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女子科举 ...
-
会试在二月初,殿试在三月初,他们这一批新进的进士、同进士在四月初正式开始当值。
中间这一个月,是给外地入京的安顿家宅老小,或是给去地方赴任的收拾准备行李。
贾环既不需要安顿家宅,也不需要去外地赴任,这一个月倒可以逍遥自在。
从准备乡试开始,紧绷了一年多的神经,突然松懈下来,第二日,竟是直接睡到了黄昏才醒。
他昏昏沉沉躺在床上,正盯着夕阳余晖洒进屋里的晕黄光柱发呆,探春已经下学,敲了两下门,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
她一身女子学堂的校服,红艳明媚,意气风发。
“环儿,怎么还没起呢,天大的好消息,你竟然还趴在家里睡觉!”
“快起,快起,今晚吃麻辣火锅庆祝。昨个儿你刚考完试,娘怕你肠胃受不了才没让吃。今儿个是我的好日子,火锅必须吃起来。”探春催促贾环道。
火锅的事得从前年冬天说起。
那年冬天,糕点铺子里来了位西南地区的乡野郎中。赵姨娘见那郎中清风道骨,看起来有几分本事,便想让郎中给他看看头疼的毛病。
他这头疼病带了两辈子,上辈子的时候,一水儿的高精尖仪器都诊断不出来,这位乡野郎中自然也瞧不出什么。倒是让他从郎中的药匣子里发现了一包晒干的朝天椒。
原是西南地区盐价高,气候又潮湿,百姓用辣椒代替盐,既开胃,又去湿气。
因着头疼的毛病,他两辈子都吃得清淡,但谁能拒绝偶尔一次的香辣火锅。
大周这时的辣味多来自生姜、大蒜,辣椒并未普及,只在平民百姓间稍有流传,贾府在吃食上精致讲究,更不会碰平民用的东西。
探春头一次接触辣椒,吃完了,嘴唇肿得老高,话都说不利索,灌了一肚子水。结果好了没两天,又央着赵姨娘,让厨房又做了一次,从此爱上了这口儿。
辣椒尚未普及,不易得,第二年春天,探春直接在郊外买了个庄子,专门种植辣椒。
去年秋天,辣椒丰收,她又直接在城东最繁华的街上开了家辣子铺,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辣味火锅、烧烤,专门做辣椒相关的吃食。
起初生意惨淡,之后招待了几次女子学堂的学生,办了几场诗会,做了些辣椒诗,竟逐渐在年轻男女之间流行开来,生意才转好。现在,辣子铺的火锅是需要提前预定的。
赵姨娘从店里回来的时候,火锅已经煮上了,鸳鸯锅,一面是红彤彤的辣子鸡,鸡块炒得焦黄,一面是煮得嫩白的猪排骨,热气腾腾。
昨天殿试才结束,今天早朝,紧接着就公布了女子科举的事宜。往后科举,无论男女。
今年秋,增加一次府试,过了府试,便可参加明年春的院试。
这消息一出宫门,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满大街,无论老少,认不认字儿的,都要说评两句。
听到消息的时候,赵姨娘正在箱包铺子里查账。她自然替探春高兴,忙派了小厮去学堂告知探春,全然忘了探春在学堂,消息比她还快些。
她账没查完,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呢,就听铺子里两个挑书袋的书生又气又愤,指摘不该让女子参加科举,女子就该在后院相夫教子。
赵姨娘冷哼,是啊,允许了女子参加科举,但每年录取的人数不变,多了竞争对手,这些人自然不高兴。
赵姨娘给店小二使了使眼色,让人把这两个酸书生撵了出去,又不是揭不开锅了,犯不着赚这种人的钱,晦气。
餐桌上,贾环又夹了块赤红焦香的鸡块,感叹道,“合着,这么重要的事,就我最后知道呢。”
女子科举的事其实就是皇后和圣上的博弈。圣上同意了,全天下的女子都感念着皇后的好,圣上不同意,那便是和皇后、和全天下的女子做对。无论怎么样,都是皇后和三皇子一派得利。
人啊,就得知恩图报,他现在跟着三皇子,说不准,到了那一天,还能得个从龙之功呢。
“彩云说你睡了一天,饭都没吃,哪知道这些。”探春边吃边说。消息一传进学堂,大家高兴了半上午没上课,兴奋劲儿早过去了,现在是火锅更重要一些。
“那恭喜姐姐了,祝姐姐马到成功,旗开得胜。”贾环道。
“自然。”探春胸有成竹。女子学堂初级班是启蒙,中级班对应的府试,高级班对应的院试。她现在是高级班,秋天过了府试,明年春天就可以继续参加院试,过了院试,科举之路才算正式开始。
赵姨娘笑道,“行啊,赶明儿,等你也中了,娘出门就可以横着走了。”
探春看着赵姨娘,噗嗤一声笑道,“又不是螃蟹。”
赵姨娘柳眉一挑,下巴一抬,不服气地冲探春哼了声,“满京城,有几家能出两个进士的,我不横着走,谁能横着走。”
探春笑道,“这不还没考呢,娘就知道我能中了。”
“我生的,我当然知道了解。”赵姨娘理直气壮。
贾环打断,“娘说的也不对,中了也分一甲、二甲,你儿子就是个三甲的同进士,还是倒一,可不能对人乱说。”
贾环顿了下,又对探春说,“我不擅长作诗写文,科举也是硬着头皮,被娘用银子堆出来的。姐姐聪慧,可不能像我这样急于求成。我建议姐姐稳扎稳打,一甲、二甲、三甲,这里边的区别可大了。”
像他这次,一甲三人被直接打包去了翰林院,二甲里有一半人授了官职,三甲里,除了他侥幸补了贾政的缺儿,就只有两个被调到地方做官。其余的,都是冷板凳,继续学习、考试,等什么时候有空闲的职位了,才能补上。这其中,大有人等到下次殿试,进了新人,依旧没能捞个一官半职。所以,这名次还挺重要的。
贾环将他殿试时的经验和殿试后官职的封授,一一与探春说了。
探春点点头,贾环的院试乡试都是被周围情势逼的。院试时,是急着给娘赎卖身契,急着改善在贾家的处境。乡试的时候,他们娘三个被赶出贾府,手里有大把赚钱的买卖,却没什么背景倚仗,多一天,都怕被人抢了、欺负了。
现在,贾环有了官职,终于能缓一口气了。但就像贾环说的,他就得了个三甲同进士,这对以后的仕途很不利,想要晋升是很难的。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她必须拿个好名次,日后入了官场,才能和贾环有个照应。
“行,我一定一步一个脚印,每步都走得扎扎实实的。”探春保证。
“那好啊,我就在工部趴着,等姐姐捞我。”
赵姨娘照着贾环肩膀就是一巴掌,“臭小子,还没开始当值呢,就想着怎么偷懒。”
赵姨娘说完,又让小丫鬟拿了两碟铺子里的糕点,对两人说,“垫垫胃,别一上来就吃这么辣的,吃完了,又该肚子疼了。
娘三个边吃边聊,说到辣子铺的事,生意越来越好,原先的铺面有点儿小了,赵姨娘想再开两家分店,但辣椒怕是不够。
“这个,娘倒不用愁。”
探春停下筷子,继续说,“我打算着,今年让庄子附近的村民种辣椒。庄子里发辣椒苗,一文十棵。这东西不能白给,你白给了,他们伺候的也不会上心。等秋天的时候,咱们直接收干辣椒,二十文或是三十文一斤。咱们省时省力,村民也能跟着挣几个零花钱。等明年的时候,大家自己留了种子,咱们就只等着收就行了。”
贾环赞同,“姐姐这主意好,就是明年的时候,得记得提醒大家别种那么多,万一都种了辣椒,咱家也用不了那么些啊。”
探春点头,忽然笑道,“你瞧,竟忘了件大事。你过了年,就一直忙着会试和殿试,也没和你说。”
年前的时候,她和学堂里认识的好姐妹去城西那边观察民情。
她从一个老婆婆手里买了些圆滚滚,像萝卜又不是萝卜的东西。
那婆婆说那东西叫“土蛋”,是她儿子出海时从南边带回来的。南边岛上的人就喜欢吃这个,就带了些回来给他们老两口尝尝鲜。但她吃着又辣又麻,不好吃,搁了半年了,便想着拿出来扔了。
被探春遇上了,硬塞给婆婆十两银子,把土蛋买了回来,想等着贾环科举之后再拿给他看看。
一听“土蛋”,贾环便兴奋了。这名字,八成就是土豆。
扔了筷子,便让小厮去仓库把土蛋拿过来。
土豆怕冷,偏偏探春是在年前找到的,京城最冷的时候,他怕土豆受了冻害,白白错失了这次机会。小厮去拿土豆的工夫,他已经盘算好了,若土豆真冻坏了,就让探春去找那个婆婆,让她家儿子再去南边海岛一趟。
好在土豆被探春放在仓库,没受冻害,时令一到,倒有几个发了芽。挑出一些瘪的、烂的,还剩十来斤。
“这可是宝贝。”贾环看着一小堆土豆,对探春和赵姨娘说,“这东西,能让大周人口翻倍。”
“就这硬疙瘩?”赵姨娘不信。
“娘等着看吧,现在你叫它硬疙瘩,过两年,你就得叫它金豆子。”土豆的吃法太多了,大量种植之后,最先受益的就是赵姨娘的糕点铺子。
贾环解释,“这东西,我以前在一本杂书上看过,叫土豆,也有的地方叫马铃薯或者洋芋,既是粮食又是蔬菜。他们觉得这东西辣、麻,那是没储存好,书上说,土豆要放在阴凉、不见阳光的地方。太阳一晒,土豆就变绿,口感就又麻又辣。”
“表皮是有些绿。”探春拿了一个在手里翻看。
“我明儿就把土豆种上,秋天请姐姐吃烤土豆、炸土豆、蒸土豆。但只能选一样,还得留着繁殖做种呢。”
探春顿了下,疑惑道,“以前在那边的时候,宝玉和林姐姐他们也会偷着看杂书,但都是些话本子之类的,怎么你看的杂书就和大家都不一样呢,你这书在哪看的,该拿出来大家都瞧瞧的。”
“……”贾环干笑两声,胡编道,“我也想把书买回来,但那时手里没钱,只能去书铺站着看,等手里有钱了,书铺子早关门了。”
他这话一出,想起以前在贾家的日子,探春和赵姨娘都不再追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