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章马克思 ...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者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如果抹杀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或客观事物,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杀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