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4、《悉达多》 ...
-
世人所感一切都是为了认识你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例外。能理解这句话,就不会对文中的悉达多各种欲念缠身之后又得到圆满而感到不适。
进而上升,说周围一切都只是为了认识自己的温情的工具,这样说显得有点冷漠,我也不想在此方面多做思考。
悉达多,婆罗门之子,他拥有独特的美貌、高贵的出身,前半段,他一直有一种游戏人间的优越感,所以面对朋友时他说话总是带有一点讽刺。所有东西都好轻易得到,缺乏激情的他逐渐陷入虚无主义,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出家当沙门。
他的朋友乔文达因为仰慕他于是毅然相随。
沙门这几年里,他禁食、劳作、思考、等待,他渴求智慧,遇到乔达摩的教义之后他明白,智慧是求不来的,智慧不在教义之中。
乔文达面对乔达摩的教义陷入了一种“真理”之中,于是他与悉达多分道扬镳,转而投入乔达摩座下。
于悉达多而言,他之前向婆罗门求新知识,向沙门求新知识,随后他意识到“或许我应该向一只犀牛请教”,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世间万物皆有可学可领悟。
乔达摩是真正的神圣的传道者,但是他明白他要寻求的智慧不在其中。他认为,仅仅通过教义怎么可能获得解脱?
乔达摩并不恼怒,反而提醒说:“渴求知识的人啊,当心堕入‘见解’的丛林。当心陷入‘言语之争’的泥潭。见解本身无足轻重,无论它们是美是丑,是聪明是愚笨,人们都可以信之,也可以弃之。”
乔达摩说通过教义让求知者认识世界而得到超脱,超脱便是指平等的看待苦难,它只是一件事,没有见解没有态度。
悉达多看得很清楚,乔达摩所以成为佛陀,是因为乔达摩本身是自己探索、自己领悟自己觉醒,他觉醒非从教义中来。尽管乔达摩的教义完美,但缺乏乔达摩自己本身“经历的奥秘”、“旁人无有的体验”。
于是乔达摩说:“愿你的思考并非误入歧途,愿你抵达终点。”
悉达多从这一刻与朋友乔文达选择了不同的路,乔文达选择听从教义得到安宁,而悉达多选择去探索去体验。也是这里,他明白向外求求不来,开始将关注转向自身。
悉达多的第二部序曲是爱情、贪欲、圆满。
他从迦摩罗那里认识爱,从一个商人那里认识钱财,随后纵使自己陷入欲望之中。
这里更有些社会化了,动心的有两点。
一是书中说:“爱可以乞求,可以用金钱来换,可以被赠予,可以在街头偶遇,但唯独不能被强夺。”强扭的瓜不甜(笑),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精神上的碰撞,无法靠强迫让人产生爱。
二是社会交换。悉达多通过自己能书写能思考得到了一份工作。“人人取,人人予,这就是生活。”社会生活的本质便是交换,包括人际关系。
但是在这一步,过多的成就与得到,让悉达多再次陷入了空虚,情绪的刺激只能依赖于赌博,通过挥金如土掷骰输赢的方式,换取一种愤怒中的快感。
“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
现在悉达多失去了这两样更佳,“他不再从容对待损失,不再对拖欠金钱者有耐心,不再对乞讨者有善意”。他不断的消磨自己,终于是在短暂的清醒之中也发觉自己陌生。
他开始产生自厌,他开始渴求解脱,他想要将自己清空。
他做了一个梦。每日歌唱的小夜莺在一个晨起忽然沉默,走近一看才发觉小鸟赫然已死,身体僵硬躺在笼中。他在梦里掂量片刻,随后将它扔在了大街上。恐惧蔓延全身,仿佛他将自己全部的价值与美好,一并扔了出去。
这个梦给悉达多一阵醒悟。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不断反思,最后离开了这座“困住”他的城市。
他想死,最后在河流中明白了价值,开始醒悟。
也许人都要置身绝境,连生命都能抛开的抛开一切,才能重新领悟。
“我必须经历绝望、必须堕入最愚蠢的念头,才能走到自尽的边缘。才能再度领受恩典,才能真正入睡真正觉醒。”
这一刻悉达多释然了,他结束了对自己的仇恨,狭隘骄傲的“自我”死在那条河里,留下的是新生。
于是他留在了这条河旁,去找曾经的摆渡人,跟在他身边,做了一个船夫,他开始倾听河流的声音,开始沉淀。
最后情人迦摩罗的离世,让他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孩子。他将孩子放在身边,孩子却不感激仍然恶语相向,甚觉他虚伪。摆渡人劝他放孩子离开,他做不到。
摆渡人说:“你不强迫他,不打他,不命令他,因为你明白柔弱胜于刚强,水胜于岩石,爱胜于暴力。很好,我赞赏你。但你是否误以为自己没有强迫他、没有惩罚他?难道你不是用你的爱将他束缚住了吗?你每天的善良和忍耐,不也在无形中令他感到羞愧,使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吗?你难道不是在强迫这个骄傲而被宠坏的孩子,与两个仅靠香蕉果腹的老人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与我们这些把平常的米饭当作稀世的珍馐的人做伴?他们的思想他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年老平静,所走的路与他大不相同,在这一切之中,他难道不也是被强迫着、被惩罚着吗?”
直到后来,孩子自己逃跑了,悉达多追去,再次进入到曾经让他挥霍的城市,他看见了自己的过去。
他明白了自己无法帮助自己的儿子,也不能再执着地紧抓着他不放。
就如同悉达多当年自己从婆罗门的身份出走要去沙门时,在父亲房外站了一夜,父亲也便同意他走。
人生路终究是个体的独行,每个人必须自己走,不是父子之情就可以替代的。
悉达多经历了出走、苦修、放纵、痛苦、顿悟,最后得以圆满。人生的几个阶段都是为了成就他,所以书评里性别对立想法放在自我个人上,其实无关性别,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打磨,因为子女关系也是成人的一种催化剂。
最后悉达多再遇乔文达,乔文达一直都在寻求道,寻求一种可以让他安心的道,追寻外在“佛法”而无法真正定心,甚至因为不断追寻而常常迷失。通过悉达多的额头相触,他看见了他一直忽视的众生,众生即佛。他明白了悉达多为什么要去握那一颗石头,石头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乔文达在第二层迷失了自己,最后他才发觉,寻找的东西其实一直就在身边,就是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本心的沉淀。
不要通过别人去认识世界,也就是不要通过所谓的教义去追求世界追求真理追求佛法。
其实这本书对我帮助并不大,不过我也因此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觉悟还是因为痛苦得不够、思考得不够。
人在极端困境里就会反思,在极端自由放纵里就会沉迷献祭。
我从没处于任何一种,人生堪堪维持着平衡。
“凡是未曾彻底经历、未曾真正解脱的痛苦,终将再次归来;那些未尽的哀伤,总会反复上演、再次降临。”
所以请不要忽视自己的任何情绪,无论符不符合道德,他们首先应该被允许存在,只有真正存在过,才能寻求解脱。
痛苦和哀伤只有被正视、被倾听、才有可能真正结束。
最后悉达多达到了一种无恨的境界,他的教义——“爱,才是一切中最重要的。去洞察世界、解释世界甚至轻视世界,也许是那些伟大思想者的事业。但对我而言,我只想学会去爱这个世界。不轻视它,不憎恨它;不憎恨我自己,也不憎恨他人。我愿意用爱、敬意与惊叹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我自己,也看待一切生命。”
我觉得吧,所有的痛苦之所以是痛苦,是因为它没有被看到,没有被理解。旁人的帮扶可能让你好受一些,但解脱需要自己内心的拉锯、引导和思考。
两天,三个多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李蒙漪译本的文笔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