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 ...

  •   对我而言,是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教育使我真正触摸到了文学。

      初三刷题的一年,学校的语文课曾让我一度怀疑自我。我和身边的所有人一样背古诗文、默写、订正。可是,纸头上红色的勾叉并不能赋予我情绪的起伏;相反,它带来一种恐惧,一种慢慢加强地、腐蚀般地惶恐。这让在不可逆地潮流里置身着的我感到茫然:究竟是我自身出现了偏差,还是说对于学科的热情已经随着年龄消逝尽净了。我开始和身边所有人一样在课上睡觉、发呆、期盼着指针爬行——这对于我是陌生的——向来语文课堂的时间都是流的:像美妙的泉水,哧溜一下便过去了。

      直到了高中,我才明白初三日益纠缠的文本——它不叫语文。那种枯燥地味同嚼蜡般的东西缺乏对于中文本身的情感。文学,应是一朵云、一簇溪流、一片晨光沐浴着的饱满高粱地。十年级的我宛若一个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孩童,疯狂地挂搜肚囊中的词语,用稚嫩的笔描绘着不一样的花草。那种漫溢出来的喜悦以及沉醉是我思念多时的;不,它比它来得更加有力:这是我同文学的邂逅,并预示着一场持久的旅程。

      很多人会觉得讽刺:一个人竟在国际教育体系□□会到了传统文字的魅力。他们质询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不读中文系,写出的东西将来的洋人招生官也是读不懂的。这样的激情约莫是有些浪费,毕竟之后面对的,是用非母语书写的长篇论文和课程教案。

      我并不这么认为。

      的确,国际高中里的每一天都在告诉我们该怎样地融入国外的文化:学习同年龄段的教材,模仿他们的生活习俗,过他们的节日。这样一种全方面的临摹时常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错认为英文用得最顺畅、说得最洋腔的人定是最高尚的。这不尽然。

      选择IB的初衷是什么?标准化的回答,是更加具象地了解个体本身。假使我们仅是从一个刻板印象跳跃到了另一个,那付着高昂的学费,接受着良好师资的所求又是什么?到头来只是在迷雾里鬼打墙罢。

      学习他国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丧失对于自己民族的热情,更不意味着它能够成为中止文化探索的旅途的借口。我想成为一位青年文学的传输者:用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字、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我得将它展示到国际化的舞台上去。这催促着我须加倍努力地完成课业。给他们瞧,这横竖撇捺的朝气再不被套题强记的牢笼限制;给他们瞧,这华夏的语言就流淌在跃动的年轻血脉里。它有个朴素的名字

      ——文化共魂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楔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