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4、远征乌桓 ...
-
建安十年(206年)
二月
曹操上表一道《封功臣令》,以夏侯惇为首等二十多名功臣被封侯拜将。
功臣名单
一、夏侯惇(193年初封高安乡候)
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为诸将之首。
二、乐进(194年初封广昌亭侯)、于禁(197年初封益寿亭侯)、张辽(205年初封都亭侯)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进,折冲;禁为虎威;辽,荡寇将军。
三人各增邑二百户。
三、徐晃(196年初封都亭侯)
拜为偏将军,增邑百户
四、刘勋(199年初封华乡候)
升为平虏将军,增邑至千户。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去世,其女婿黄猗和从弟袁胤不敢留在寿春,于是护着棺材、带着袁术妻儿及部曲男女依附刘勋。
袁术长史杨弘与大将张勋则率众想投奔孙策,刘勋截击,将他们全部俘虏,并收获珍宝而归。
成惪人刘晔杀害郑宝后,也带着郑宝部众依附刘勋。
当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粮食稀少,便派从弟刘偕去找豫章太守华歆购买粮食,华歆本郡谷少,便派人带着刘偕去海昏、上缭,让各宗帅共拿出三万斛粮食,经过一月,刘偕只取得数千斛,便报告给刘勋,劝刘勋袭取海昏、上缭。
孙策假意与刘勋结交,送给刘勋珠宝、葛布,也写信劝刘勋攻打上缭。
刘晔认为:“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不可短期攻克,且出征的兵马疲惫,庐江又空虚。孙策若乘虚袭击,后方必定抵挡不住。这样将军进不能克,退无归路。如果执意出兵,必定出现祸端。”
刘勋不听,执意攻打上缭。
各宗帅闻知,便搬空壁垒逃走,刘勋一无所得。
而孙策果然趁机袭击庐江,派遣孙贲、孙辅在彭泽阻挡刘勋,亲自与周瑜率两万人攻破庐江的皖城,俘获袁术、刘勋妻儿,孙贲、孙辅又在彭泽击破刘勋。
刘勋从寻阳到置马亭,听闻孙策攻克皖城,便到流沂筑垒自守,向刘表、黄祖求救。
黄祖遣儿子黄射带着五千人帮助刘勋,孙策再次进攻,大破刘勋、黄射。
刘勋便与刘偕北上投降曹操。
曹操对刘勋很是宠信,封其为华乡候。
六、张绣(197年初封宣威候)
张绣自投降曹操后,作战勇猛,力战有功,曹操增邑至二千户,为破羌将军。
七、贾诩(197年初封都亭侯)
都亭侯改为都乡侯
八、张郃(200年初封都亭侯)、李通(200年初封都亭侯)
各增邑百户
九、鲜于辅(200年初封昌乡亭侯)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鲜于辅到前线拜见曹操,被拜为左度辽将军,封昌乡亭侯。
增邑百户
十、荀彧(203年初封万岁亭侯)
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为文臣之首。
十一、荀攸(204年初封陵树亭侯)
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
十二、郭嘉(204年初封洧阳亭侯)
增邑两百
十三、曹仁(205年初封都亭侯)
增邑两百
十四、臧霸(205年初封都亭侯)
加威虏将军
十五、孙观(205年初封吕都亭侯)
其家人入住邺都,获拜为偏将军,迁任青州刺史。
十六、张既
张既初封为武始亭侯。
河内张晟众万余人无所属,寇崤、渑间,河东卫固、弘农张琰各起兵以应之。
曹操以张既为议郎,参钟繇军事,使西征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
斩琰、固首,干奔荆州。
十七、李典
李典迁捕虏将军,初封为都亭侯
十八、程昱
拜昱奋武将军,累积前后功劳,初封安国亭侯。
十九、董昭
封千秋亭侯,转拜丞相府军祭酒。
二十、韩浩、史涣
韩浩与史涣分别担任丞相府中护军与中领军,都封为亭侯。
二十一、钟繇(196年初封东武亭侯)
钟繇因他要求河东太守王邑交出印绶,导致河东叛乱,后来上书弹劾自己,曹操以他功劳多,没有治他的罪。
故这次封赏钟繇自己推辞不受。
二十二、曹洪(197年封国明亭侯)
因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
二十三、刘若
累积功劳,封清苑亭侯
二十四、王忠
累积军功拜扬武将军,封都亭侯
二十五、邓展
累积军功,封乐乡候
二十六、薛洪
初封都亭侯
薛洪原为河内太守张杨长史,建安四年(199年)归降曹操,封为列侯。
二十七、董蒙
累积军功,封为南乡亭侯。
二十八、任峻(200年初封都亭侯)
拜长水校尉,封邑增两百户,加上之前的三百户,累计五百户。
这些功臣都是曹操自起兵以来追随,先后因功被封侯的,这次的加封并不仅局限于新封的爵位,故也包括之前已经封的。
大封功臣二十馀人皆为列侯,其他人各以次受封。
《封功臣令》
“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
一切准备就绪
曹操就准备出兵征讨乌桓,于是召集众将军们商议。
众将大多持反对意见,只有郭嘉一人支持。
郭嘉认为: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必然不会预先布置重防,趁他们尚未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可以一战告捷。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率军出征,战争进入实质阶段。
曹操最初选择的进军路线是:
邺城→无终→滨海道→碣石→柳城,这其实就是沿着渤海海边走的一条路,为环渤海线。
当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时,正值初夏,然后雨季来临了,导致道路泥泞,曹操暂时无法进军。
田畴本是当地名士,对乌桓人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吏和名流非常忿恨。
曹操听说,立即派人去征召他。
当初曹操到冀州邺城后,河间人邢颙对田畴说:
“黄巾军起事以来,已二十多年,天下动荡不定,百姓流离失所。如今,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对战乱已经厌恶,乱到极点,就会归于平静,请让我先去试探一下。”
于是,邢颙收拾行装,返回家乡。
田畴说:“邢颙是个先知先觉的人。”
曹操委任邢颙为冀州从事。
曹操派使者来征召田畴,田畴要他的部属赶快为他治理行装,部属说:“以前,袁绍仰慕您的名声,曾五次礼聘,您一直拒绝;如今,曹操的使者一来,您就好像迫不及待,这是什么原因?”
田畴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了。”
他随同使者一起到曹操军中,被任命为蓚令,随大军进驻无终县。
正赶上夏季,大雨不止,沿海一带泥泞难行,而且乌桓人还在交通要道派兵把守,大军受阻无法前进。
曹操十分忧虑,向田畴询问对策。
田畴说:“这条道路每逢夏秋两季常常积水,浅不能通车马,深不能载舟船,是长期不能解决的难题。
原来右北平郡府设在平冈,道路通过卢龙塞,到达柳城。
自从光武帝建武以来,道路陷坏,无人行走,已将近二百年,但仍留有道路的残迹可循。
现在乌桓人以为无终是我们大军的必经之路,大军不能前进,只好撤退,因此他们放松以了戒备。
如果我们默默地回军,却从卢龙塞口越过白檀险阻,进到他们没有设防的区域,路近而行动方便,攻其不备,可以不战而捉住蹋顿。”
曹操说:“很好!”
于是率军从无终撤退,在水边的路旁留下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现在夏季暑热,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冬,再出兵讨伐。”
乌桓人的侦察骑兵看到后,当真以为曹军已经离去。
田畴给曹操提供另外一条从无终到柳城的道路,这条路线是:邺城→无终→徐无山→卢龙塞→滦河→承德→白狼山→柳城,为白狼山线。
于是曹操命令田畴率领他的部众作向导,大军七月上徐无山、出卢龙塞,先是沿着滦河北行,凿山填谷,经白檀、凡城、平冈,折向东边,再沿着大凌河西支,穿过鲜卑部落的王庭,向东直指柳城。
曹操要打败善于骑马射箭的乌桓,粮草辎重、重甲步兵可以少带,骑兵是万万不能丢的。
这条路已经损坏两百多年,无人行走,更别说让马匹通过。
所以大军不得不凿山填谷“五百余里”,一边修路一边前进。
此外,白檀至凡城一段,正在瀑河岸边,另一侧有冷岭。
残破的道路,湍流的河水,陡峭的山岭,十几万曹军,浩浩荡荡、蜿蜿蜒蜒数十里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危险更是难以预料。
卢龙道,狭窄而险峻,旁边水流湍急,山林草木茂盛,不仅行军困难,而且极易陷入埋伏。
到时刀枪施展不开、弓箭找不到方向,骑兵更无用武之地,大队人马若被分割包围,就成为乌桓人的箭靶子,凶多吉少。
用兵的关键,就是抢占有利地形,若碰见六害绝地,最好离得远远的,等敌人来,把敌人推挤进去。
曹操借道卢龙,可谓孤注一掷。
幸运的是,曹操用于欺蒙乌桓的大木牌达到奇效,加上有夏季不用兵的习惯,乌桓人放松警惕,没有再安排探子跟随曹军,侦查曹军大部队动向。
而令乌桓人想不到的是,曹操十几万大军,竟然敢于而且能够从两百年来无人行走的卢龙道穿行。
这条已经废弃的山谷绝道,军事上是近乎自杀意义的凶害绝地。
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最关键环节就在于行军。
行军是这场战争的一大部分,甚至是比最后决战更重要的阶段。
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八月
大军终于到达白狼山
全路程大约五百里,基本是沿着山间的水流在行军。
曹操率领骑兵先行到达白狼山,驻扎休整,等重甲兵和粮草辎重到来。
从地势上看,白狼山依山背险,海拔较高,便于观察敌我动向;
山脚平坦且有纵深切口,便于驻扎和防守;近邻大凌河,是安营扎寨的绝佳位置。
从白狼山到柳城,地势平缓,重甲兵急行军两天,骑兵急行军一天即可到达。
在此停歇休整,待大军集合并进,是不二的选择。
先锋轻骑兵驻扎在白狼山休整时,遇到蹋顿率领数万“天下名骑”。
此处有一个不利因素: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容易被装进口袋,没有退路。
在白狼山对阵乌桓,则陷入死地之中:粮草在后,无法持久;辎重在后,难以坚守。
“疾战则存,不疾战亡”
曹操深知在白狼山不能持久坚守,且无退路,只能与之速战速决。
踏顿虽然有勇有谋,但乌桓军队有一个致命弱点:散。
踏顿是大王,楼班、于能臣是单于,大王和单于本来是相通的,这是袁绍当初平衡乌桓人的手段。
这样一支部队集合在一起,表面上是共同迎击曹操,实质上缺乏集中、高效的统一调度,这是战场大忌。
其态势与群雄对抗董卓颇有几分相似。
对习惯于各自部落为政的乌桓骑兵,匆忙之间、集合人马、出城正面迎击曹操,为乌桓人的失败提前画上句号。
两军在白狼山前形成对阵。
曹操远眺乌桓阵型不整、队伍不齐,又不前来主动进攻,果断命令张辽为前锋,率领一万骑兵冲击乌桓军队。
此时,曹军骑兵在白狼山经过休整,体力已经基本恢复;
前有乌桓,后无退路,只得跟随张辽,如猛虎下山、搏命一击。
曹军势不可挡,给匆忙集合的乌桓再次来了一个措手不及,斩杀蹋顿,乌桓军队“死者被野”。
白狼山一役,蹋顿被杀,乌桓骑兵主力被消灭,胜负已经分明。
白狼山一战后,曹操乘胜追击,顺利拔掉乌桓老巢柳城,俘获胡人与汉人共有二十余万。
曹操不仅消灭了北方威胁,而且收编了此后威震中原的“天下名骑”—乌桓骑兵。
袁谭、高干以及数千乌桓骑兵向东逃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公孙康是辽东地区的割据军阀。
其父公孙度在位时,就借中原大乱的机会,自称辽东侯,穿戴、住行与天子无二。
公孙康承袭父位后,依然“恃远不服”,辽东类似于独立王国,与许都政权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且公孙度、公孙康都非等闲之辈,既打败过乌桓,也东征过高句骊,威名远扬海内外。
曹操虚国远征,粮草都已不济,不得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八丈方得水”。
曹操审时度势,断定:一是袁谭、高干兄弟带着数千乌桓骑兵在辽东,对公孙康是一个巨大威胁,公孙康不会容下袁氏兄弟;
二是曹操拥有许都天子,公孙康对大汉政权态度若即若离,不会冒然背上逆反朝廷的罪名。
此时,若前往深入辽东境内,追击袁氏兄弟,极容易让公孙康产生戒备心理,以为受到攻击,迫使公孙康站到袁氏兄弟那边。
这样一来,曹操几无胜算。
倒不如坐山观虎斗,看公孙康如何反应。
果然,公孙康设计斩杀袁谭、高干,连同乌桓一个头目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
曹操把袁谭、高干的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号令三军:“有敢于哭泣的,处斩!”
牵招却独自设祭,放声悲哭,曹操认为他是忠于故主的义士,任命牵招为护乌丸校尉,推举其为秀才。
十一月
曹操至易水,乌桓单于代郡普富卢、上郡那楼皆来贺。
师还,论功行赏,以五百户封田畴为亭侯。
畴曰:“吾始为刘公报仇,率众遁逃,志义不立,反以为利,非本志也。”
固让不受。
操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曹操知道促使这场战争胜利的,是向死而生的绝道行军和逆势冲锋。
曹操班师回邺城后,脸冒冷汗、心生惊叹:
“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夭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