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章 法理学 ...
-
一、 法的概述
(一)概念
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特征
1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为人们的交互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型、 标准或方向。
2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3国家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 普遍性,法在国家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
5程序性,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单选】法律关系是由 ()保证的社会关系。
A国家法律B国家权力
C国家强制力D国家司法机关
答案: C
二、 法的作用
(一)概念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
(二)分类
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对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法的社会作用是法对社会关系发生的影响。
1法的规范作用
根据法的作用的具体对象、 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作用、 预测作用、 强制作用。
(1)指引作用
①定义:指引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 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②对象: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2)评价作用
①定义: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 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②对象: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
(3)教育作用
①定义: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
②对象: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4)预测作用
①定义: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②对象: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间的行为。
(5)强制作用
①定义: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 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②对象: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违法犯罪行为。
口诀:指评预教强。指引自己,评价他人,预测你我他,教育大多数,强制一
【单选】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 ( )作用。
A评价、 惩罚、 强制、 教育 B评价、 教育、 预测、 惩罚 C教育、 强制、 鼓励、 预测 D评价、 预测、 教育、 强制答案: D
2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
三、 法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这是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为标准对法进行的分类。
成文法是指由国家特定机关制定和公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因此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不成文法还包括同制定法相对应的判例法,即由法院通过判决所确定的判例和先例,这些判例和先例对其后的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但它又不是以条文 (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因此也是不成文法的主要形式之一。
【单选】 按法律制定程序不同, 可将法律关系分为:
A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B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C基本法律关系、 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
D成文法律关系和习惯法律关系
答案: D
(二)实体法和程序法
这是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为标准对法的分类。
实体法是指以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为主的法律,如民法、 刑法、行政法、 宪法等。程序法是指以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立法程序法等。
【单选】□□及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无论履行哪一项职能,从行为到程序、 从内容到形式、 从决策到执行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所以:
A政府既要遵守实体法,也要遵守程序法
B政府只是维护和执行法律, 不需要服从法律
C政府必须全面严格履行法定职能,程序只是服从和服务于其履职尽责的需要而已
D在没有法律、 法规、 规章规定的情形下,政府不得作出任何决定
答案: A
(三)根本法和普通法
这是根据法律的地位、 效力、 内容和制定主体、 程序的不同为标准而对法的分类。
这种分类通常只适用于成文宪法制国家。在成文宪法制国家,根本法即宪法,它在一个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指宪法以外的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不同于宪法,其内容一般涉及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如民法、 刑法、 商法、 诉讼法、 行政法等。
【单选】按照规定的内容、 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行政法B宪法 C民法 D刑法
答案: B
(四)一般法与特别法
这是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对法所作的分类。一般法是指针对一般人、 一般事、 一般时间、 在全国普遍适用的法;特别法是指针对特定人、 特定事、 或特定地区、 特定时间内适用的法。
【单选】 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 可将法分为一般法与:
A普通法B根本法
C特定法D特别法
答案: D
(五)国内法和国际法
这是以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而作的分类。
国内法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内, 由特定国家法律创制机关创制的并在本国主权所及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国际法则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认可的,并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法律,其形式一般是国际条约和国际协议等。
四、 法的渊源
(一)概念
法的渊源即法的形式渊源, 是指法作为行为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单选】法律形式又称:
A法律规范B法律渊源
C法律条文D法律文件
答案: B
(二)分类
根据各种法的渊源在法律形式上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指以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文法, 如立法机关或
立法主体制定的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和条约等。
法的非正式渊源主要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文体现,主要有习惯、 判例和政策等。
(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1宪法
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提议, 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修改、 补充、 废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行政法规
(1)行政法规的概念
行政法规是指由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2)立法权限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89条规定的□□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单选】□□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渊源上称为:
A行政法律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D行政规范
答案: B
4 地方性法规
(1) 地方性法规的概念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 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2)立法权限
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备案。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和本省、 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 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 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 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 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设区的市、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设区的市、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 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备案。
5自治法规
(1)自治法规的概念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立法权限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 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 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单选】某省人民政府的规章与□□某一部门的规章不一致,按照法律规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由□□裁决
B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决
C由□□法制办公室裁决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违法的规章予以撤销答案: A
7经济特区法规
经济特区法规是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 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经济特区法规是我国地方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8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国际条约是指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同外国缔结的双边、 多边协议和其他具有条约、 协定性质的文件。国际惯例是指以国际法院等各种国际裁决机构的判例所体现或确认的国际法规则和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习惯。国际惯例是国际条约的补充。
【单选】 不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
C判例法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答案: C
五、 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作的分类。一般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作的分类,凡属于同一历史传统的法就构成一个法系,因此法系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法的总称。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两个,即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由于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两大法系在法的分类上、 法典的形式、 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等均不同。
【单选】 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 不正确的是: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答案: C
六、 法的效力
(一)法律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 时间、 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在法学理论中,法的效力层次有时也被称为法的效力等级,或法的效力位阶。我国正式法的渊源的效力层次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宪法效力最高,一切法律、 法规、 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效力次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
3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规章。
4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提出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5部门规章之间、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省、 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 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裁决。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此外,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裁决。
【单选】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行政行为依据的 “ 法” 是指:
A宪法和法律规定,不包括法规、 规章的规定
B宪法和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不包括规章的规定
C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不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 法律精神和法律
目的
D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也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 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
答案: D
(二)法的效力范围
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对何种人,在何种空间范围、 时间范围有效,从而发挥法
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法的效力可以分为三种,即对象效力、 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1对象效力
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即属人主义、 属地主义、 保护主义和以属地的原则为主,与属人主义、 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这四种原则。
①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
②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是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③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④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 保护主义相结合。即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我国采用的是第四种原则。
【单选】不论行为人的国籍与住所,只要行为人损害了某国利益,都适用该国法的法律效力原则是:
A属人主义原则B属地主义原则
C保护主义原则D折衷主义原则
答案: C
2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也即法律发生效力的地域范围,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由国情和法的形式、 效力等级、 调整对象或内容等因素决定。通常有三种空间效力范围:
第一,有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在一国主权所及全部领域有效,包括属于主权范围的全部领陆、 领空、 领水,也包括该国驻外使馆和在境外航行的飞机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这种法一般是一国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和许多重要的法律,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一般也在全国范围有效。中国宪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除本身有特别规定外,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二,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性法律、 法规仅在一定行政区域有效,如中国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自治法规。一是有的法律、 法规虽然是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但它们本身规定只在某一地区生效,因而也只在该地区发生法的效力。如全国□□会关于经济特区的立法就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特区。
第三,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如涉及民事、 贸易和婚姻家庭的法律。一国法的域外效力范围,由国家之间的条约加以确定,或由法本身明文规定。3时间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生效、 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1)法律的生效时间
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
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在没有明确生效时间规定时,根据惯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法律条文中自行规定具体生效时间;
③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立法机关另行发布专门文件规定法律的生效时间)。
(2) 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具体形式主要有:
①法律法规本身规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届满,从而自动失效;
②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自本法实施之日起, 旧法律法规立即失效;
③法律法规据以存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条件消失,或者其所调整的对象不复存在,或者其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自动失效 (比如当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规定);
④权力机关进行法律法规清理,对外公布某项法律法规作废;
⑤随着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相关内容与已生效的新法抵触的旧的法律法规自动失效。
(3)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单选】 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 如无明文规定时, 其生效时间应是:
A法律通过之日B法律公布之日C法律批准之日D法律签署之日
答案: B
七、 法律与道德
1 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法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平衡;道德强调对他人、 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条件、 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制裁后果。
4 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 人们的内心观念、 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手段保证实施。
5 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
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既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
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单选】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 错误的是: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均具有规范性
B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答案: B
【单选】成年儿子为治病借外债后不治离世,八旬老父毅然决定勇挑重担,替子还债,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父债子还,子债父还,理所应当 B这是一种道义责任,非法律责任
C这是一种民事责任而非刑事责任 D 这是一种刑事责任而非民事责任
答案: B
【单选】 “ 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 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法律体现道德B法律维护道德 C法律和道德二者相辅相成 D法律补充道德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