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8、七体 / 反yin ...

  •   1.《七发》相传为【西汉枚乘】所作,但该赋已知最早的版本则出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

      2.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3.枚乘,汉代辞赋家。字叔。淮阴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景帝时,吴王参预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枚乘因此而知名。

      4.《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5.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6.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7.《七发》的创作背景:六臣注《文选》中李善认为“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发》而谏之”,而清人梁章矩《文选旁征》引朱绶的说法,认为《七发》作于枚乘任吴王刘濞郎中之时,即汉文帝时期。单纯的文学侍从与他们在战国汉初的最初身份策士相差甚远。怎样使诸侯王更加敬重自己就成为宾客们的首要问题。枚乘是在为自己以及同样身份的士人们争取更理想的地位而创作这篇文章。

      8.《七发》的艺术成就:(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以耳目生新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游记的笔法精神。(4)《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赋的显著标志。

      9.“七体”是一种【专事铺叙的文体形式】。铺陈其事以说来者,在战国诸子说理散文及叙事散文已初见端倪。【诸子散文常举五事以说理】,大概因为“五”可以概括某一事物所有的方面,如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文选》五臣注云:“【七者,少阳之数】,欲发阳明於君也。”——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七者,阳数之逾五者也。【古恒言半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设客主为七章也,主于托物问答,讽喻归道】。”——说理假托二人问答,遍举诸事以展开全文,最后归于理性战胜感性,此七体所用之道。古人认为【“五”仅为半数,不足以施展文气,再增添二事,令为七事,则增强文章气势】。另一方面,列举七事以议论,适应了汉代大赋追求叙事全面、气魄宏大的审美要求。

      9、《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同时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9.梁园文学群体:汉初以地域文学为特征,形成了诸多区域性的藩国文化圈,在诸多藩国地域文化圈中,楚、吴、梁、淮南文术尤盛——《汉书·楚元王传》载:【元王刘交】“多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他自作诗传,号《元王诗》,使其藩国成为汉初《诗》学研究中心之一——【吴王刘濞】,亦通文术,聚集大批纵横游说之士,其中有邹阳、严忌、枚乘等兼擅文词,使吴地文学兴盛一时——后因吴王挫败,文士游附梁王,【藩国文风终致转兴于梁】。梁孝王筑的梁园,因其名望既高,又意延揽士人,枚乘、庄忌、邹阳以及公孙诡、羊胜等人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

      10.“七体”作品: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及傅毅《七激》,会清要之工;崔骃《七依》,入博雅之巧。张衡《七辨》,结采绵靡;崔瑗《七厉》,植义纯正。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仲宣《七释》,致辨于事理。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余家。【或文丽而义暌,或理粹而辞驳】——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田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声色;甘意摇骨髓,艳词洞魂识。】【虽始之以淫侈,终之以居正,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子云所谓【“骋郑声,曲终而奏雅”】者也。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群,而意实卓尔矣。

      11.晋傅玄《七模》序进一步列举了诸多七体作品及写作七体的作家,拟作数量较多,作家影响较大,因而七体作品渐成一种独立的大赋存在形式,世称“七体”。萧统《文选》列“七”一门,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隋书·经籍志》著录“七林”十卷,“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终得以确认。

      12.枚乘《七发》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北大汉简《反yin》亦属于“七体”】,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七体”的重要材料

      13.2009 年,北京大学获赠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书,其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收有《反yin》一篇。经过整理,该篇为赋体文献,【主要内容为魄子患病,魂辅叙诸事启发魄子】。诸事内容多达【十三项】,分别为听乐、逐射、校猎、饮食滋味、宴饮、登临、博戏、垂钓、弋射、修道、交游、要言妙道,最终以魂论述第十三事游仙,魄子病愈结束。在传世文献中,相传为西汉【枚乘所作的《七发》与北大汉简《反yin》在结构与内容上最为接近】。《七发》的主要内容则是以楚太子有病,吴客以七事起太子之病。不同的是,所叙七事仅有听乐、饮食滋味、逐射、登临、校猎、观涛和要言妙道。

      14.《反淫》,【现存竹简59枚,1200余字】。本文有篇题‘反淫’,文体属‘七’体,以‘魂’铺陈七事说‘魄子’构成全文。与《七发》等七体文相比,其铺陈的文字简短,不如《七发》那样波澜壮阔。所列七事涉及射御、游观、宴饮游戏及孔老等要言妙道等内容,颇为丰富。自枚乘《七发》首倡以后,此文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者,为研究‘七’体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16.《反淫》述说七事以加强气势的说理方式【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说理散文与叙事散文】,但用七事,在篇题中却不题“七”,应当是七体最初兴起时文章命名不稳定性的表现。

      17.如果可以将“反淫”视作篇题的话, 就带来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即枚乘《七发》是否为原题? 如果不是, 则令我们对西汉七体文写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也就是说《七发》可能并非原题, 后人见其以七事铺叙而成, 故名为《七发》, 而枚乘原题却被掩没了。

      18.《七发》是现存西汉文仅有的七体文, 传世文献中未见有其他西汉文人的七体文。至东汉, 乃有傅毅《七激》崔驷《七依》、张衡《七辨》、崔瑗《七厉》, 皆仿枚乘铺叙七事而亦以“七”为篇题, 七体遂得以成立。《反淫》的发现, 让我们对西汉七体文写作有了一个新的理解。【第一,它说明枚乘的写作七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这种文体在当时就有人模写】; 第二, 【枚乘《七发》原或别有篇题, 并非以“七”名篇】——如果是这样的话, 【为什么枚乘会选用七事, 它与当时文人喜以三、九等结构文章, 有什么联系?】比如《楚辞·九章》, 后人颇多模拟写作九体, 这和枚乘写作《七发》有什么类同的背景? 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