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言 ...
-
《牛虻》第一章尾,遵循历史线的GAL大分线。
——人文主义大分线
初衷是“考虑怎么追到the Cardinal”,但后面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点,在于原文的价值观的糅合。
作者(爱尔兰,新教区域)+1896的俄国传递活动(东正教区域)+克拉夫钦斯基的思想(Populism,nationalism)+波兰的丈夫(东正教区域)——加起来去构想1848的天主教区域(只有它禁止结婚)
所以初衷显得难以展开,在世界观的构架上遇上如下挑战:
1 遵循历史——原文其实不太遵循1848的西欧尤其是意大利这个天主教浓厚的历史观构建,很多思想其实属于20世纪相交的东欧。
2 遵循文化——原文有东正教(权力观)+新教(自我鞭挞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自虐观)+天主教(借了个单身的皮,其实他们的历史修正在三教中最高),其实三教有自己逻辑自洽的部分,但合在一起就有种混乱感。
3 遵循Populism,nationalism——那估计能搞出来一篇小胡子的《奋斗》。
于是,就走历史同人线吧,历史显示出来的荒谬与真实,总是真实存在过的,这条大分线中出现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加上人文主义做这条线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