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复习资料 ...
-
1、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视点理论——艾布拉姆斯(美)《镜与灯》
2、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诗言志”——朱自清——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
3、文学典型
是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性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其艺术魅力在于: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形势的大环境、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相互依存
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2)互动性
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性格的基础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4、王昌龄“诗有三境”
物境----故得形似
情境----深得其情
意境----则得其真矣
5、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6、王国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7、文学意境的美学内涵
(1)意境必须是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表现
(2)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3)意境必须揭示人生意味
(4)意境的诗意空间必须具有张力
8、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表诚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
(4)韵味无穷
9、意境的分类
王国维分类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0、抒情母题: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例如:浮云——思归、大雁——怀乡、流水——伤逝、蓬莱——羡仙、杨柳——惜别
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三种抒情母题
伤春与悲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离情与别绪——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思乡与怀远——孤雁独南翔,绵绵思故乡(曹丕《杂诗二首》)
11、文学文本
含义: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意义:文学文本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它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12、英加登“文学文本四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语音层
(2)意义单元----核心层
(3)多重图式化面貌----包含若干“未定点”有待具体化
(4)再现的客体----文本的最后层面
13、文学语言组织
语音层面——赵元任——“代数和”论——“韵律象征着内容”
文法层面
辞格层面——倒装和反讽
01、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02、反讽---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说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字,所以是书呆子,倒说我糊涂!”尤氏道:“你是状元,第一才子!我们糊涂人,不如你明白。”
14、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3)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 ——什克洛夫斯基
15、1928年,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16、叙事层面——热奈特 (1)故事内容
(2)语言组织
(3)叙述行为
17、故事时间:故事本身的时间
文本时间:讲述故事需要的时间,即篇幅长短
18、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第三人称叙述:“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优点是可以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缺点是失真
第一人称叙述:“受限视角”
第二人称叙述
19、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0、人物“二重性”
格雷马斯:
(1)行动素---行动主体(推动故事进展)
(2)角色----性格
福斯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21、抒情的途径
(1)声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画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22、抒情的策略
(1)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诗家语”
(2)修辞策略——意象、隐喻、典故等
23、文学体裁划分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24、养气说:孟子有“知言养气”之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主观的道德和精神修养。周振甫先生扼要地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开以“气”论文之先,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虚静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斤”是古代砍凿用的斧、刀之类的工具。此话浅义是:有独特创造能力的木匠,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而运用手中的刀斧之类的工具进行制作的。引申义是:有独特创造能力的艺术家,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而运用手中的工具、选择表现方法进行创作的。
25、文学创作过程——开山纲领:诗言志
26、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辞要绮丽华美。赋是铺陈事物的,要明白流畅。
童心说: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27、文学创作的风格
关于风格的诸种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典论·论文》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体性》
28、文学风格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文学风格的分类:
司空图分类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分类模型
陈望道分类法: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2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30、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商品的消费
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
产品的欣赏与接受//产品的再创造和再生产
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如等价交换、市场供需等)//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31、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1)口传方式
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利于双向信息交流。视听结合的复合符号的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传播内容不能以物化形态固定
(2)书写印刷
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文字符号单一性与非直观性。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地位不平等
(3)电子媒介
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影视提供的直观性,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影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3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1)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
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2)文学消费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文学接受则是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
33、消费文化----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根本途径;消费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
主要特征:
(1)鲜明的物质主义
(2)消费品的象征意义超过其使用价值
(3)消费文化具有外在的感染性
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
(1)根本性地改变文学接受的观念。
(2)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异质文化的融合和渗透。
34、期待视野
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期待视野三层次:文学的期待——“前理解”、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
35、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泛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
空白----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
“清凉如美人”
36、社会历史批评:“知人论世”
文学阐释论:
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观群怨
37、文学的起源
模仿说
游戏说----席勒-斯宾塞说
巫术说
心理表现说
劳动说
38、严羽《沧浪诗话》: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司空图《诗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A、“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1)在生产力极低下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些文学体裁的繁荣,例如神话、史诗
(2)某些国家在经济落后的时期出现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例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B、表层结构----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
深层结构----故事中各个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具体故事叙述顺序的整体。
C、接受者的创造性
(1)作品形象的具体化 (2)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 (3)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