得官家骂季承兆是靠女人护着的窝囊废。
      赵荚同青临道别,青临没办法开口同舟会的事情,不过季承兆已经猜到了,官家绝不会放心宣王一个人处理这么大的事情。按照帝王权衡的心术,一定有个人会在暗中行动。
      想来就是季承肃。其实都不必多想,昭王与穆王恐怕都已经完了,若是安分守己或可安得王位,恐怕官家早在心里已经除名。太子坐守上都必不肯轻易外出,更何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官家自然不会选择一个储君去冒这么大的险。
      至于惠王,楼月棠的戏班子祝寿是他的主意,此时官家没有在心里把惠王打成同舟会一派都已经是万幸了。除了自己就是宣王和季承肃,季承兆笃定官家会选已经试探过一次的季承肃。
      果然,他选对了。
      季承兆动身前往平京后十日,季承肃与青临向官家请旨,请求官家放他二人出游,用得是西北打仗呆了太久的缘由。
      好端端的,太子闻言愣住。景王不说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也算得安分守己,怎么这时候想去出游。眼下十月天气渐冷,哪里算得上是好风光。
      官家果然问去哪,季承肃答道:“南下,去汝州。”
      青临道汝州是她的家乡,还请景王与她共给同德恭人上一柱香。
      太子即时送了一口气,自从被废立过一次后,总有些不切实际的感觉。生怕太子的位置明天又会因为一句话而丢掉,太子心中叹息,同官家道:“同德恭人曾经对我照顾必至,烦请六弟妹再为我添一柱香。”
      官家忽而忆起章明皇后的模样,她身边是林氏抱着承孝,他把无限的厚望都寄托在那个襁褓婴儿头上,却只给孩子起名为承孝。
      太子果然只承袭了孝道。
      “林氏一家对朕有恩。”官家醒神,“替朕也上一柱香吧。”
      十月初,青临拜会过池茂一次,与季承肃前往汝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