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季氏将伐颛臾 ...

  •   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孔子又是私学的创办者,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4)《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撰而成。《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文章主旨及段落层次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港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本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第一段写: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 “冉有!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第二段写: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三、重点应掌握的字词句
      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软”,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2.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3.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4.重点实词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见:拜见)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主持祭祀的人)
      ③是社稷之臣也。(社稷:指国家)
      ④是谁之过与?(过:名词,过错)
      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通“嫉”痛恨,厌恶。辞:托词,寻找借口。)
      ⑥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忧虑)
      5.成语
      (1)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2)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3)分崩离析: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论证方法:①演绎法、②类比法。
      ①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绎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阐明治国以礼的主张,是演绎法。
      ②类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和b.“虎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是类比法。
      (8)论据类型:孔子在论辩中采用了①历史材料、②现实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别的论据,使论点有了充分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①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现实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辞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诘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
      b.“虎兒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双重比喻。第一层: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兇”,把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押”喻比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龟玉毁于椟中”喻比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第二层: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
      ②排比:“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反诘:a“求!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d.”是谁之过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
      (10)由本文引伸出来的成语:a.“既来之,则安之”、b.“分崩离析”c.“祸起萧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