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唐-胡愔(女冠) ...
-
唐著名的女道医,女气功家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胡愔方》二卷。
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居太白山(位于陕西郡县南)。据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泻图序》,后题大中二年戊辰岁(公元八四八年)述,则胡愔为晚唐人。
胡谙,道号见素子,对脏腑理论研究有素并有所得。她从道教摄生出发,把吐纳导引、却谷长生揉合—起。她认为五脏“各有所主”,“五脏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五脏之气,对人体各组织均有重要作用:“五脏之气,散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关节,引为筋脉津液血髓,蕴成六腑三焦十二经,通为九窍,故五脏者,为人形之主”。她主张保护五脏以却病延年,“五脏坚强,则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为了保护五脏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必须先对脏腑有明确的了解。她认为原有脏腑理论过于“奥密”,“后学之辈,罕得其门”。于是她经过一番“搜罗管见,罄竭谀闻”的过程,终于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按据诸经,别为图式”,编绘了?黄庭内景图》—卷。观其内容先明脏腑,次谕修行,并行病原,吐纳徐疾,旁罗药理,导引屆伸,察色寻证,月禁食忌”,确是一幅罗致多端、体例庞杂的道教图卷。据她自序,此画卷“披图而六情可见,开经而万品昭然”,很可能她的脏腑理论在图中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可惜该图卷早已散佚,仅从《唐书》、《宋史》的艺文志中见其图目,故关于她的脏腑理论的价值如何,无从评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录《黄庭内景经》一卷。宋《崇文总目》医书类著录《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道书类著录《黄庭外景图》一卷,均为女子胡愔撰。《总目》又著录《黄庭内景图》一卷,余锡鬯云:“《唐志》、《通志》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撰,或是一书”,但《宋志》著录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又有《黄庭内景图》一卷,似为二本书,或同一著作的两种抄本。《宋志》著录胡愔的著作还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又,见素子《洞仙传》十卷,此见素子疑为另一人。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于《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著,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前本先后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