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初为人父 ...
-
本文是我的阿婆曾经在老年大学的文学杂志《晚晴》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
仅对部分文字进行校对。
初为人父
如今,在医院里陪护产妇的大多是自己的丈夫,偶有几位婆婆、母亲,为了尽早母乳喂养,采用了母婴同室的国际惯例,大多数家庭在产科包下了房间,这样有利于产妇休息和家人的陪护,但也阻隔了在这特殊阶段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产科的茶水间就成了众人聚会的好地方。
茶水间据说是过道改建的,里面有微波炉,煤气炉,电热茶水桶等。砌有瓷砖的水槽上冷热水龙头一字排开,二十四小时供热水,很是方便。
小伙子几天前还是妈妈的儿子,小宝宝出生的一瞬间都成了”老子”,
角色变换得太快,令他们措手不及,要照顾妻子,又要看护宝宝,这般辛苦可想而知了。
初为人父,个个脸上都堆满了笑容,那笨拙的手不停地忙乎着,洗的洗,烧的烧,灌水的灌水,还有给宝宝用具消毒的,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哎哟!”消毒毛巾的小伙子被别人给烫着了。
“对不起!用蛋清抹抹手。”还往面条里磕鸡蛋的小伙子说。
“没事儿!我老婆昨天生了个儿子一一七斤八两,这点痛算什么!”摆摆手,走出了茶水间。
“砰”一个小伙子手中不锈钢勺子刚往用开水烫洗过的保温瓶里一放,保温瓶就爆了,周围的人吓了一跳,小伙子的手也被烫着了,顿时红了起来。
“赶快把手浸在冷水盆中!”一位婆婆边洗碗边告诉小伙子,“要用自来水冲泡二十来分钟,免得起泡。”茶水间的自来水遭了殃,水哗哗地在小伙子的手腕上流淌着。
“哎!我的手也不能起泡哟!几亩地还要我耕呢!(指日后照顾妻子和宝宝)冲噢!”飞溅的水花,不停地打在自己的脸上和旁人的身上。
“听说,十三床农村来的,没拆线,抱着婴儿溜出了医院。”
“怪不得,产科门口设了保安,我还以为是哪位首长太太住在这儿呢!”
“哎!四床,听说你老婆昨天晚上生了双胞胎,是儿子?还是女儿?”
“剖腹产吧?”有人又接着问。
“不!不!是顺产,两个人都是儿子,一个六斤,一个七斤,我们原来指望生个龙凤胎呢!”
“哇!真不简单,我爱人生一个六斤四两还剖腹产呢!”十九床的男人腼腆地说着。
这时一护士跑进来说:“怎么一股焦味?”
“哟!哟!恐怕是我的红糖稀饭吧!这微波炉刻度盘坏了,每次热饭都没有把握!”打开微波炉一看,稀饭四溢,所剩无几,托盘下的底板上已经结了一层饭痂。
“不要紧,不要紧,我丈母娘送了一大罐呢!”他浑然不知,这微波炉别人暂时不能用了。护士拔下电源插头,费力地清扫着,结痂的地方还用上的铲子铲呢。
“事,怎么这么多呢!我三天没睡觉了,又是龙灯又是会的。这边要拔奶,那边又没有纸尿片了,你们在哪儿买的?”一位搞电脑销售的小伙子焦急的问。
“不要买了,我先送你几片吧,走,跟我去拿!”
“阿姨!我熬的鸡汤,不知怎么我爱人不想吃?”戴金丝眼镜的小伙子一脸沮丧。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婆婆说:“鸡汤太油了,不易消化,让她先恢复身体,最好半个月之后再吃。小伙子你也辛苦了,自己先补补吧!“
“我宝宝真爱哭,我爱人好像没什么奶。”昨晚才出产房的五床的爱人说。
“吸!没有奶也要让宝宝吸!我爱人就是头几天没让宝宝吸,用奶瓶喂奶的,这两天有奶了,宝宝不肯吸!你看我,还要把奶拔出来放在奶瓶里喂。”正在冲洗奶拔子的小伙子说。
“你这个奶拔子在什么地方买的?我买的一百多元钱买进口货,根本不好用!”
“我就在医院小卖部买的,才十几元钱,好用得很呢!”
“我女儿才生三天就有黄疸了!不知怎么搞的?”旁边一个大个子的小伙子在问。
“没关系,你没看你房间门旁贴的医护指南?新生儿黄疸大多是生理性的,喂喂葡萄糖,观察观察!”一位书生气十足的青年答道。
旁边搓毛巾的小伙子竖着耳朵听着,“我家宝宝也有黄疸,医生也没有对我们讲要喝葡萄糖水嘛!我得赶快去买。”
我不知道要烧什么汤,你们家里都烧些什么汤?”问答声此起彼落好不热闹。
“我家烧的乌鱼汤。”
“丈母娘送的肚子汤。”
“我妈送的鸽子汤。”
“我老爸送的腰花汤。”
这时,被烫的小伙子把手从冷水里伸出来看看说:“这办法真灵!手不红了,也不疼了,我还学到不少知识呢。值!值!”
在这小小的茶水间里,谁也不知道谁姓什么叫什么,但初为人父的他们,在这里都成了朋友。在彼此的交流中,增加了一份信心,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生活,就是这样,在看似平常和琐碎之中,催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