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评《大唐平阳传》让平阳公主去宅斗,功绩改成何潘仁替她打下的 ...
-
【评《大唐平阳传》】
与其说《大唐平阳传》是“一个女人的战争史”,倒不如说,小说只是在书写一个女人宅斗雌竞的琐碎日常,写到隋末战争的时间线时就仅剩了不到两卷的篇幅。小说给平阳公主起名李凌云,这让我想起了经常会刷到的一个手游广告叫《凌云诺》,该游戏宣传说是什么大女主经营事业,但实际上是各种玛丽苏。小说文案诈骗还说“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大写的不服”。但实际上,女主每一次不服,都会遭遇到来自封建家长制和男性权威的巨大打击,况且作者写女主不服不是因为她自己要求人格独立,而是仅仅出于保护幼弟以及家族利益而做出的有限反抗。
《大唐平阳传》总共八卷的篇幅几乎都花费在写鸡毛蒜皮的宅斗方面,从卷一到卷五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描写李家的宅斗、与其他士族之间的小打小闹,以及平阳公主与何潘仁、柴绍的之间的狗血三角恋,直到卷五最后才写到平阳公主嫁给柴绍,之后又要与柴绍的庶母和小妾宅斗。通篇只有卷六、卷七涉及到天下争霸内容,却还把重点放在了写家族恩怨方面,而平阳公主的军功都算成了是男主何潘仁被平阳公主的爱情俘获而替她打下的。
小说开篇,平阳公主就被亲母亲窦氏看不顺眼,刻薄奚落一番,之后还被狠狠扇了一耳光。当窦氏见到平阳公主“耍大刀比拿绣针更显轻盈自如的情形”,就告诫平阳公主“你这些刀啊剑的都收起来永远都不要再碰了,然后你再给我好好抄几遍《女诫》和《女训》”。但是,作者写的可是隋唐时期,不是集权社会晚期,隋朝对女人的要求还不至于到如果不去绣花只喜欢耍刀,就会被罚抄《女诫》《女训》的地步。小说中窦氏声称之所以打压儿女们,是因为“原本只是指望他们能少做点蠢事,少惹点祸端。”但在历史上,窦氏幼年时听说隋文帝登基,就大胆说出了可能会被灭族的话“‘恨我不为男,以就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出自《旧唐书》)像窦氏这样有胆识的隋唐女性,怎可能期望儿女们“管住口舌、少惹祸端”呢?可见,作者笔下的窦氏,更像集权社会晚期的小脚女人,却没有隋唐女子的英气。尽管窦氏去世的时候,小说辩白说她是因早年被婆婆独孤氏苛待以及儿子的病情才导致对儿女们偏心。但是,如果作者真的想写大女主爽文,就无需设置女性角色先受尽苦难再将苦难延续给下一代。小说中像这样处处打压女性角色的情节只会让读者们感觉到心情憋闷,更何况,这样的无意义虚构还会给真实历史人物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还有,平阳公主的姐夫为了对付李家,就差点把妻子李二娘虐待致死,把她一只胳膊打断,打得鼻青脸肿,还差点让人缢杀了她。而李二娘的婢女阿锦更是被“拜仙台”刑具折磨地生不如死“将她的脖子死死压在横杆之上,压得颈骨都发出了可怕的声音。”而且无论李二娘写不写告密信,她和婢女最终都会被灭口。尽管隋朝的法律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唐代沿袭隋制,《唐律疏议》说“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论;死者,以凡人论。”而主人杀死无罪的奴婢,尚且会“徒一年”。如果作者只是单纯地想写虐女情节,那么写古代主人折磨婢女还算有几分逻辑合理性。但是丈夫残虐妻子甚至计划着杀妻灭口,这是古代法律不允许的事。
后来,平阳公主听闻二姐有难,于是去二姐家救人,但恰好被未婚夫窦师伦碰见,因此就被认定不够“温柔贤淑”而遭遇退婚。窦师伦之前想娶平阳公主的原因是感觉她照顾幼弟时“沉静包容”,但当亲眼看见平阳公主打打杀杀,就妄议她“根本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发觉平阳公主不是他想娶的妻子。小说中其他人同样持这种观点,认为平阳公主“一个小娘子如此心狠手辣,名声一旦传出,莫说窦五郎的亲事了,日后这洛阳城里,谁家还会娶她,谁家还敢娶她?”作者让隋唐女子因不够“温柔贤淑”就被退婚,却丝毫不考虑隋唐时期本就民风彪悍,并不像集权社会晚期那样苛求妇女必须“温柔贤淑”。如果隋朝的男人发现未婚妻性情彪悍,本就应该更觉得幸运,因为一个彪悍的妻子可以有效地辅佐丈夫的事业。
哪怕是历史上敢于带兵打仗的平阳公主,作者仍要强调她圣母心泛滥,见识到何潘仁制造的“尸山血海”,就因此“觉得呼吸都有点困难”。在作者眼里,女主制造的杀戮一定要远远低于男性角色的破坏力,但哪怕是破坏力远远不及男人们的平阳公主,却依然只因打架杀人就遭人厌弃,屡次被搁置了婚事。小说安排平阳公主嫁给柴绍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柴绍是唯一一个见过她打架杀人的真面目又不会心生嫌弃的人。但小说中也有多处明显描写男性角色残忍嗜杀,却从没有人因此对凶残的男人们表现出嫌弃厌恶。
小说写平阳公主打算推迟婚期是为了照顾弟弟李玄霸,写平阳公主练就一身武艺也是为了弥补李玄霸因心疾不能练武的遗憾。甚至在李玄霸死后,平阳公主要离开柴家也只是为了代替李玄霸去看他没看过的风景,替他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最后,平阳公主之所以参与天下争霸,也仅仅是为了替弟弟李玄霸以及李家的家族恩怨而复仇。在作者的观念里,哪怕私自募兵的英雌平阳公主,身为女人她也不能只因为自己不服就去反抗。作者急切地为平阳公主找寻一个符合孝悌的、对封建家长制不造成强烈冲击的理由,让她的反抗看起来没有更离经叛道。
因为小说私设男主是何潘仁,所以虚构了许多写平阳公主跟男二柴绍感情不和的情节。小说虚构了柴绍在跟平阳公主结婚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小妾并且生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出身青楼的红颜知己秦娘。平阳公主跟柴绍结婚当天,柴绍的小妾因受到柴绍庶母的挑唆就设计让庶子中毒,又颐指气使地嫁祸给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忍受着小妾公然对她的不敬,还圣母心泛滥地把庶子救了下来。后来事情败露,平阳公主心灰意冷提出合离。为了维系平阳公主即将破裂的婚姻,李家的嬷嬷安排让难以生育的秦娘为柴绍生下一个儿子之后难产而死,让平阳公主“就算跟柴绍面和心离,至少还能名正言顺地养一个孩子”,以便“更有理由留在柴家”。虽然历史上柴绍是否有小妾和庶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平阳公主与柴绍的关系是否和睦,可以从一些史料中得到印证。《旧唐书》称“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虽然李渊刚起兵时,平阳公主表示可以自行藏匿并与柴绍暂时分离,但在起兵之后,平阳公主仍然与柴绍的军队呼应作战,渡河之后,柴绍又亲自接应平阳公主。既然平阳公主和柴绍在战场上依然保持了足够的默契和信任,就证明这二人的夫妻关系不至于像小说中写的“面和心离”。
平阳公主的幕僚之一何潘仁,被小说提拔到男主的位置。小说第七卷用极少的篇幅对隋末争霸一带而过,还不忘夸大李渊的号召力,对李世民的战绩也再加上一笔。但是,主角平阳公主的历史功绩却被边缘化处理,改编成了何潘仁因为爱上平阳公主,所以甘愿替她打下江山。文中何潘仁深情地向平阳公主告白说:“阿云,请容我奉你为帅,听你号令,帮你打下这片江山。”在这之后,小说从不写平阳公主单独带兵打仗,而是全由男主何潘仁从旁协助。为了配得上中原的公主,男主何潘仁最终表露其真实身世是西域何国的王子。小说又在末尾昭示,平阳公主与何潘仁再婚后会假死隐遁,最终完成言情小说的玛丽苏he结局。历史上,胡商出身的何潘仁仅仅是平阳公主的其中一个幕僚,平阳公主派人游说使他归附(“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旧唐书》)此外,平阳公主还派人游说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旧唐书》)。可见,何潘仁在平阳公主招募的军队中并没有多少特殊性。但是,小说仅仅为了达到甜宠he的目的,就给一个边缘男性人物附加了太多的闪光点,却因此再把平阳公主的战绩给削弱掉,让她赢得爱情却失却主体性,这对历史上的平阳公主实在是最深重的侮辱。
——————
(后面的这一部分历史考证,简要梳理一下平阳昭公主的历史功绩。致谢ID章然整理过的一篇文章,我在这里只简明扼要的谈谈。)
1. 平阳公主在怎样危难的时刻起兵?
李渊起兵时,派人告知平阳公主和柴绍,于是柴绍决定追随李渊“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但柴绍不希望平阳公主一同前往“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旧唐书》)”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柴绍是出于为平阳公主安全着想,还是打算丢下平阳公主,但平阳公主的回复却很坚决:“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旧唐书》)”
其实这时候,平阳公主选择自行藏匿的状况是相当危险的。李渊既然已经起兵,就把他所有的亲属都变成了政冶犯。尽管平阳公主的女性身份可以为她做到一定程度的掩护,但如果一旦被发现,肯定也免不了牢狱之灾。
在当时,平阳公主的庶弟李智云就被抓住处死“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为吏所捕,送于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旧唐书》)”就连李渊的旁系和姻亲也被抓进监狱“及义师围长安,永安王孝基、襄邑王神符、江夏王道宗及高祖之婿窦诞、赵慈景并系狱。(《旧唐书》)”
2. 平阳公主是如何起兵的?
在与柴绍分道扬镳之后,平阳公主并没有藏匿起来,而是先招募了数百人“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旧唐书》)”
平阳公主随后派人劝降了数万人势力的何潘仁“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旧唐书》)”“西域商胡何潘仁入司竹园为盗,有众数万。(《资治通鉴》)”
接管何潘仁的势力后,平阳公主攻下鄠县“潘仁攻鄠县,陷之。”(《旧唐书》)
平阳公主又迅速收编了几波盗贼的各数千军队“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旧唐书》)”
京师留守的军队讨伐平阳公主,被平阳公主挫败“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旧唐书》)”“西京留守屡遣兵讨潘仁等,皆为所败。(《资治通鉴》)”
接着,平阳公主拿下京师以西的盩厔、武功、始平:“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旧唐书》)”“因略地盩厔、武功、始平,下之。(《新唐书》)”
自此,平阳公主已收编七万军队,威震关中:“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旧唐书》)”“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新唐书》)”
3. 平阳公主起兵的规模有多么大?
史书明确著明平阳公主所领的军队数量是这一次:
“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旧唐书》
“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新唐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七万人指的是新来归附的那批人,而不是平阳公主的全部人马。
但是,到了《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李世民接收平阳公主的军队时:
“太宗自趣司竹,贼帅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皆来会,顿于阿城,获兵十三万。”
《资治通鉴》同样记载了“世民引兵趣司竹,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皆帅众从之,顿于阿城,胜兵十三万。”
因为要矮化身为女人的平阳公主,在这里封建史学家故意不提及平阳公主,而是提及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但这三人都是平阳公主麾下的幕僚,这里的十三万人大约就是平阳公主的军队。即便做保守估计,平阳公主招募的军队也有十万以上。
而李世民到达泾阳时的军队有九万人(师次于泾阳,胜兵九万)。对比之下可知,平阳公主招募的军队实际上比李世民还多,但却被李世民直接窃取。
4. 平阳公主在唐初的待遇。
《旧唐书》称“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但比起李渊的儿子毫无军功但是每个都可以封王,李渊刚起兵时李元吉毫无战绩就得了“太原郡守”,平阳公主的待遇也只是比其她公主赏赐更多,实际上已经对她太不公平。
而平阳公主麾下的马三宝、何潘仁、李仲文、丘师利尚且都被先后封官,身为女性的平阳公主却被剥夺军权,重回到后宅之中,直到去世。
平阳公主于武德六年薨逝,稍微被“破格”用了鼓吹之礼,甚至还差点被驳斥女人不应该用鼓吹。“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旧唐书》) ”
如果平阳公主是李渊的儿子,她甚至已经足以与李建成、李世民竞争继承人的位置。这些看起来与其她公主不同的“破格待遇”,恰恰仅仅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被降级,实际上对平阳公主已经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