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十一章 国统区文学 ...

  •   一、国统区文学概述
      01、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把尚未被日本占领的国统区后方基地称作“大后方”(注意区分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有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陕西等。
      1937年7月至10月,国民党军在北方相继丢失河北、察哈尔、绥远和山西、河南北部地区,退向黄河沿岸。在上海,经过“持久消耗”也渐渐不支,开始全线撤退。1937年10月29日,□□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
      国民党迁都重庆,标志着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的形成。大批人员、物质及政府机关、工厂企业、文教单位向西南迁移。其中,北大、清华、南开经长沙(1937.11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一路向昆明迁移(1938.4.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7.31回迁。
      02、解放战争时期《无问西东》 李芳芳导演,2018
      西南联大出身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散文家、小说家。
      汪曾祺出生在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虽然世道动乱,但是他辗转多地坚持读完了中学。1939年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上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朱自清、沈从文、刘文典、陈梦家、闻一多、吴宓、罗常培等学者。1944年毕业,1946年秋由昆明到上海,1948年到北京,历任上海致远中学教师、北京市博物馆职工、北京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1949年4月,汪曾祺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收录了《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等8篇早期小说,张扬了京派风格,建立起“最后一个”的文化传统书写模式。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知识、民俗、风景、人物、人情、人性
      小鸡跟真正的春天一起来,气候也暖和了,花也开了。而小鸭子接着就带来了夏天。画“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往往画出黄毛小鸭。这是很自然的,然而季节上不大对。桃花开的时候小鸭还没有出来。小鸡小鸭都放在浅扁的竹笼里卖。一路走,一路啾啾地叫,好玩极了。小鸡小鸭都很可爱。小鸡娇弱伶仃,小鸭傻气而固执。看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窜窜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捉在手里,那点轻微的挣扎搔挠,使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痒痒的。
      余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余老五何以是状元?他炕出来的鸡跟别家的摆在一起,来买的人一定买余老五炕出的鸡,他的鸡特别大。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上戥子称,分量差不多,但是看上去,他的小鸡要大一圈!那就好看多了,当然有人买。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鸡蛋下了炕,几十个时辰。可以出炕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还是稳一点。想等,没那个胆量。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三五八集期,父亲也带我去过。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如疾箭。
      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
      “只有老陆,陆鸭。”
      陆长庚在哪里?
      “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祃、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没有!还剩一块!”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鸡鸭名家》(节选)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二、国统区重要作家及文学群体
      1、“七月社”与《七月》杂志
      1937年9月,胡风在上海创办《七月》周刊,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因战乱,出版3期后停刊。
      1937年10月,胡风等在武汉发起成立“七月社”,同时创刊半月刊《七月》,第1期为“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辑”。至1938年7月16日,基本上按期出版3集共18期后,因战火临近武汉,中辍一年。1939年3月胡风主编《七月》第11期,载有王明、博古文章。
      1939年7月转至重庆继续出版,由半月刊改为月刊。1941年9月出版第7集1、2期合刊后,迫于“皖南事变”后日益险恶的形势而停刊。前后4年,共出32期计30册(其中27、28期与31、32期均为合刊)。
      ①理论家、诗人胡风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胡风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1953至1954年,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在“反右”和“□□”运动中,胡风两度入狱。
      胡风主要文艺思想
      (1)、“处处都有生活”说
      (2)、“主观战斗精神”说
      (3)、“精神奴役创伤”说
      通俗些讲,就是作家的一种战斗的人生观,一种战士的”人格力量”;从创作实践来说,就是作家在认识和表现现实生活时的立场和思想感情,它包含着作家对人生的强烈爱憎态度。胡风所指的“战斗精神”也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从无产阶级先锋队所发动所领导的历史大斗争爆发出来的产物”,也就是指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现实环境下的伟大实践精神。(胡风《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但是,由于胡风使用了“主观”二字,就被曲解为“反客观”的“唯心主义”。
      “精神奴役创伤”其实就是“缺点错误”,文学要写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当然要写人的缺点。广大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受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物质压迫和精神压迫,受着小生产私有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精神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被奴役的痕迹(像阿Q,当他被人出卖,将送上法场时,还在努力画一个签押的圆圈,还为画得不圆而伤心,这种麻木、愚昧、自卑,集中地表现出封建意识形态对一个落后农民的毒害,鲁迅将这种缺点概括成“国民性”,胡风进一步具体化称之为“精神奴役创伤”,并强调“在科学分析上用‘缺点’去指出,但在创作上一定要用‘创伤’去感受。”(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而这也被认为是在丑化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参见《历史的背面——贾植芳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48年10月,胡风等人在杭州灵隐寺
      前排左起:贾植芳、任敏(贾植芳夫人)、冀汸、胡风
      后排左起:朱谷怀、余明英(路翎夫人)、路翎、罗洛
      ②小说家路翎
      路翎(1923-1994)。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
      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原名徐嗣兴。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
      1944、1945年分别发表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与八十万字长篇《财主底儿女们》。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集团成员,中断写作20多年。
      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
      《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路翎著
      郭素娥:不甘心沉沦在精神饥饿与物质饥饿中的强悍的女人 刘寿春
      张振山:流浪型的工人,受过精神创伤,有暴力倾向,以暴制暴 魏海清
      郭素娥是陕西人。父亲顽固而贪欲,因此也极能劳作。他用各种方法获取财物,扩充他底薄瘠的砂地,但一次持续的可怕的饥馑,终于把他们从自己底土地驱逐了出来。就在郭素娥以后住的这山丛里,他们又遭遇了匪。父亲因为拼命保护自己底几件金饰,便不再顾及女儿,向山谷里逃去,以后便不知下落了。郭素娥,在那时候是强悍而又美丽的农家姑娘。她逃避了伤害,独自凄苦地向东南漂流。但她绕不出这丛山,在山里惊惶地兜了好几天之后,她才发觉自己还是差不多在原来的地方。她饥饿,用流血的手指挖掘观音泥,而就在观音泥底小土窟旁边,她绝望地昏倒了。……两天后,她被一个中年男子所收留,成了他底捡来的女人。
      ……
      对于饥饿的郭素娥,他是带着他底全部的狠毒走近去的;对于女人底运命,在起初,他是漠不关心的。他没有要知道这个女人在想些什么的愿望,更没有要和这个女人维持较长久的关系的愿望。但在今天,在这个骚乱的夜里,女人显露了自己,而且强有力地使他承认这显露底真诚,使他承认,不管两个人底生活境遇怎样不同,她是他底值得同情的敌手。

      \"没有打听过吗?\"摸擦了一下手掌之后他又问,用一种粗暴的声调,\"你要钱吗?\"
      \"我———要!\"郭素娥同样粗暴地,怨恨地回答。
      张振山惊愕地耸了一耸肩膀。他没有想到他会遭到样的敌手,他没有想到郭素娥会有这样的相貌的。当郭素娥向他叙说她底热望的时候.他避开她底真切。认为只要是一个女人,总会这么说;但是当她怨恨地,以一种包含着权威的赤裸裸的声调说出\"我——要\"来的时候,他却惊讶,以为除了婊子以外,一个女人是决不会这么说的了。而郭素娥,能够坦白地怨恨和希冀,能够赤裸裸地使用权威,决不是妓女,是明明白白的事。
      他现在仿佛又昕见了她底热烈的叙说,而且仿佛他自己施放的烟幕已经被疾风吹散,再要认为一个女人总会对她所要求的男人这么说,是不可能的了。他在肩上偏着硕大的头。从嗳昧的光线里向披着衣服的郭素娥凝望着。-瞬间,在他底内部的某个遥远的角落里,有一种他所陌生的东西震动了一下。他甩着肩上的衣服,垂下手来,缓缓地从齿缝里叹了一口气。

      灼热的□□上。张振山挨着女人底肩走出了屋子。站在土坪中间,向远远的山坡上的萦绕着雾霭的肃穆的松林凝视着。但是当他恼怒地触着了裤袋里的两张纸币,转回身子来,预备把它交给女人的时候,屋门已经关上了。
      他在门上狠狠地捶了一拳。
      \"你还不走! 人家听见了!\"在门缝里探出头来的女人小声说,但是在她底声音里含有一种不可解的希望,和一种不可思议的对自己的话底否认3;她底声调使人家暖昧地觉得,当她这么说的时候,她只是表明着与她底话句完全相反的意思而已。
      \"拿去吧。\"张振山在奇异地望了她一眼之后,把二十块钱递了过去。一分钟之后,他底庞大的强壮的身影隐没在隔开这小屋与矿洞底风眼厂的,孤独地长着两株小杉树的山坡后面了。郭素娥苦痛地叹了一口气,关上了屋门。
      当她在窗洞前借着灰绿色的月光窥看着两张纸币的时候,她牙齿在嘴唇间露出,激烈地磕响了起来。
      \"你说,这两张纸是唏意思呀!\"把纸币捏在发汗的手掌里,她望着窗洞外的晶莹的天空,发出了她底沉默的狂叫。

      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的,是人们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我只是竭力扰动,想在作品中“革”生活的“命”。——路翎

      这种原始强力主要集中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土匪,一种是流浪汉。就根本上说,这两种人都是破产的农民,但他们比土著的农民强悍得多。在路翎的改造下流浪汉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成为作者所偏爱的人物。从路翎自身的气质来看,他也是属于素质强烈的那种人。路翎因胡风案牵连,在被关押期间的情况可见一斑。绿原在他的回忆文章《路翎走了》中写道∶\"每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吃饭、大小便之外,其余时间都侧耳可闻他一直不停的、频率不变的长嚎,那是一种含蓄着无限悲愤的无言的嚎叫。\"这一点颇似《儿女们》里\"捶地板、叫出野兽的声音\"的蒋慰祖。
      原始强力的表现形式,在路翎作品中是经过了过滤的了。其实,这种强力像—个深潭,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善与恶都在其中,人身上的人性和兽性都外于强力状态。从表现湘西的原始强力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中,我们可以看到∶强悍和野蛮是并存的。经过路翎小心处理的原始强力,在郭素娥身上是对□□、精神的饥饿的强烈的渴求,在《泥土》里是对模糊的劳动者的主人公地位的向往。
      ——朱珩青《路翎小说的精神世界和“七月派”现实主义》,《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
      空间:苏州、上海、南京、江南原野、九江、武汉以至重庆、四川农村
      人物:七十个以上,职业遍及官、兵 、绅、商、学
      事件:“一 ·二八”上海抗战、“满洲国”成立、华北危机 、长城抗战、北平□□、西安事变、汪精卫媚敌、 “七·七”事变、南京失守、迁都重庆等等
      上半部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崩溃。这个封建大家庭出了叛逆子弟蒋少祖、蒋纯祖,而出身于大讼师之家的长媳金素痕,阴险毒辣地掠走了蒋家的财富,一面与蒋家兴讼,一面过着□□的生活。以至气死蒋捷三,逼疯蒋蔚祖。
      下半部主要描写蒋纯祖逃离危城南京,沿长江漂泊到重庆和四川农村所经历的四处碰壁、鲜血淋漓的心灵搏斗历程。他很像蒋少祖,但他又超越了蒋少祖,当蒋少祖追逐权力,当了参议员,在旧诗和宋明版本中寻找灵魂的静穆的时候,他却宣称青春是壮阔的,苦闷才能爆发革命与艺术,始终不苟同于污浊的流俗和僵硬的教条,而企图“在自己内心里找到一条雄壮的出路”。他在五四过后近二十年,重提五四时代的历史命题,强调“我们中国也许到了现在,更需要个性解放吧,但是压死了,压死了!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没有人底觉醒,至少我是找不到。”在武汉到重庆的演剧队中,他以这种苦闷的个性,与小集团的□□教条主义进行暴躁的争辩。在四川穷乡僻壤的小说,他又以这种孤傲的个性,向宗法制农村的冷酷和愚昧挑战。蒋纯祖始终处在“独战多数”和“困兽犹斗”的激昂而狼狈的处境之中,最终病死。
      蒋捷三
      蒋慰祖金素痕
      蒋少祖陈慧景 王桂英
      蒋纯祖
      蒋淑珍
      蒋淑华
      蒋淑媛
      蒋秀菊
      蒋纯祖,像一切未经琢磨的感情的青年一样,在感情爆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雄伟的人物……于是这个青年便不再那样坦白了。
      ……
      这一群人,是破烂、狼狈、疲惫而狂热,扫过每一个村庄,那些村庄是荒凉了,房屋倒塌,街上和空场上有尸体,野狗在奔驰。兵士们是裹着军毡、被单、以及农人底衣裳,在胸前挂着手榴弹。在每个村庄外面抛掷一颗手榴弹,然后进去搜索食物。这样地流浪了三天。第四天,他们重新到达江边——天晴,阳光照耀下的宽阔的,浩荡的江流,给了他们一种光明的、雄壮的感觉——意外地找到了一只小的木船。他们把木船底倒塌了的舱棚捆好,沿江边向上游划行。
      ……
      在这种漂流里,人们底目的,是简单的,但在各种危害他们,以及他们认为是危害他们的事物面前,尤其是在暧昧的、阴暗的事物面前,各人都企图使一切事物有利于自己,他们底行为便不再简单;而他们从那个遥远的世界上带来,并想着要把它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世界上去的一切内心底东西,一切回忆、信仰、希望,都要在完全的赤裸和无端的惊悸中,经受到严重的考验。

      路翎小说极力把人物对立两极的思想扭结在一起,写出痛苦中的快乐,宁静中的绝望;又注意写出人物心灵的多种变化,乐极生悲,悲极生乐;也能够把笔触透进人物的潜在意识 ,写到麻木后的觉醒,觉醒时尚带麻木。他的一枝笔力图要把人物内心来个翻箱倒柜,从里写到外,从外写到里。他表示,心理描写要彻底,务至其极。这就构成了他的小说的浓墨重彩的特色,喻乐为交响曲,喻画为油画,喻水为大江急流。
      这种浓重的心理分析使得传统的白描手法显得不够用了,路翎多用的是复笔描写法。白描手法往往以个别暗示性的细节一笔带过的事情,他却细细地咀嚼,层层皴染,把多重心理和多重景物的描写交织起来。
      路翎的描写是充满激情的。他主张作家要有主观战斗的精神,在如实描写中怒射批判的火焰。唐湜带点诗人的热情, 这样说:“路翎无疑的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而又全心充满火焰似的热情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热情是到处喷射着的,还不够凝炼”, “路翎从日常生活里酿造了热情的灼人的传奇的酒液”。路翎的激情,不是一味感伤的“悲”,也不是径直喷射的“愤”,而是由悲转化出来的愤,悲愤相生。

      路翎的文气是粗豪的,少低吟浅唱之句,多急管繁弦之章。他议论锋利,抒情热烈,多写血与泪的人生,悲与愤的情绪和大风大波的心理状态。景物描写,多是暴雨、迅雷、急流、险滩、酷暑 、严寒、江南无际的原野、长江湍急的巨流。人物性格多是热烈、刚正 、强悍、怨怒、悲愤 、粗野以及冷酷、凶残 。虽然不能说他笔下无景不峻峭,无人不峻急,但是他所追求的是力的艺术,所嗜在壮美,则是确实的。
      路翎的文句是修长的。他觉得中国的传统句法不够用,主张欧化,多用复杂的长句式,虽然尚不失流畅,但是每为他人所病。他的小说中确有不少可以置议的语句,有时把不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一齐用在同一事物、同一心境的描绘上,使人觉得累赘而又费解,有时句子冗长,子句和母句堆叠,令人有叠床架屋之感。但是,应该说,路翎的长句式大体是成功的,它没有传统“说话人”的油滑,也没有现成的套语和滥调(这一点甚至某些大作家也难免的),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文章的力量和气势。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
      陈思和:“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A.《子夜》模式:阶级性与典型性结合,通过人物阶级关系展示社会面貌,描绘政治经济全景图。
      B.《死水微澜》模式: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突出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变迁。
      C.《财主底儿女们》模式:以个人的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自传色彩。

      《财主底儿女们》模式,是一种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如胡风所分析的“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哪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的搏斗的经验。”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
      ……路翎这部总结性地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难历程的小说,虽然在50年代被剥夺了存在的可能性,但它仍代表了知识分子审视社会历史以及自身的精神搏斗史的独立视角和叙事立场,并在以后漫长的文学历程中曲曲折折地顽强地表现出来。——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路翎于1955年5月16日《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一批材料》公布后的第三天被隔离审查,入狱羁押了18年,直至1973年才被宣判20年徒刑(从1955年算起)。这种“不告诉时间的囚禁”对路翎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压力相当巨大,中间曾有一段时间被移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和“保外就医”。1975年6月刑满释放后,在北京做了四年半扫地工,直至1979年11月为其在“保外就医”期间“上书攻击党中央”的个人“□□罪”平反;1980年11月他的另一项“□□罪”即胡风集团案初步平反。
      《葡萄》
      塞上寒冷
      荒凉的黄土里扒出去年的葡萄
      冷风和白云一同飞翔
      夜晚有寒月和监狱的探照灯照耀
      冤案错案里的犯人们种植葡萄
      冤案错案的犯人们夜间谛听着
      从荒凉的黄土里出来的葡萄
      在风里轻微地响着的声音
      伸出来的柔嫩的枝
      嫩绿的叶子

      《槐树落花》
      暮春,
      扫地工在胡同转角的段落,
      吸一支烟,
      坐在石头上,
      或者,
      靠在大树上:
      槐树落花满胡同。

      扫地工推着铁的独轮车,
      黎明以前黑暗中的铁轮
      震响,
      传得很远。
      宁静中弥满

      2、讽刺小说与《文艺阵地》
      茅盾主编,楼适夷曾代行编务,1938.4.16创刊于广州,初为半月刊。
      1938年7﹑8月间,广州遭日军轰炸,移香港编辑,上海付印。
      1939.6.16起,刊物随楼适夷转移到上海,在半地下状态中编辑出版。1940年改为月刊。
      第5卷出2期后,即遭查禁。1941.1.10,在重庆继续出版第6卷,仍为月刊,由回到重庆的茅盾继任主编,并组成包括以群、艾青、欧阳山、曹靖华、章泯、宋之的、沙汀的编委会。
      1942年11月出至第7卷第4期被迫停刊。后又以《文阵新辑》名义续出第1辑《去国》(1943年11月),第2辑《哈罗尔德的旅行及其他》(1944年2月),第3辑《纵横前後方》(1944年3月)。
      历时6年,共出63期。共发表长、短篇小说100余篇(部),剧本近30部。绝大部分文章都与抗战有关,其中不少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如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张天翼《华威先生》《新生》,姚雪垠《差半车麦秸》,骆宾基的《东战场的别动队》,奚如的《肖连长》,丁玲《冀村之夜》,欧阳山的通俗小说《三水两农夫》,艾青《吹号者》,臧克家《泥土的歌》,夏衍《赎罪》,陈白尘《魔窟》,周而复《播种者》等。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1925
      不知几多人心系着的来车居然到了,闷闷的—个车立站就—变而为扰扰的境界。来客的安心,候客者的快意,以及脚夫的小小发财,我们目都不提。单讲—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他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先,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母亲。潘先生说人多照顾不齐,这么牵着,首尾—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
      首尾一气诚然不错,可是也不能全然没有弊病。火车将停时,所有的客人和东西都要涌向车门,潘先生一家的那条蛇就有点尾大不掉了。他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居然进展到距车门只两个窗洞的地位。但是他的七岁的孩子还在距车门四个窗洞的地方,被挤在好些客人和座椅之间,一动不能动;两臂一前一后,伸得很长,前后的牵引力都很大,似乎快要把胳臂拉了去的样子。他急得直喊, \"啊!我的胳臂!我的胳臂!\"
      一些客人听见了带哭的喊声,方才知道腰下挤着个孩子;留心—看,见他们四个人一串,手联手牵着。一个客人呵斥道,\"赶快放手; 要不然,把孩子拉做两半了!\"
      \"怎么的,孩子不抱在手里!\"又一个客人用鄙夷的声气自语,一方面他仍注意在攫得向前行进的机会。
      \"不,\"潘先生心想他们的话不对,牵着自有牵着的妙用; 再转一念,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费唇舌,不如省些精神吧∶就把以下的话咽了下去。
      而七岁的孩子还是\"胳臂! 胳臂!\"喊着。潘先生前进后退都没有希望,只得自己失约,先放了手,随即惊惶地发命令道, \"你们看着我! 你们看着我!\"

      \"悔什么!\"潘先生一半发气,一半又觉得怜惜。 \"到了这里,懊悔也是没用。并目,性命到底安全了。走吧,当心脚下。\"于是四个一串向人丛中蹒跚地移过去。
      一阵的拥挤,潘先生象在梦里似的,出了收票处的隘口。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没有回旋转侧的余地,只有顺着大家的势,脚不点地地走。一会几已经出了车立的铁栅栏,跨讨了电车轨道,来到水门的人行道上。慌忙地回转身来,只见数不清的给申火T光耀得发白的面孔,以及数不清的提箱与包裹,一齐向自己这边涌来,忽然觉得长衫后幅上的小手没有了,不知什么时候放了的; 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乏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夫申火T人开都有点模粒了。
      幸而抱着的孩子眼光敏锐,他瞥见母亲的疏疏的额发,便认识了,举起手来指点着, \"妈妈,那边。\"
      潘先生一喜;但是还有点不大相信,眼睛凑近孩子的衣衫擦了擦,然后望去。搜寻了一会,果然看见他的夫人呆鼠一般在人丛中瞎撞,前面护着那大的孩子,他们还没跨过电车轨道呢。他便向前迎上去,连喊\"可大\",把他们引到刚才立定的人行道上。干是放下手中的孩子,舒畅地吐一口气,一手抹着脸上的汗说, \"现在好了!\"的确好了,只要跨出那一道铁栅栏,就有人保险,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而已经散失的一妻—子,又幸运得很,一寻即着∶
      岂不是四条性命,一个皮包,都从毁灭和危难之中捡了回来么? 岂不是\"现在好了\"?
      \"黄包车!\"潘先生很入调地喊。

      徐訏《一家》
      绳子没有,东边箱子不够,西边网篮缺少,佣人们一次次差出去买,东一声,西一声,叫人,问东西,嘀嘟,咒骂,世代书香的林府活像是动物园。
      这样一直闹到天黑,经堂里已没有佛像,书房里已没有古玩字画,于是林太太日夜香也不焚了,林老先生心也不修了。但是中堂里还有牌,于是大家又搓了起来。
      两天以后大家总算什么都理好了。至于房子与公共东西,则交给一个看房子的老佣人看管。
      林先生也把近湖的那些房子押好,一共是一万六千元钱,打好了一张汇票。
      行李一共三十四件,十件自己带,廿四件交给转运公司,到上海去领取。
      人有十二个,五个小孩,七个大人。每个大人管一个小孩,还有两个大人管那十件行李,这样分配原是再好没有,但是各人都要管自己行李,不肯管别人小孩。一路有风有景,有成千成万难民,他们不舍得不看,好像自己是专来看人家逃难的,笑笑说说,吃吃闹闹,老咒少啼地进行着。

      等到什么都理好,可以出发的时候,车子问题又发生了。行李房有二三十件行李,房间里又有十来件行李,林先生主张用老虎车,二少奶奶则主张用搬场汽车。于是大家又发挥了许多议论。二少奶奶的意思是运到那边可以有时间理,林先生则以为今天终是理不及了。老三自然附和二少奶奶的,因为他生怕叫他坐黄包车去押这些行李。林老太太没有意见,林老先生也以为还是汽车好些。
      所以这个争执是二少奶奶胜利了。
      林先生付好了账,雇了二辆汽车,自己带了十个人先走,叫老三点行李同搬场汽车一同走。
      这样,大家就大咒小啼的进了新屋,新屋自然乱七八糟,大家于是等行李到来。
      行李到的时候已经六点多,卸下以后,又要吃饭,今天没法开伙,自然到外面去吃。
      又是馆子问题,接着是车子问题,时间在争执中过去。吃完饭时候还早,似乎应当有点余兴了,但是老三不敢提议,老先生不想提议,二少奶奶有点累了,所以大家安安分分回家。铺床睡觉的时候,大家也已经有了呵欠。

      40年代的讽刺最后是由钱钟书收束的。这种收束,无论是从讽刺主题的现代性上,或者是讽刺小说体式与世界文学当下的联结上,都是十分出色的一笔。钱钟书(1910-1998)属于这时候后期的一位学者型讽刺型小说家,“孤岛”期间来往于沪地与后方之间,沦陷后陷入上海。
      《围城》……以《儒林外史》的描写气魄,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是钱钟书小说的主旨之一。他揭开爱情、亲情及家庭关系的内幕,来洞穿受到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从而进行道德的探索和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方鸿渐 鲍小姐 苏文纨 唐晓芙 赵辛楣
      孙柔嘉 顾尔谦 李梅亭 (三闾大学)

      褚慎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下次课程:四十年代诗歌
      七月诗派
      中国新诗派(九叶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