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晨光熹微,随欣从梦中惊醒,额头上覆着一层细密的汗珠。
那个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却怎么也想不起具体内容。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青空珠投影——温润如常,没有一丝危机预警。
"大概是我想多了..."随欣摇摇头,起身洗漱。
杜羽泽已经准备好了早膳,见她出来,恭敬地行礼:"妻主昨夜睡得可好?"
"还行。"随欣随口应道,目光却不自觉地打量着他。
自从那晚晕倒后,杜羽泽似乎恢复了正常,再没提过那些警告。
但随欣总觉得他平静的表面下藏着什么。
"对了,"杜羽泽递上一封信,"县学来的通知,说是今日有特别讲学,请妻主务必参加。"
随欣拆开信,上面确实盖着县学的印章,但内容很简略,只说是林先生主持的经义讲习。
这位林先生,就是昨天那位代课女先生,看她的眼神总是带着几分探究。
"知道了。"随欣将信折好,"我早些去。"
县学比平日热闹,不少不是本县学的学子也来了,想必都是冲着林先生的名声。
随欣在人群中找到了邓寻雁三人,她们正挤在一起窃窃私语。
"林雪亭先生可是省学的大儒!"姜清兮激动得脸颊泛红,"据说她师从许怀英,学问深不可测。"
"我爹说林先生很少出来讲学,这次来乐安是难得的机缘。"邓寻雁压低声音,"她好像特别关注你,随欣。"
随欣心头一跳:"何以见得?"
"昨天课后她单独留你说话,今早又特意通知你来听讲。"苏香君挤挤眼睛,"说不定看上你了,想收你做学生呢!"
随欣正要反驳,讲堂内突然安静下来。林雪亭一袭素袍,缓步走上讲台。
与昨日的冷淡不同,今日的她神采奕奕,目光如炬,扫过台下学子时,随欣明显感觉到她的视线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了一秒。
"今日讲《论语·为政》篇。"林雪亭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随欣原本对枯燥的经义讲解不抱期待,但林先生的讲解却让她大开眼界。
不同于王教谕的照本宣科,林先生将经典与现实结合,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连最晦涩的句子在她口中都变得生动起来。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林先生讲到这句时,目光再次落在随欣身上,"何谓'本'?有学子能解否?"
讲堂内鸦雀无声。这种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回答,答浅了显得肤浅,答深了又容易出错。
随欣正犹豫要不要举手,林先生已经点了她的名:"随欣,你来说说。"
被突然点名,随欣心跳加速。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学生以为,'本'即本性、本心。人若能持守本心,自然能生发出正确的道路。就像..."她突然想起青空珠内的黑土地,"就像种树,根深才能叶茂。"
这个比喻脱口而出,说完随欣自己都愣了一下。她平日思考问题可不会用这种类比。
林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头:"善。随生此解,已得三分真意。"她示意随欣坐下,"然'本'之一字,尚有更深层含义..."
接下来的讲解让随欣如痴如醉。林先生不仅阐释了"本"的哲学含义,还联系到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甚至隐约触及了某种修炼法门。
讲堂内其他学子大多一脸茫然,唯有随欣和少数几人能跟上思路。
讲学结束,学子们三三两两离开。随欣正要走,却被一个小童拦住:"随秀才,林先生请您过去一叙。"
邓寻雁三人投来羡慕的眼神,随欣只好跟着小童来到县学后院的一间静室。林先生正在煮茶,见她进来,指了指对面的蒲团:"坐。"
随欣恭敬地坐下,不知这位大儒找自己有何贵干。
"你的回答很有趣。"林先生递给她一杯茶,"'根深叶茂'...这个比喻从何而来?"
随欣心头一紧:"学生...偶然想到的。"
"是么?"林先生似笑非笑,"那这个呢?"她蘸着茶水在案几上画了一个符号——正是随欣在青空珠内常见的金色纹路之一!
随欣差点打翻茶杯。这个林先生怎么会知道青空珠内的纹路?
"学、学生不明白..."
林先生没有追问,只是从袖中取出一本旧书:"这是先师许怀英批注的《论语》,你拿去看看。"
随欣接过书,触手的瞬间,一股微妙的波动从书页传来,让她指尖微微发麻。这本书不简单!
"多谢先生厚赐,只是...为何选中学生?"随欣忍不住问。
林先生啜了一口茶:"你天资不凡,只是基础薄弱。秋闱在即,若不好好准备,岂不可惜?"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但随欣总觉得没那么简单。不过能得到大儒的亲自指点,确实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学生惭愧,定当勤学。"
"明日此时,再来此处。"林先生淡淡道,"带上你的疑问。"
回到杜府,随欣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本《论语》。
与普通书籍不同,许怀英的批注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每一寸空白。更奇特的是,这些批注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随着阅读角度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这..."随欣揉了揉眼睛,确定不是错觉。这本书确实在变化!
她小心翼翼地阅读起来,很快就被吸引住了。许怀英的见解独树一帜,既有传统儒学的严谨,又融入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甚至还有一些随欣从未听闻的奇异观点。
比如在"君子不器"这句旁边,批注写道:"器者,形也。君子当如太虚,无形无相,方能容万物..."
读着读着,随欣感到一阵恍惚。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化作涓涓细流,流入她的脑海。
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浩瀚的星空,一位白发女子端坐其中,正在讲解经义。
"...故学之为道,先求放心。心放则虚,虚则能容..."
随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不知过了多久,她猛然回神,发现自己还坐在书桌前,窗外已是夕阳西下。
那本《论语》安静地摊开着,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随欣知道,自己不一样了。那些深奥的经义,现在理解起来毫不费力;那些晦涩的典故,如今信手拈来。
就好像...她真的亲耳听过许怀英的讲授一般。
"太神奇了..."随欣轻轻抚摸着书页,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种直接灌输的知识,会不会改变她的思维方式?甚至...改变她这个人?
她赶紧回想原世界的记忆,还好,都还在。
但不可否认,她现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用上许怀英的视角和方法。这到底是好是坏?
接下来的日子,随欣白天去县学上课,傍晚接受林先生的单独指导,晚上则研读那本神奇的《论语》。进步之快,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随欣,这道策论题你怎么看?"王教谕在课堂上突然提问。
若是从前,随欣肯定会紧张得结结巴巴。
但现在,她从容起身,侃侃而谈,不仅引经据典,还提出了独到见解,听得满堂学子目瞪口呆。
"妙!"王教谕拍案叫绝,"随欣近来进益神速啊!"
月考那天,随欣下笔如有神助,不仅答题速度快,见解更是高出同侪一大截。
当成绩公布时,她毫无争议地拿了第一,连一向自负的姜清兮都心服口服。
"随兄近来是得了什么奇遇?"姜清兮半开玩笑地问,"莫非齐云山神连学问都能赐予?"
随欣笑而不答。她确实得了"奇遇",但不是来自山神。
"对了,"邓寻雁压低声音,"庙会筹备已毕,三日后便是正日。山神那边..."
"我已沟通妥当。"随欣点头,"山神承诺会有'神迹'显现。"
三人兴奋不已。这次庙会若成功,齐云山神信仰必将声名远播,她们作为策划者自然也能获益。
放学后,随欣照例去见林先生。奇怪的是,今天的静室空无一人,只有案几上留着一张字条:
"有急事返省城,归期未定。书暂存你处,勤加研习。"
随欣有些失落。这段时间的相处,她已经对这位严厉又神秘的师长产生了敬意和好奇。
林先生突然离开,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回到杜府,随欣发现杜羽泽不在,问了下人才知道他去城外的寺庙上香了。
"少爷说要去三日,为夫人秋闱祈福。"丫鬟恭敬地回答。
随欣挑眉。杜羽泽从不是虔诚的信徒,突然去寺庙住三天,实在蹊跷。而且偏偏选在林先生离开的时候...
她摇摇头,不再多想。眼下最重要的是准备庙会和秋闱。有了许怀英的学问和林先生的指导,秋闱应该不成问题。至于庙会...
随欣摸了摸怀中的瓷瓶,里面还有少许灵液。山神承诺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呢?
夜深人静,随欣再次翻开那本《论语》。熟悉的恍惚感袭来,她又一次进入了那个星空世界。
但这次,白发女子的讲学结束后,景象没有立刻消失,而是转换到了一个陌生的场景——
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几个人影正在对峙。其中一方赫然是年轻许多的林雪亭,另一方则是...
景象突然模糊,随欣被强行拉回现实。她满头大汗,心跳如鼓。
最后那个画面中,她分明看到了杜羽泽的身影!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她绝不会认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随欣喃喃自语。那本书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展示记忆片段?而且为什么会出现杜羽泽?
窗外,一轮血月悄然升起,给房间披上一层不祥的红光。远处传来隐约的狼嚎,又像是...狐狸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