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跨省的一家三代人 ...

  •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连降暴雨,尤其是下游寿张县段出现了记载以来的特大暴雨,几天内累计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中一天一夜降水达300毫米以上,平地已积水成灾,金堤河南岸小堤已经漫溢,无法防守。在全力以赴紧急修筑第二道防守堤时,河南上游客水形成洪峰,接连推毁山东范县三道拦水坝,全部泄入寿张县河段。寿张县金堤以南瞬间一片汪洋,台前村至孙口村一带水深达1.5米以上,墙屋倒塌无计其数,人民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军派出舟桥部队,动用大批橡皮船紧急抢救村民。与此同时黄河水位升高,与金堤河水持平,金堤河水一时难以流入黄河,寿张县金堤河以南至黄河北岸(今台前县全境)成为湖区,待黄河水位降低后,寿张县黄河修防段领导及技术人员,用数吨炸药,将临黄大堤张庄段爆破,使金堤河水下泄入黄河,事后在破口处建立了张庄排水闸门(即张庄闸)。这次灾后金堤河水事纠纷更加恶化,范县决心重修拦水坝,对原坝加高,以防后患,而此举给上游地区增加后顾之忧,于是濮阳继续加高两岸大堤,两省多次爆发民间冲突,解决金堤河水的出路问题,势在必行。在国家及河南、山东两省的关注下,由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协调,提出方案,最后□□于1964年2月29日“特急国水〔1964〕86号文”决定,采取区划调整的办法解决两省之间水事矛盾。首先以将河南省东明县划给山东省为前提,再撤销山东省寿张县建制,将寿张县金堤以南五个区并入范县,范县金堤以北五个区划给莘县,同时将寿、范两个半县合并而成的新范县,划给河南省、归安阳地区所辖,后因范县过于狭长析置台前县。金堤及金堤以北为山东,金堤河以及南部为河南省,作为河南省的滞洪区,金堤河上下游统一归河南省管理。
      从汉代设置寿良县,东汉改名寿张县,南朝宋改名寿昌县,北魏复称寿张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寿张县城移至旧县南15里。黄河决口,洪水冲开寿张诚西门,于城西汇成支流,后称为林秭河。县城被迫南迁到薛屯(今属马营乡),一年后又迁至黄河北,即今寿张”(见《寿张县志》)。即寿张县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至薛屯1年的短暂历史。从此寿张县治所永远离开了黄河南岸,结束寿张县治所在梁山县寿张集约800余年(其中包括县治所在竹口镇12年、薛屯1年)的历史。明洪武三年(1370年)“撤销寿张县,所属村镇分别划归阳谷县、宿城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移县治于王陵店(即今阳谷县寿张镇)”(《阳谷县大事记》),属东平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属兖州府。此后至寿张县建制撤销,寿张县治所一直在王陵店。1958年12月,阳谷县并入寿张县,王陵店变为阳谷县县治所。1961年7月,原阳谷县境域从寿张县中析出,恢复阳谷县建制,王陵店恢复寿张县治所。于1964年11月从此结束了其595年(1964—1369年)的寿张县治所(包括阳谷县治所3年)历史。建制约1900年悠久历史的寿张在1964年不复存在。
      因为1963年8月的洪水,彻底改变了这一家四口人。因为区划调整,月明带着两个孩子被划到河南濮阳,还没起名的儿子被划到阳谷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