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劝父 ...

  •   76年的春节,没有鞭炮,也没有春晚,吃过年夜饭后,家里人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围着火笼坐着一圈,聊聊家常,温馨而美好。这个画面,陆建萍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陆父去世后,陆母跟着自己去了巴陵,探亲假四年才一次,每次只有二十天,而陆母也从不拉着家里人围炉夜话。
      陆建萍一边烤着火,一边想着找机会劝劝陆父带口罩。
      “建萍,平时就你话多,怎么今天不吭声?”陆父有些纳闷。
      “爸,我在心里背书呢。”陆建萍抿抿嘴。
      “爱读书是好事,可也要注意休息,我听你妈说,你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陆父有些不赞同。
      陆建萍忙解释:“白天要做饭洗衣,只有早上有时间,没事的,爸,我一点都不觉得累。”
      陆父点点头,“你是个心里有成算的孩子。”
      陆建萍犹豫了一会儿,“爸,我听您今年回来总是咳嗽,是不是感冒了?”
      陆父摇摇头,“爸没感冒,只不过喉咙有点发痒,过两天就好了。”
      “爸,那你的工友咳嗽的多吗?是不是他们传染给你的?”陆建萍装作无知的关心道。
      陆父想了想,“倒是有几个,应该不能吧。”
      陆建萍暗喜,“爸,那您去卫生院买几个口罩吧,您这一回去就立春了,回头一倒春寒,感冒的人会更多,您带上口罩也能预防一下不是。”
      陆母忙点头附和,“对,带几个口罩预防一下,你昨晚咳得都没怎么睡。”
      陆父架不住母女二人轮番上阵,点点头,“那行,我过了十五再去买。”
      白桂琴哄完打嗑睡的爱党睡觉回来,见几个聊得正热闹,想到吃饭时说的事,也坐到火笼边,干笑两声,“爸,那个房子的事能不能缓缓,二弟也得年底再回来,不如先让爱华住着,年底前我一定腾出来。”
      陆父把手里的茶缸往旁边的桌上一放,发出一声轻响。
      “看来是我老了,说的话不做数了。建国,你也同意你媳妇的话?”
      陆建国抬起头来,看了看陆父的脸色,小心的开口,“爸,我们这四个人挤一个屋,确实有点挤,冬天还好,夏天屋子里跟个蒸笼似的,实在是热得受不了。”
      “所以你就占你二弟的屋?”陆父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也不是占,这不是二弟在外头工作,一年回来一次,平时那屋子空着也是空着,没必要浪费是不是。”陆建国干笑着解释。
      “你是长子,就得有长子的样子,有能耐自己攒钱建房,不要只想着占兄弟的便宜。”陆父不是不失望的,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居然变成了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眼看着自己年龄也不小,陆父本想过两年让建国接班,可建国真要接了班,下面的几个妹妹他会管?看样子自己还得再坚持几年,起码等建梅把初中上完。
      白桂琴见状,脸上的笑容一收,拉着个马脸摔摔打打的进了屋。
      陆母有心发作一顿,但又想着年三十不宜动怒,硬生生的咽下这口气。
      在陆父的坚持下,年初一的早上,陆建军的房间还是腾出来了,一直到正月十六陆父走之前,白桂琴都拉着个马脸。
      家里人对此见怪不怪,自从陆爱党出生后,白桂琴一有不顺就拉着个马脸,也就陆建国吃她这一套,其他人该吃吃该喝喝,她若是气得吃不下饭,刚好其他人还多吃一口呢。
      陆父的包袱里还是塞上了四个棉纱口罩,陆建萍一路送陆父到村口,还在叮嘱陆父,“爸,你要记得每天都带口罩呀,如果脏了也要记得及时换洗呀。”
      “知道了,知道了,爸会记得的,你在家好好读书,如果有什么事,给爸写信来。”陆父看公汽来了,挑了个窗边的位置,摆摆手,“回去吧,外边冷。”
      陆建萍看着公汽远去,心里暗自期盼,希望能改变陆父四年后去世的命运。
      日子就在忙忙碌碌中很快渡过,陆父春耕后来了一封信,首先是关心陆建萍的学业,其次就是庆幸自己为了预防被传染感冒而戴上的口罩,派上了大用场,他一块下井的工友,有一个突然倒在井下了,送去医院照片子,说是得了尘肺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而这个工友恰恰就是平时咳嗽最严重的那个。他也联想到自己的咳嗽,也去照了个片子,幸亏自己还没事。陆建萍很是欣慰,马上回了一封信,特别强调了,口罩一定要勤换洗,哪怕是夏天热也不能摘下来。
      双抢、秋收干完,陆建萍终于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公告,那一瞬间,整个村子寂静无声,又过了一会儿,才传来阵阵欢呼,那是下乡多年的知青,在发泄着心中的喜悦——尽管在乡下生活多年,但他们的心里还是想回城跟家人团聚的,只是以前没有门路。村里读到初中毕业的青年也都跃跃欲试,此次高考门槛低,万一考上了呢?这年头连中专生都是香饽饽,包分配工作,进了厂都是技术员、干部,更不要说本科生、大专生了,真要有那一天,就改变了人生,改变了命运了。
      一时间,村长家的门槛都被踏平,大家都想进城购买复习资料,毕竟高考停了11年,村里的高中生凤毛麟角,有些人的书早就做引火的给烧了。村口的公汽挤得门都差点关不上,有些人甚至爬到了车顶,只为争分夺秒去新华书店买书。
      陆母也喜不自胜,一叠声的让陆建萍去复习,陆建萍见状也没有坚持干活。从今日起,她就能丢开家务活,心无杂念开始总复习。这一年多来,陆建萍的碎片记忆法很有效,她的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也小有收获,但陆建萍没有放松,她知道这次的高考五百七十多万人参加,最终只录取了二十七万人,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她这点水平,还远不够瞧。
      进城买书的人兴高采烈而去,垂头丧气而回——新华书店的复习资料早就被附近的人一抢而空,不少人一路哭着回村。没有书,他们拿什么学习呢?
      陆建萍有先见之明,她知道自己偷摸读书的事,村里的人有所耳闻,与其藏着掖着,被人找上门,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把资料借给他们自行抄写。但她没舍得把自己的书拿出去,这一年多她为了巩固记忆,陆陆续续的抄了全套,只是没有装订成册,她让陆母把手抄搞交到村长家,表示由村长安排。
      村里想复习的人听说后,都纷纷带上纸笔,前往村支部抄写。有部分人看书本那么多,嫌麻烦不想抄,想去借陆建萍的书看,陆母一扫把就扑了出来,有现成的书不去抄,净想些好事,借给你,我家建萍怎么复习,脸长得丑想得倒是挺美的。
      被骂的人掩面而逃,其他人听说后,纷纷鄙夷不已。只不过陆建萍只有文科的复习资料,想读理科的,物理和化学仍然没着落,只能四处写信求助,每天早上搭最早班的车赶往建宁城里,期待有所收获。
      村长还把村小的空教室腾出来给参加高考的村民与知青使用,村民和知青
      跟几十年后的先高考再填志愿的政策不同,今年只能填报一个志愿,而且报名时就必须填报。陆母希望她考省城潭州的大学,最好是师范类的学校。而陆建萍综合考虑了一下,北方的知名大学虽多,竞争也激烈。而自己上辈子在岭南呆了二十多年,习惯了那边的暖冬,对比北方动辄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天气,简直是天堂。
      一起来报名的同村和知青填报的多是本省的大学,少数填报的首都、津门、沪市的大学,填报岭南大学的唯有陆建萍,纷纷建议她多考虑一下。陆建萍谦虚的笑笑,并没有改变志愿。
      他们不知道,再过两年有一位老人会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种花家的经济自此起飞。自己如果在岭南上大学,恰逢其时。
      至于语言沟通,陆建萍上辈子被女儿带着常看港城的电视剧,而且都是原声的,常年看下来,也能听懂七七八八,自己也能说一点简单的。
      填完志愿回家,陆母听说陆建萍填报了岭南大学,大为不解,“你说你一个姑娘家,好好的填那么远做什么?听说那边荒凉得很呢。”
      陆建萍总不好说自己知道未来走势,只能耐心解释,“我看他们大部分报的都是本省的大学,竞争特别激烈,报那边的人少,这不是想着万一没考好,那边的竞争小,考上的机率也更大不是。”
      陆母面色稍霁,“志愿报了还能改吗?能报几个啊?”
      “今年只能报一个,报上去就没得改了。”
      “既然已经报了,就好好复习。”
      陆建萍点头应了,立马回房继续复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