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笑话 ...

  •   待到仆从们商量一晚,一致决定也花些银钱请人代购买藕粉。毕竟这藕粉便是因请人代购,每斤加价二十文,也仍旧属于拿回去后,能便宜到让自家郎君夸赞他们。

      结果第二天仆从们去寻人代购,才发现纵使他们舍得花钱,这代购也并非他们想寻便能寻到的。

      藕粉目前只安南独有,随着名声越传越开,寻来安南购买藕粉的人也在每日增多。

      如三位书生这般派遣仆从前来购买的,还只是为自家所需,要量终究有限。真正需求量大的,还得是那些商户。

      这些商户皆曾亲眼瞧见过藕粉售卖时的火爆,然后等到了安南后,又得知藕粉一斤才一百文!突然间,这些商户心中都滋生出了一种买藕粉就等于在捡银钱的激动!

      于是为了能捡到更多的‘银钱’回去,这些商户们便开始花钱请人代购,甚至一些商户每日都寻数十人替自己去排队。

      对于安南的百姓来讲,三时辰,也就是后世的六个小时,便可收入两百文,已然是一份很高的收入了。

      若还能赶得上最早那批,一天便可赶在宵禁之前轮上两次,收入就能再增多两百文。

      需知晓在今年之前,好些人家里连温饱都做不到。时下农业技术本就落后,而一些上等的好田地,又很难落到普通农户手上的。可即便如此,官府前来征缴税收,农户却又不得不交。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们赶来县城,替人排队代购买藕粉。

      为尽可能的避免人多生乱等现象发生,韩彻便派遣衙役在售卖藕粉旁边的铺面,设置了一个临时办事处。一日内的代购交易自由,但若是有长包需求,双方需得到此登记立契。

      外来商户需得提前提交足额保障金,而代购们则需得拿出自身户籍,做详细登记。

      这样一来,有官府做保障,外来商户们便不用担心被骗,或被坐地起价等意外。而代购们也不需要再担心,商户临时反悔,讨要不到报酬。

      当然,照目前的形式来看,藕粉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会砸手中的情况。

      对此,最为满意的便是外来商户们了。他们都是带来多少银钱,就恨不得全拿去招代购。

      因为他们在登记立契完毕,便再不需要操心采购一事。只需耐心等待一定时间,便能拿足所需藕粉返程。

      当然在这之前,商户们本人还是得留在安南,一定的消费支出便省不了。

      衣食住行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本地特产,商户们既然人都已经来了,瞧着东西不错,价钱也低廉,少不得也会采购一批。

      便是那些来城中做代购的,每日于吃食上也能产生一些消费。

      安南县城内的商户们这些时日,因此也沾到了不少的好处。如今他们一个个的精神十足,招待起客人来更是分外热情。

      衙门这边,也因此收得了一些税收。

      如进城时的落地税,还有商品流通的商税等。时下税收还是以农业为主,商业这一块,朝廷规定不在市场上出售和百姓自产自用的物品皆可免税。

      便是市场交易时的税收,除特定商品外,其余皆征收得很低。韩彻还给进城做代购的农户们安排了免费住宿,使得他们只需缴纳一次落地税。

      但架不住进城总人数多啊!

      最后算下来,因藕粉引来客流这出,使得年前这短短时日的进城落地税和商品流通的商税,均已多过历年一整年这两项的总税收。

      不过这也跟安南历来偏僻荒凉有很大的关系,毫不客气的来说,这地方一年到头,基本上也就只有初冬时,因沉水香而引来的那点客流了。

      好比先前韩彻跟赵四郎等好些商队,都表示过有好位置的铺面可供他们选择,还可减免前五年租金,但最后都无一家商户愿意在安南开固定铺面做生意。

      “若安南能一直这般热闹繁华便好了。”这日,在核对完头一天的各类数据后,前来将文书交给韩彻查阅时,钱县丞不由得感慨道。

      韩彻笑道:“放心,安南迟早能繁华起来的。”

      钱县丞附议:“大人说的是。如今有了藕粉,又何愁吸引不来客流。待过些时日,其他府州的商户估计也要赶来咱们安南了。”

      “要我说,咱们明年还得让农户多种植些莲藕才是。你瞧那些个商户,一个个都在那哄抢,这藕粉根本就不够卖!”刘县尉管着全县的治安,对此格外有发言权。

      韩彻低头翻看着文书,并未说话。

      算起来,今年安南不仅种植的莲藕多,产量对当下来说,其实也高得惊人。

      时下莲藕亩产量多为六七百斤,但在韩彻教授下种植,安南农户们今年所栽种的莲藕亩产量最后合计,竟达到近四千斤!

      当然,这数字之所以相差这么大,最大的原因在于采收这一块。

      要知道时人栽种莲藕,因栽种技术不到位,一年皆只能做到采收一次。可实际上,在现代的常规种植技术下,完全能让莲藕实现一年采收三次。

      若非如此,安南早就没藕粉可卖了。

      “大人,明年衙门可还要继续去收购农户们所栽种的莲藕?”钱县丞想到一事,突然说道:“我听闻这些时日,亦有一些农户言道藕粉售价太低。”

      实在是那些个在县城做代购的农户,着实被藕粉的畅销程度惊到了。连他们只是站那排队购买,转手便可一斤得二十文,还被人争抢着要。

      然而他们却不知,今年藕粉能售卖得这般火爆,其一是宣传到位,其二是新鲜稀罕。

      但新鲜劲是有时效性的,再者藕粉的制作,本身并非多大难度的技术。说不定眼下,就已经有人琢磨出其中的关键技术了。

      这便也是韩彻不给藕粉定价太高的原因。

      韩彻现在都预料得到,来年其他可种植莲藕的地方,必然也会陆续有藕粉产出。

      在听完韩彻的这一番分析,才刚提议得让百姓多种植莲藕的刘县尉傻眼了。

      “这才一年,咱们藕粉便卖不出去了吗?”

      “不是卖不出去,是想要再如今年这般火爆,怕是很难。”不过,韩彻倒也并不担忧:“明年咱们还能引来这么多客流,藕粉便还能继续好卖。”

      “可若是其他地方也有藕粉售卖,谁还一定要来咱们安南这等偏僻之地啊!”刘县尉叹气道。

      钱县丞原也生出几分忧心,却在瞧见韩彻眉宇轻松,心头不由一动:“大人,可是已有好主意?”

      “既然今年能靠着藕粉引来人气,明年再用一好物,自然也能将人引来。”韩彻笑道。

      刘县尉纳闷:“咱们安南还有何好物?”

      他来安南也有半年,怎从未听闻。

      “我有。”韩彻笑眯眯道。

      为了赶上这波现成的人气宣传,韩彻上次从刘家村回来后,便已经着手准备。

      “此为何物?”

      钱县丞和刘县尉瞧着眼前碗中红棕色的浓稠汁,满脸疑惑。不过闻之,香郁扑鼻而来,引人食欲。

      “二位还可先直接品尝一下。”

      韩彻一面吩咐人下去煮些清水面,一面又笑着分别给两人递过去一双筷子。

      刘县尉接过筷子,就沾了一些放嘴中,登时眼睛一亮:“大人,这究竟是何物,怎得这般鲜美。”

      钱县丞随后尝过,也惊讶其味之鲜美。

      韩彻笑道:“莫急。”

      待到衙役将清水煮的面条送来,韩彻便用此物又给两人分别拌了一小碗的面条,才道:“来,再试试我这蚝油拌面。”

      没错,那碗里的正是蚝油。

      前段时间,韩彻去到各乡补发银钱和耕牛,也有考察各乡地里位置,好因地制宜,找出最适宜当地发展的农产品。

      然后在刘家村,韩彻发现此村离靠海极近,当时便想到了制作蚝油。

      现代人对蚝油均不陌生,但实际上发明历史并不长。蚝油是直到1888年,在广东珠海才成立了第一个小家庭作坊。

      而安南此地虽早就有吃生蚝的习惯,但多为“肉大腌为炙,肉小者炒食”。其中的炙就是用盐糖酱油酒等各种调料浸制加工,被称之为蚝豉。(1)

      苏东坡在《食蚝》中,也曾描述取其肉与酒一起煮食。

      *

      第二日,安南县藕粉铺子另一侧的店铺,突然开门营业了。

      只见着那店伙计们站在门口大喊着:“免费赠吃食了!蚝油拌青菜,人人皆可过来领取!”

      “上等的蚝油呢!鲜美赛过山珍海味!”

      蚝油是什么,无人听闻过。但赛过山珍海味的口号一出,少不得就有人动心。吃食还又是免费赠送,便是不好吃,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

      在排队领取蚝油青菜时,还有人笑话这店家:“真真是只赚吆喝,不赚买卖啊!”

      无他,只因人家开店铺的都是为着挣银钱。可这家店铺,吆喝着白送蚝油青菜,铺子里却一样商品也无。

      然待到他们品尝完,瞬间大惊!

      这蚝油到底为何物,单只用来拌青菜,竟也能使得青菜这般鲜美至极!

      “店家,你这蚝油如何售卖?”

      “店家,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既是做生意的,怎能有银钱不挣!”

      “店家……”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笑话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下本预计开《古代移民的种田生活》 农业技术人员温暖下乡助农,遭遇意外后穿越到古代的一个童养媳身上。 彼时: 战乱结束,新朝建立。 然而江山遍布疮痍,战争创伤还致使一些地区沦为无人之地。新朝为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人口均衡,下达了移民政策。 背景参考了明初山西大移民,女主带着三孩子从北方移民到南方的小人物奋斗史。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