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5、唯才是举,科技兴国 ...
-
建安十三年(208年)
正月
曹操正式下令可举荐女子为官,参与国家政事。
这次和之前征辟黄月英、甄氏、蔡琰三人不一样,而是直接规定了征辟女子为官的标准。
女官的选拔任用标准与男子选拔大致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年纪,一般在30岁至50岁之间,这个年纪段的女子已经处于高龄妇女,怀孕有危险,还不如人才利用,出来做官。
年纪太小的女子一般不会被选为女官,除非是真的才华横溢,可以破格提拔,比如黄月英。
三月
曹操又颁布《招贤令》,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深深了解“名士们”对政治与社会所发生的作用与影响,互相标榜,臧否人物,不仅影响朝廷用人的权力,同时造就一批名实不符的浮华之士。
所以曹操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因此有许多出身低微、品行无足称道,但却具有“治国用兵之道”的人得到提拔重用。
曹操对选用的官吏也加强管理,注重考察实绩,对地方官依据三年的综合考核结果确定升迁或罢黜,奖优罚劣。
曹操的两个选拔官员标准,引起了各界的轰动,要知道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之。
虽说女子为官并非没有,品行不端的人也不是没人做官,可是这样公然下令的却只有你曹操一人啊。
曹操早在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就给屯田百姓和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子女置学师以教之。
后来,针对黄巾叛乱以来社会风气衰败的现象,曹操下令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教育。
"郡国都要开办文化学业,县满五百户要设校官,选择乡中杰出青年教学,让先王之道不至于废绝,对社会一定有裨益。"
正是曹操的这一道命令,郡国地方学校如今已是蓬勃发展。
兴学校、不废先王之道的礼让之风的倡导与培养,都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曹操注重德行礼法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强调重视儒学,也学习诸子百家。
要求儿子对老师要行子孙礼,必须尊重老师。
曹操的儿女们曹昂、曹烟、荀缉、曹丕、曹彰、曹植都很优秀。
曹操在教育后人方面也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道德范式来培养和教育后人。
从今年开始,这样的教育,曹操要注入新的思想了,那便是加入科技创新思想。
曹操亲自撰写并多次强调科技带动发展的重要性。
并让黄月英、马钧等科学院的人才每年秋收后,要去到各郡国的学校进行选拔科学院的备用人才,被选中的人,不仅包吃包住,还会发放必须的基本保障生活物资。
曹操还将曹丕、曹植两人也都送进科学院里学习。
当然了,科学院也不仅是学习科学,还得学习其他的,只是重点在于科学技术而已,若实在不是那块料,曹操也不会怪罪他们两个人。
至于曹彰,曹操觉得还是让他在邺城的小学里继续混着吧,十五岁以后再谈前途,他对学习一向都不感兴趣,只要求他学习基本的就行,就不做额外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