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社会新闻部的记者们 ...
-
第二章,社会新闻部的记者们
省公安厅《警察风云》编辑部的办公场所是个大开间,大办公室内人来人往,一片忙碌。
一个半封闭式的小办公室里,身着警服的刘琴坐在电脑前写稿。
她年约二十七八岁,披肩短发,中等个,容貌清秀。
正忙着,她接到谢亚兵打来的电话,问一下陈大伟到了没有。他还把“踩点”的情况向刘琴简单作了介绍。他说,榕江中心广场一带确实有一伙以外地民工为主的盗车团伙,他和陈大伟已经和盗车团伙中一个外号叫“老鸭”的本地销赃者有了初步接触。他们还向“老鸭”提出要买五十辆二手高档山地车,“老鸭”已同意把信息向他们的头目于老大报告,过几天给谢亚兵消息。至于具体细节,谢亚兵让刘琴询问陈大伟。
刘琴刚放下电话,一高一矮两个女警走进她的办公室。
高个女警喊道:“小刘!”
刘琴回头一看,是她们杂志社行政办公室的卓大姐,忙起身热情地说:“大姐,找我有事?”
卓大姐把矮女警拉到刘琴面前,介绍说这位是她表妹,在基层派出所当片警。
年轻的女片警微微一鞠躬,恭恭敬敬叫了声:“刘编辑!”
刘琴礼节性含笑地朝女片警点了点头。
卓大姐继续说,她表妹写了篇反映基层所先进事迹的文章,想投给《警察风云》杂志,于是就带她来了!
刘琴答:“好呀,我们特别欢迎基层所的稿子。你把稿子发我邮箱吧,我看完后再和你联系。”
说着刘琴取出一张名片交给女片警,说这上面有她的邮箱地址。
卓大姐笑道:“小刘,我表妹是头次写稿,你可要多加关照哟!”
刘琴也笑道:“有你卓大姐的面子,我敢不关照吗!”
她们正说着话,陈大伟大摇大摆地闯了进来,一边喊道:“热死了,这鬼天气!喂,有水没有?”说着,他一眼瞥见刘琴办公桌上有一杯水,不由分说伸手取过,“咕嘟、咕嘟”喝起来。
卓大姐朝女片警使了个眼色,意味深长地笑道:“那就这样,不打扰二位了!”说罢拉着女片警离开。
女片警悄悄问:“这男的是谁?这么狂!”
卓大姐答,他是司法厅《法制报》的记者,听说正和刘琴搞对象,有事没事老往这里跑!
这些话都被陈大伟听见了。他放下杯子,抹了抹嘴,皱眉道:“这个长舌婆是哪路神仙?”
刘琴笑道,她是我们杂志社行政办公室的干部。说着她又嗔道,注意点形象好不好,这是办公室,公众场合!
陈大伟不以为然的一撇嘴,顾自拉过一张椅子坐下,一边还揩着汗。
刘琴递了几张纸巾给他。看了看时间,她说,到下班时间了,不如一起到外面吃午饭,边吃边谈。
陈大伟说:“好呀,不过我今天身上没带钱。”
刘琴笑道:“放心吧,不叫你买单!”
谢亚兵骑着他那辆铃木125摩托车进了报社大门。
他父母和唯一的一个弟弟都在农村。那地方收入水平较高,他父母一家人平日不愁吃不愁穿,也不要他寄钱养家。所以,谢亚兵每月的工资、奖金全部自己花,虽不是很宽裕,但也潇洒得起来。
放好车,他走进大楼,进入电梯。
他刚想关上电梯门,和他同一个部的女记者白蕊华匆匆跑进。
见了谢亚兵,白蕊华说:“哎,听说你们‘别动队’又有新行动了?”
白蕊华和谢亚兵年纪相仿,也是二十八九岁年纪。同时,她和谢亚兵的女朋友赖玉茹以及刘琴都是很要好的姐妹。
谢亚兵一脸懵,什么“别动队”?
白蕊华惊讶:“你还不知道吗?外面把你、陈大伟、刘琴称为‘不收红包别动队’呀!”
谢亚兵皱眉,不收红包别动队?难听死了!
近一两年来,谢亚兵和陈大伟、刘琴经常联手做些披露性的新闻,哪个超市售卖过期食品啦,一些地方自来水水质为何不达标啦,某条马路路灯几年不亮啦,等等。写这种新闻肯定拿不到采访对象的红包;另外,为了求得最佳效果,他们仨瞄准一个题目就集体行动,三家报刊同时“轰炸”。所以,新闻界一些好事之徒就戏称他们仨为“不收红包别动队”。
白蕊华笑道,虽然这绰号不太雅观,但她却觉得挺贴切。
谢亚兵问,听说她不是也在写一个反腐败的稿子吗?
白蕊华说正在收集材料中。过一会她还想去市电视台找一份背景材料,问谢亚兵要不要一起去。
谢亚兵回答说,他也正想去找赖玉茹,看看这次搞黑车团伙的采访能不能让她也配合一下。
社会新闻部办公室不大,室内摆放着几张办公桌,每张桌上放着一台联网的电脑。部主任余头、记者徐帆正在各自的桌后看稿、写稿。
见谢亚兵和白蕊华走进来,余头叫他:“过来,这里有一些群众来信,尽是反映丢车的问题,你拿去看看吧。”
余头姓余,年近五十,已当了十年社会新闻部的头。因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叫他余头,结果连他的名字都给叫忘了。
谢亚兵从余头桌上抱起一堆信件,惊讶地说:“这么多!”
余头问他,这几天不是在跟踪一个盗车团伙吗,进行得怎么样了?
谢亚兵答,情况摸得差不多了,明天他打算和《法制报》的陈大伟、《警察风云》的刘琴商量一下细节,就可以行动了。
余头关切地说:“注意安全,随时和警方保持联系!”
这时,李迪远拎着一个豪华电饭煲走进办公室,叫道:“余头,昨晚民政局下属一家企业开招待会,他们单位领导要我给你带个会议礼品!”
说毕,李迪远把电饭煲放在余头桌旁。
《榕江日报》社会新闻部连余头总共5个人,今天罕见的全部到齐了。
徐帆在一旁叫道:“李迪远,好事怎么尽轮到你,每次采访又是红包又是礼品!”
徐帆和谢亚兵、李迪远的年纪相仿,都在三十岁上下,只是他显得更文弱一些。
已经坐在自己座位的白蕊华调侃道:“你申请调到经济部去呀,经常往企业跑,还怕没红包、礼品吗!”
徐帆叹道,他没这个命,只能老老实实呆在社会部,写些阿猫阿狗的社会新闻取悦读者吧!
余头对他斥道,要电饭煲就给你,别唠唠叨叨的!
徐帆笑道:“我怎么敢和本部主任争礼品,这不是嫌活得太自在了吗!”
李迪远取出一份稿子给余头:“这份是民政局那家企业的稿子。”
余头接过稿子扫了一眼,立即又把稿子递还给李迪远:“我们部的版面不上企业经济类的稿子,你拿到其它版面去吧。”
李迪远说:“可是民政部门是我们社会新闻部的采访范畴呀!”
余头答:“民政部门下属企业的经济行为就不是我们的范畴了。还有,无功不受祿,你把这个电饭煲也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