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节气 ...

  •   【节气】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

      我国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古代的纪日法、纪月法和纪年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

      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列表对照如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更

      一更夜从黄昏始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还有一个重要的计时系统,那就是“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分一昼夜为若干刻,在漏壶的箭上刻成等份,以作为较短的时间单位。古代长期施行的是一日百刻制,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
      百刻。

      足见百刻制起源之早。但也曾发生过几次改变。首先就是西汉曾改为百二十刻制,其次是梁武帝受佛教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梁末还推行过一百零八刻制,但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施行,旋即恢复百刻古法。直至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百刻制才真的走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4刻/小时×24小时/日=96刻/日,就是从那时固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阳平秘,身体泰康,有很深的意义。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ēng)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