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秦本纪(十七)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鞅变法虽然上层压力很大,但在下层见效也很快,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做了左庶长。

      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春秋时期,秦国的左庶长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非嬴姓秦室公族不得担任。进入战国,秦献公将治民的政务权分给了上大夫甘龙,左庶长协助国君统军作战并总管军务。但在朝野国人的心目中,左庶长依然是最重要的军政大臣。

      后来,秦孝公将甘龙升为太师,将甘龙的治民政权回归到左庶长嬴虔手里,为的就是给卫鞅执掌大政铺路。当卫鞅从嬴虔手中接掌左庶长权力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是与东方列国的开府丞相具有同等权力的大臣了。

      变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搞掉很多大家族,大家族才真有钱,尤其是深度参与商业活动的大家族;还有不法大商人也都有钱哦),加大了中央集权的力度,凝聚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的实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秦孝公七年,秦孝公在杜平和魏惠王进行了会面。这样就改变了秦国很长时间不能参加大国交流会的局面,别人不能再不把秦国当盘菜了。

      秦孝公八年,秦国与魏国在元里开展了战斗,取得了胜利。

      秦孝公十年,商鞅担任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的秦国国内最高爵位,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时期秦国实行的是十七级爵制,大良造是最高爵位。

      关于官职和爵位这些名称,很多都是变来变去,包括一年内变好几次,咱们只看谁实际上站在什么位置,能干什么事。这一年,商鞅亲自带兵围困魏国的安邑城,打下来了。

      秦孝公十二年,修建咸阳城,并修了宫殿,迁都咸阳。

      迁都有两个大的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旧都城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迁都以后,各势力都要重新划势力范围,对中央集权的反抗力度可能变小;还有一个就是,秦军要往东发展,政治中心东移,有利于更快的对应战争状态。

      同时,秦国还强制性将人口合并集中,小村并成大村,小乡并成大乡,多个乡形成县,每个县设置一个县令,收人头税,统一度量衡,明确法令,国家分成四十一个县。同时鼓励开荒,废除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严控人口流动(这也是商鞅后来没有跑掉的原因之一),执行分户令。

      说起来,这里的废井田,制辕田,合并人口整理田地的过程中,国家精确掌握了人口和财产,按人口田地收税,也大大增强了财政收入。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能更好的支援军队的建设。军队变强,可以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就能得到更多的财物和人口,能反过来继续促进军队建设。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对于外界,敌对国家的人来讲,这就是灾难了。

      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公开承认秦孝公为霸主。秦孝公二十年,各位诸侯都对秦孝公表示服气,这一年秦孝公派公子少官带领军队在逢泽,朝拜周天子。

      这些尊重都是伴随着秦国的富强征战得来的。

      秦孝公二十一年,齐国在马陵打败了魏国。之前咱们讲过三家分晋,看起来这三家关系很好一下,事实上,他们仨也没少打。韩国魏国之间也是没少打,这次是魏国为了报复韩国的桂陵之战,发兵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国就派孙膑随军,出兵诱使魏国军队首领庞涓中了埋伏并且杀了庞涓,狠狠打击了魏国的气焰。孙膑庞涓这对师兄弟的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我们就不多讲了,庞涓嫉贤妒能,栽赃陷害,孙膑装疯卖傻,报仇雪恨。他们的老师据说是鬼谷子,鬼谷子据说还有两个特别有名的学生苏秦张仪,大家应该更熟悉了。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带兵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卯。

      据说这场战争是商鞅搞阴谋诡计胜的。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魏惠王的同母弟),说:“我当初在魏国的时候与公子您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我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信到手后,公子卬居然信了!一国公子,一军将领,他居然就因为私交就信了!然后赴会的时候就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了。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献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没费什么大力气就赢得了一场大胜仗,商鞅因此被封为列侯。

      我们看商鞅是文治武功双重人才。文能改革变法,武能打仗攻城,还能特别不要脸,不讲情面。所以他能得富贵,不是没有原因的。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国跟三晋在雁门发生战争,俘虏了将领魏错。这次应该是魏国联合赵国韩国打秦国。有人说韩国魏国不是才打了仗吗?这国家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需要的时候握手言和什么的不要有压力。

      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惠文君继位。这一年,商鞅被杀。

      原因呢,就是我们前面提过一句的,秦惠文君讨厌他呀。商鞅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政令根本下达不下去,来自旧贵族上层的抵抗太大了,还有人撺掇当时是太子的秦惠文君犯禁。

      要知道,商鞅变法总体时间不过二十来年,秦惠文君还没出生的时候,孝文王就打算变法了,秦惠文君的犯禁,很可能就是小孩子完全搞不明状况,被人当枪使了。秦孝公不会不知道儿子被人当了工具,他怪不了自己儿子,可不会不怪别人。商鞅也要考虑变法进程的事,他就讲说:“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意思是,变法进行不下去,主要的阻力还是来自贵戚。您真的想要达到效果,请从惩罚太子开始表明决心。但是,不能对太子施行黥刑,那就惩罚教导他的师傅吧。”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公族,赢家自家人),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公孙贾(公族赢家自家人)。从那以后,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新法实行四年,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就是把鼻子割了。受刑后的公子虔闭门不出,伺机报复。他是太子师傅呀,师徒感情深厚呀。

      秦孝公去世,公子虔等人就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就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魏国后被驱逐回秦国。

      有人说魏国为什么不重用商鞅啊?第一,魏国人恨死商鞅了,商鞅带兵攻打魏国多少回了,河西得很多土地怎么丢的?何况当时的魏国的君主还是没有接受公叔痤建议放商鞅跑的那位;第二,秦国已经很强了,为了一个商鞅,得罪秦国并不划算。

      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回封地商邑,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毕竟惠文君也曾经没面子了很多年,而商鞅的实力也已经让人感到威胁,他也真的起兵造反了。

      据说商鞅曾经求人收留他,但是他已经公布的那些法律,尤其是严控人口流动和连坐制度,让人根本不敢收留他。这算不算“作茧自缚”呢?毕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是可能互换的。

      但是有件事我们要讲一下,商鞅人虽然被杀死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了。毕竟变法的效果有目共睹,秦国的强盛大家也都是受益的。

      所以换个领头人是不是整体政策都要换,还是要看现实情况。我好讨厌你,但你做的饭真香,我还是会继续吃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五日一更。
……(全显)