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雨衣 ...
-
最近一直在回忆过去,我想我是真的老了。
我记忆力不太好,七八岁之前的事记得的没几件。7岁上学前班,嗯,那个时侯都是习惯报虚岁的。相比南方,北方的雨水不多,多在夏秋季。学前班是在村子里念的,离家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下雨的时候几乎是没人去学校的,我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想来,竟然想不起来那个时侯是拿什么来避雨的。
8岁上一年级。一二三年纪是在隔壁村子念的,离家一里多路。当时不觉得,现在回想一下那个时侯可真不容易。那个年代,我们那里还没有马路,全部是土路,平时还好,一到下雨那叫一个泥泞不堪。那个时候农村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还是驴车,车辙很深,把路糟蹋的很彻底。说来8岁的时候我还没见过雨衣呢。那时我们用的大多是化肥袋子。袋子洗净,把一个角窝进去,披在头上,两手抓了袋子的两边裹在身上。如果是顺风,只需弯腰低了头就好。最怕的是逆风。袋子只能遮住头顶和后背,前面是毫无遮拦的。若是遇到逆风,我们大多是侧了身子跑的。到学校以后,身上该湿的地方也都湿了。那个时侯小,对于淋雨根本不在乎,再说了,长期放养的农村娃,一个比一个结实,倒也没见谁淋场雨就感冒的。
9岁上二年级。暑假,跟老妈去镇上赶集。从村里到镇上,官方说法是3里路。从我家到集市,最少也有5里路,这是我的保守估计。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哪来的力气,反正现在我是绝对走不了5里路。注意,那可是乡村小路,坑坑洼洼的土路啊!集市上有人在卖雨衣。是那种很普通的塑料雨衣,5块钱一件,大概。我家里两个孩子,我和姐姐,都是比较乖的,刚好那时期末考试都考了双百。然后老妈被人一撺掇,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两件雨衣。我是不知道雨衣有什么号码的。老妈让我试穿,结果那小贩问过我的年龄就直接拿了一件90号的红色雨衣给我。还挺合适,到小腿肚。那是我的第一件雨衣,结果一下子记了这么多年。还记得当时穿了新雨衣上学的时候小伙伴那叫一个羡慕,嗯,貌似咱小小年纪就知道虚荣了,不好不好。
10岁三年级。那件红色雨衣当时穿还不错,但是质量很差,夏天还好,感觉挺软的。但是北方的冬天多冷啊,那种劣质的塑料是经不得冬的。到了雨季再把雨衣拿出来的时候已经脆的不成样子了,刚一穿上身腋下就裂开了。奶奶拿针线给缝了缝,又对付了一个雨季。最后终于穿不到的时候上面缝补过的地方已经数不胜数了。
四年级得到了第二件雨衣,是一件蓝色格子的。和第一件雨衣一样,新一年旧一年,却也没什么印象了。
六年级的时候,老妈带我和姐姐去买雨衣。姐姐很快挑了一件,我没要。那个时侯我喜欢上了雨伞。老妈最后还是买了一把伞给我,十一块。那把伞是当时最普通的样式,上面还有熊猫盼盼的图案。四五六年级是在另一个村子念的,也是一里多路的样子,仍然是走路上学。那时路已经好走多了。村里修了公路,走路也不像以前那样一步一泥泞时不时摔一跤需要穿着脏衣服在教室里熬半天了。
初中三年,要去镇上念书,骑自行车。初一时我的车技不怎么样,总是胆小,不敢单手骑车,只好买了一件雨披,紫色的。说真的,我挺讨厌雨披的,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下雨往往同时也会刮风,经常把雨披掀起来。记得那个时侯,赶到学校的时候裤子是几乎湿到腿跟的。
高中在另外一个镇上,住校。走大路十六里,公路。走小路□□里,要穿过三个村庄,大多是田间小路,很颠簸。尤其是那三个村子里有两个并没有修建公路。那个时候我仍然是骑自行车上学,一个人,没有伴。我不喜欢走小路,一路颠簸下来自行车几乎都要散架,大路又实在远的很。要是时间不赶我一向是走大路的,骑车累了,就趴在车把上慢慢走,时不时踩几下。冬天春天走小路的时候比较多。三个村子是紧挨着的,过了那三个村子差不多五六里路都是没有人烟的,周围是大片农田。那个时侯家乡雨水渐少冬天也很少下雪了。冬天从那里路过的时候,两边的田地都是光秃秃的,很凄凉的样子。而且路边有不知道那个村子的骨灰堂,离着小路也就五六米的样子,走了几年倒是一次都没有怕过。春天不错,一片绿油油的。忘了说了,我家在华北平原,平平坦坦的,连个小土包都没有。说真的我是爱死了家乡的大片麦田。春天麦苗返青以后几乎是一天一个样,一眼望过去,满目青翠,无边无际。夏秋季节我是不走小路的,一来路难走,二来老妈也不许。也自己走过一两次,路两侧是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密密匝匝的,渺无人烟,确实有点阴森森恐怖的感觉。我们高中比较严格,一个月才休息一次,一到两天,平时的周末也是照常上课的。
说到高中,又想到学校的食堂了,实在是不敢恭维。早餐多是稀饭馒头,也有烙饼。中午和晚上是米饭炒菜。那个炒菜我一直怀疑里面有没有放油。也曾经见过食堂炒菜的样子,那锅,直径怎么也有一米多,里面半锅白菜,大师傅正挥舞着一把堪比铁锹的巨大铲子挥汗如雨。一般情况下只有两样菜,多是白菜和土豆。夏天的时候偶尔会有西红柿、黄瓜和豆角。长期是这样的饮食,几乎整个学校的住校生都是满脸菜色。当然,最盼望的就是每月月底放假那两天了。还记得有一次,月底回家的时候老妈做了炖肉,我当仁不让的一连吃了三块肥肉。而我以前是从来不碰半点肥肉的。那天,老爸老妈老姐,包括我年近九十岁的奶奶,就再也没朝那碗肉伸过筷子,不管我怎么劝几个人都不肯再吃一口。而晚饭后奶奶甚至摸出了自己的私房钱,打发老爸连夜去订了一扇排骨。
说远了,说雨衣呢,赶紧回来。高一开学的时候为了方便买了一把折叠伞,黄色的,很漂亮。但是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宿舍离教学楼不远,跑几步就过去了。除了下大雨,还真的几乎没怎么用过。也有一次比较好笑,午饭后下了暴雨。那时我正在教室自习,一个男生,至于是谁我都不记得了,一个男生过来跟我借伞要回宿舍收晾在外面的衣服。我们中午休息时间比较短,12点下课吃饭,12点40进教室上自习。那个男生匆匆的去匆匆的回,然后我就囧了。我那把伞不大,可他们愣是五个人挤一把伞回来了。从窗口往下看,几个大男生挤在一把伞下,除了中间拿伞的那个人,其他几个几乎只遮住了脑袋,还在那抢来抢去的。
大学是在南方读的。以前在家里一直觉得下雨很讨厌,到了南方以后很快就治愈了。不说天天下那也差不多了,一年四季都在下。冬雨,湿漉漉的,阴冷的厉害,比家里的冬天还让人难受。夏天则多是台风雨和对流雨了。算来大学四年用掉的雨伞,好像已经数不过来了。北方雨伞和南方雨伞绝对是两个价格。比如我从家里带过去的那把,十块钱。但是学校超市里最便宜的也要三十几块一把,质量也没见有什么更好,同样都在一个月以内牺牲了。还记得大三那一年,哪一天就忘了。话说在南方也呆了几年,对台风什么的也比较麻木了。那天是晚上的选修课,去上课前天气还好好的,但是九点半下课的时候,外面已经是风雨大作了。很多人都是习惯性带伞的,男生带伞的则比较少。当时教学楼门口挤了很多人,都是刚刚下课的学生。有带了伞的直接就走出去了,但很快就杯具了。风太大,几乎一走出去就掀翻了伞面。很多女生又尖叫着跑回了门口,地上很多折断的伞骨,半空中还飞着伞面。
我一向是讨厌背着包出入的,即使来上课也仅仅是用塑料袋提了教材笔记本。像我这种放养的娃是比较粗野的,只看了一眼外面的情况就把伞收进了袋子扎紧了袋口。然后,挤出人群,把裤腿挽到膝盖以上,就大步走了出去。说来不修边幅也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当时我脚上穿的是拖鞋,不至于像其他女生那样进退不得。我冲出去以后几个男生也跟在后面走了出来。雨很大,风更大,根本睁不开眼。地下积水很多,有一段排水被堵塞了,直接淹到了我膝盖以上。回到宿舍的时候相当狼狈,换过衣服冲个冷水澡,还是照样活蹦乱跳的。
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北方,南方。一晃就是十几年,穿过的雨衣拿过的雨伞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了,但记得最清楚的,始终是九岁那年的第一件雨衣,红色透明塑料,带着波浪状的小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