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写的魔幻儿童文学系列小说,包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内容,共7部。虽它归属于儿童文学,但我在小学和初高中从来没有看过,只是听过这本书的名字。但在不久前的机缘巧合之下,我开始认真阅读这部小说。越是阅读,我越是震撼:我难以想象J·K·罗琳如此奇思妙想,有无穷尽的不可估量的想象力,不然怎么能创造描写出这样宏观庞大的魔法世界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呢?
读完《哈利·波特》,我其实是有诸多感悟和体悟的,下文我将从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分析以及小说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
首先,我将从作者这个层面来分析J·K·罗琳是如何创作出这部恢弘的著作的。小说作品体现和物化着创作者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小说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说作品格调的高低。小说作品价值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三观进步性、人品道德修养的深度性和思想水平觉悟的高度。小说创作者创作的小说作品和他本人必须是思想性、人品道德和艺术性结合达到的和谐的审美理想统一。
因此,了解J·K·罗琳的生平事迹和道德品性对我们快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帮助性。J·K·罗琳,又名为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出生于英国英格兰,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小说家、电影编剧及制片人,是全球畅销的作家之一。1989年,24岁的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的出现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已经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1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J·K·罗琳自幼就喜欢奇幻作品。自身对爱与勇气有独特的见解,加之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终于在年近不惑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奇幻之作——《哈利波特》系列,并以此系列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
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曾一度想要自杀。故事完成后,罗琳多次寄出书稿均遭到拒绝。不过,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现在身价超过5亿英镑,比英国女王还富有。但富有的罗琳却认为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作为母亲,她低调生活,从不许儿女炫富。或许就是这样的她才能创作出哈利波特这样活泼乐观,富有正义感,勇于冒险的男孩吧。
然后,我将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层面来分析这部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六部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位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兹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部讲述的是17岁的哈利为了完成邓布利多留给他消灭伏地魔的任务,和好友面对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围追堵截,隐形遁迹。历经艰险,最终销毁多个魂器并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胜利的故事。小说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探讨了爱与拯救、忠诚和背叛、善恶共生等话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大胆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神奇又梦幻般的阅读享受,以及超自然色彩所引发的心灵感受。
罗琳曾说,《哈利波特》的主题是死亡。贯穿七部作品,亲人死去,朋友死去,最信赖的人死去,最美好的生命相继死去。最后的结局,就连哈利波特也要亲自赴死才可能有希望杀死伏地魔。她在情节和人物的设置上,包括一些魔法世界的规则上都能看出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人性皆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爱会死死的扼制邪恶,将邪恶束缚在内心。在哈利在发现自己拥有伏地魔的一些特质,担心自己会变成坏人时,小天狼星对他说:“另外世上好人和坏人并不是界限分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做哪一种人,这才是真实的我们。”当我们心中有爱,才能成为有正义的人。
伏地魔是迷情剂的产物,他感受不到爱,他的邪恶来自于内心的恐惧。他最害怕被人指出自己“混血”的身世,但他却打着“纯血”家族的旗号屠杀麻瓜和支持、保护麻瓜的人。只要爱能战胜恐惧,战胜邪恶。所有的邪恶都来源于恐惧,唯有爱能抚慰恐惧的灵魂。哈利只精通守护神咒和除你武器,但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爱和勇气,他对父母的爱、父母对他的爱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勇气,最终战胜邪恶。人世间所有的痛苦和罪恶都来自于恐惧,比如对父母、家族排斥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死亡的恐惧。邓布利多曾说:“死亡就像是经过漫长的一天之后,终于上床休息了。而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冒险。”死亡并不可怕。死者是和平安宁的存在,死亡会带来安宁。亲人的死亡会让死者悲伤,纯粹的悲伤是对死者的祭奠,怨恨和欲望会让死者的灵魂不安。邓布利多对死亡状态的哈利说过:“不要怜悯死者,哈利,怜悯生者,尤其是那些生活中没有爱的热闹。”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唯有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内疚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懂得仁慈的人。
最后,我想从小说的文学特色来谈谈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小说。该书被翻译成了62种语言,总销量超过了3亿本。当网文大道而行的今天,文学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颠覆性的跌入谷底的时候。以纸张为媒介印刷出来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却能跨越国界、年龄和种族掀起十年热潮。不仅如此,游戏、玩具、影视等哈利再创造作品接踵而至。该小说的大受欢迎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定有其独有的文学特色和审美价值。
它的文学特点与审美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哈利波特》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罗琳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魔法巫师世界——与麻瓜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鲜神奇,令人向往。第二,该书拥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男主人公六年的学校冒险生活以及最后逃亡经历令人目不暇接,人物立场的反复转换,小说不断设下扣人心弦的悬念,给读者带来神奇又梦幻的阅读感受。最后的结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圆满,许多重要的人物都在与伏地魔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罗琳在这里描写的现实而又残酷,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醒——战争永远是残酷不幸的。第三,小说细节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罗琳笔下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人性的善恶两面,即使是单纯善良的哈利·波特也有着冲动鲁莽的一面。在小说中最具矛盾冲突和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是西弗勒斯·斯内普。他作为双面间谍,来往于凤凰社与食死徒之间,他憎恨哈利,却又时刻保护他,他冷酷无情,却甘愿牺牲自己。小说对他描写并不多,却感染了很多读者的心。第四,小说中团结拼搏的友谊非常珍贵。小说中,黄金三人组从一年级相遇,他们相知相伴,互相鼓励,虽然偶尔有摩擦和矛盾,但永远是最坚定忠诚的朋友。或许就是这样的特点,才让书迷念念不忘吧!
从表面上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其中情节的设计,如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校园里发生的事情都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但是它也受到成年人喜爱的事实说明它迎合了人们的阅读取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实现自我的心灵空间。男主人公哈利的经历和命运具有普遍意义,人们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哈利代表的正义一方的每一次胜利,都会让人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引起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但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却在这样浮躁的年代带来了一丝平静,它来源于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但又脱离了幻想,返璞归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篇读后感参考了百度百科,还有相关的一些论文才完成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