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调研报告:中国古代疫病防治 ...
-
一、概述
疫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爆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古代中国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
二、主要疫病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1. 鼠疫
- 防治措施:早期采取焚鼠法,后来将其与物理隔离相结合,采取隔离病人、消毒、封锁交通等方式进行控制。
明末瘟疫:掩埋尸体。成化7年五月大瘟疫,宪宗皇帝就亲自发上谕,“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瘗遗尸”(《明宪宗实录》)。万历年间的大瘟疫,官方也是给民众提供草席棺木让民众掩埋死者。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中国的传统,而非官方出动军队蛮横的强制火化。
明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官方的太医院医官医生一般都有300多人,地方上京师所在地顺天府还有惠民药局,一旦瘟疫爆发,尤其是嘉靖朝之后,皇帝都会命令太医院开门,令太医等人深入民间问诊、施药。如《世宗实录》所载:明世宗本人亲自撰写方书(世宗衷心道教,对求生炼丹非常擅长),制成《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还命令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嘉靖24年更直接“于朝天宫门外施药”
除了官方就诊施药之外,政府也会向民众发放钱财、动员民间医生。万历10年,万历皇帝不仅命令太医问诊施药,还直接动用太仓官银,给每个患病者“银六分、钱十文”(《神宗实录》)。
2. 天花
- 防治措施:实行隔离制度,严格管理病区,进行消毒清洁,同时开展天花疫苗接种活动。
中国最早关于天花病情的明确记录是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救卒方》(此书也是屠呦呦教授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灵感来源),书中记载:“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決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葛洪所描述的“恶毒之气”所表现出的症状,正是天花的特征。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治疗方略,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面临疫病横行、夺去无数生命而无能为力的表现。
后来,天花在中国流行越来越久,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只要是得过天花并且存活下来的人,终生不会再复得。于是中国古代的医生开始尝试,让感染天花而病情不甚严重的病人与健康的人进行接触,使天花病毒在小范围内传播。这个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约80%-90%的人可以存活下来,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免疫学朴素尝试之一。
据调查,这种人传人的早期疫苗法可能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一直到明末还有传统医生沿用。
在明清之际,一种更为安全的“人痘疫苗法”出现了:将症状较轻的天花病人皮肤上的痘取下,晒干磨粉,然后让未得过天花的人吸入鼻腔,相当于灭活制剂。这种疫苗法致死率低于3%,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清政府主导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接种,大大降低了清代天花疫情爆发的风险。
而且康熙自己幼年也曾是天花患者
幼年天花使其获得免疫力
反而断绝了之后再患此恶疾的风险(据说雍正就是因为得过天花才夺嫡成功)
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成就与启示
1. 成就:中国古代通过隔离、消毒、封锁交通等多种措施控制了各类疫病的传播,减少了疫情的波及,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启示:在疫病防控方面,要注重科学预防,加强卫生管理。借鉴中国古代防疫经验,完善现代疫病防治体系,提高公众卫生素养,构建全球卫生安全体系。我所说的中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隔离。中医面对重大疫情,也提倡隔离,而是越早越好。对于防护服、隔离房、救护车本身没有中西之分,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而且集中隔离、村落隔离、家庭隔离自古有之。
第二,消毒。中医的消毒,首选艾叶、菖蒲汤液和酒精交替喷洒。酒精不是西医的专利,用酒精作为消毒剂,早在 2000 多年前即有之。同时还可配合撒石灰粉与雄黄粉,作为室外隐蔽处的辅助消毒。
第三,服药。中医可以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治疗的效果。根据当年的五运六气、季节气候、疫情症状等,指定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未发病时(包括潜伏期),可服用预防瘟疫的汤药(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清瘟败毒散等,以名家处方为准)或丹药(如避瘟丹、解毒丹之类)。在治疗上,可丸散膏丹、汤液药饮、针灸推拿、食疗药膳、喷喉滴鼻、药浴香薰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中医有100多种剂型,汤药只是其中的一种,将汤药等同于中医这是非常错误的。用汤药来治疗,当然是十分重要的选项,但丸剂、散剂、膏剂、洗剂、滴眼、滴鼻、喷喉、艾灸、针刺、推拿、药膳等也各有优势和特色。说无药可治者,是对中医的无知、轻视和误解。
第四,香疗。中医对于瘟疫的预防,十分注重香药本草和芳香产品的使用。用于配置防治瘟疫的芳香药物常用有沉香、麝香、安息香、檀香、藿香、
3.
四、结论
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今抗击新冠肺炎等疫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借鉴先人的经验,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共同防范和控制各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