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第七十章 逛逛一会展(四) ...

  •   【“这些材料的研发都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探索、实践,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绝不是一日之功。”

      云青青对前面的一段话做了一个小总结,继续说道,“说完了材料,我们就来说工艺,这个范围就太大了。

      就以钢铁为例吧,毕竟这种金属已经有了千年的应用历史,可以说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

      汉文帝时空。

      刘恒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姿势,神情更加专注了。

      如今大汉虽已有铁器,但一则质量不好,二则成本太高,实在无法推广,若能从天幕中获悉冶铁的契机,于军事于民生都有大利。

      “只是……此法广而告之,只怕诸国有异心者得之……”刘恒有点担忧那些不满他继位的叔叔伯伯和兄弟们,“罢了,朕举大汉之力还抵不过诸王不成。”

      .

      【“抛开天外陨石携带的自然铁不谈,我们就来说说从一块铁矿石变成钢铁型材,需要经历什么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生铁冶炼工艺和铸造工艺,而生铁就是钢材的前身。

      一块铁矿石经过筛选、粉碎之后,这些矿粉会和燃料一起进行烧结,使矿粉凝结,然后将凝结物加入炼铁炉中化为铁水流出。这些铁水就可以诸如模具中形成各种用具,但因为铁水中杂质较多,其质地非常脆,容易断裂和破碎。

      而生铁想成为钢材或者熟铁,就得进行提纯,将其中的杂质去除。去除的方法也简单,就是将生铁在温度更高的炉子里重新化为铁水,去除杂质后再次进行炉外精炼,就可以得到钢水。”

      而此时钢水里面其实还有杂质和气泡需要去除,把钢水表面抽成真空使气泡破裂后消失,这个时候的钢水基本上就纯净了。将这些纯净后的钢水再次加热搅拌,再把不同配比原料喷入钢水中进行精炼,最后就可以倒入模具中得到钢锭。”

      云青青简单介绍了一下炼钢的流程,继续说道,“成品钢锭经过轧制,就可以变成型材,之后经过一系列的下料、冲压、拉拔以及车铣刨磨钳等等工艺,哦,当然还有热处理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这四把火,就可以变成最后我们要的成品。

      这其中的门门道道多着呢,需要不断深入研究,这还只是钢铁,还有其他材料,但是一个人在其中一条路上走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有所成就,光靠个人或者小集体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一个国家设立专门的部门去研究,由国家管理监督并给予支持,不断吸纳优秀人才一代一代前赴后继,才能聚沙成塔。”】

      .

      汉武帝时空。

      左内史公孙弘怔在原地,在初初听到云青青推崇这“工匠之法”、“科学之道”的时候,他是非常不屑的。

      在他看来,云青青此举与那些百家学派努力推介自家学说以媚君上的行为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她的学说有着实物对比更加具有一些说服力而已。

      但云青青讲到此处时,他突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战栗与震撼,他从天幕上的机械上、从云青青的言论中,窥见了一支沿袭千年未曾断绝的脉络,它不像王朝更迭轰轰烈烈,也不像各家学说显极一时,这脉络悄无声息却又生生不息,在这片大地上代代相传了千年。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呢?

      “吾本以为工匠做得再好,也不过一家之技艺,这技艺传承终究是粗鄙而短暂的,又何以传天下、理朝政,行教化世人之责?吾以为唯有经书传记中的精妙高论方能流传千古……是吾狭隘了。”

      若这技艺与经验能在千年后仍为人所传承、借鉴、发扬,那这其中,自然也存在着某种不朽的精妙玄理。

      .

      【“原本这些发展理论、研究材料、创新工艺的使命,应该由世间最聪明的一波人来承担,可惜这些人往往都更愿意读书做官,通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来光耀门楣,只有极少数仕途不得意的人开辟新赛道,或者有些人纯粹为爱发电,当然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北宋的沈括、明朝的宋应星等。

      诸如以上原因,所以往往是工匠来承担了这部分工作,可是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让农民、工匠成为了失声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无人在意,他们的贡献不被重视,他们的声音也鲜有人听见。

      于工匠来说,他们很难将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流传开来,一些巧夺天工的设计也仅仅只是成为了上层手中的玩物和藏品。

      于士人来说,他们看不起工匠,认为‘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这一系列历史原因造就的思维观念,使得除了读书出仕以外的可能都成为了旁门左道,也使得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由于后继不足,一点点让明珠蒙尘,然后被西方现代科学强势碾压。”】

      .

      宋神宗时空。

      沈括听到云青青点到自己的名字,不由惊喜交加。

      惊得是自己仿佛后来官途不顺,喜的是自己青史留名,好像还是个好名声。

      “待我将此书编完,青史必将镌刻我沈存中的名字!”

      .

      明熹宗时空。

      又一次会试落第、正准备返乡再苦读三年的宋应星兄弟俩双双愣住。

      “长庚,这锦帛中所说的宋应星可是你?”宋应昇眼神发飘地看着弟弟。

      “长兄,我又怎么知道呢?”宋应星苦笑了一声,宋应昇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道:“是我不对,若那其中的宋应星当真是长庚,岂不是说你仕途……呸呸呸,瞎说什么呢,你我兄弟二人,三年后必然榜上有名!”

      宋应星沉默着,没有接兄长的话。

      他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且在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又对天文、农事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若这人当真是他,岂不是为他指明一条道路?

      毕竟,宋应星对功名进取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向往,他更愿意踏踏实实做些事情。

      “长兄,我决定了,我不考了。”

      “你说什么?!”宋应昇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反正我如今已有举人功名在身,可由吏部铨选补缺,至一地为官……”

      “等等。”
      宋应星还没有说完,宋应昇就打断了他。
      “你知不知道,进士出身与非进士出身在朝堂上的差距有多大?你明明可以成为清流官员,为何非要去当一浊流呢?”

      “可是我最初就是想要治理一地,是否是进士出身又有何异呢?”

      宋应昇看着弟弟倔强的眼神,知道自己劝不了他了,只能叹息一声不吭

      “你先同我回乡禀告父亲。”宋应昇只能指望家中长辈能拦着宋应星了,“我不会为你说话的,不过若是父亲打你,我会为你挡上一挡。”

      “多谢长兄。”

      .

      魏明帝时空。

      马钧听着云青青的“工农失声”的言论,情绪激荡之下眼眶泛红。

      “竟有人知我……竟有人愿为我等说话……”

      虽然他有一手精巧技艺,虽然他有诸多灵思妙想,虽然他改造织绫机、重造指南车、完善翻车用以灌溉,改进连弩和发石车用以征战,可就因为他是一个工匠,就算官至给事中,朝堂内外也无人在意他。

      “罢了,朝堂无我立雉之地,不如归去吧!”

      或许乡野之间,才是他的归宿。

      .

      【“西汉中期,从百炼钢到炒钢法,从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到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通过氧化反应把含碳量降低,这两者之间的炉内温度、添加物种类,都是由工匠们一点一点试出来的。

      更不用说南北朝的灌钢法,即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以让生铁熟铁变成不同含碳量的钢。这其中的比例等等参数,都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得到的。”

      “好,说完了理论、材料和工艺,接下来是第三点,体系。”

      云青青看了眼那些求问她提及的原理的详细解读的弹幕,决定无视它们。

      笑死,要是她知道,就不会在破公司当一个螺丝钉了,起码得是一个重要零件了。】

      .

      汉武帝时空。

      刘彻看向身边的宫人,问道:

      “都记下来了吗?”

      “禀陛下,皆已记录在案。”宫人举起发抖的双手回禀道,在他们的案上,是堆积如小山的竹简。

      刘彻抽出最上面一份看了看,确认云青青提到的“炒钢法”和“灌钢法”都已记在上面,满意地点点头。

      “可惜,若是大汉有那洁白如雪、柔软如帛的物事就好了。”

      刘彻已经垂涎纸笔很久了,可惜云青青一直没有涉及相关的事情。

      不过想来也是,刘彻也不会向人展示竹简,因为对于他来说,这实在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0章 第七十章 逛逛一会展(四)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